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玉井林氏宗祠
  玉井林氏宗祠位于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qū)鮀蓮街道玉井居委玉中路127號,建于明弘治年間,坐東南向西北,潮汕傳統(tǒng)“四點金”局格,通面闊37米,通進深24.7米m。建筑面積913.9平方米。主體為二進一天口二伙巷,四個角各有廂房1間,祠后有后包。外觀為廣三路單門對稱式,硬山頂,素胎瓦屋面,土形屋角,正門上方為宋體陽刻“林氏宗祠”石門匾1方,正廳使用梭形石柱,其正前中間上方有“明經(jīng)”木質(zhì)牌匾1方,屋內(nèi)采用三載五瓜抬梁式結(jié)構(gòu),祠前有石獅一對。據(jù)族譜記載,玉井林氏于明代從福建莆田遷于此處,該祠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為玉井林姓宗祠,因祠堂天井地勢偏低,每逢降雨之后,天井排水較慢,故名浸水祠。該宗祠還成立林巽墓…[詳細]
玉山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戊申年(1608),竣工于萬歷庚申年(1620),又粉飾3年至天啟癸亥才告完成,共歷時十六年。建造規(guī)模大,費時長,工程質(zhì)量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期間經(jīng)歷了清雍正辛亥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三年和2000年的維修,至今保存完整。胡氏宗祠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年代久遠、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為研究明以后江南的建筑藝術(shù)發(fā)展、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洽灣胡氏宗祠規(guī)模宏大,古樸秀麗,做工講究,選材精細,用材碩大,裝飾精美,最大的木柱柱徑460mm,鋪地的石板最長達5米,前堂明次間脊檁表面彩繪圖案栩栩如生,為典型的明代江南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構(gòu)架混合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具有江南建…[詳細]
任天公祠
  任天公祠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zhèn)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門塘北岸,清同治十二年(1873)為村中謝氏第十四代子孫謝任天而建,1996年重修。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兩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總面闊9.45米,總進深14.9米,占地面積約142平方米。磚木石結(jié)構(gòu),青磚墻體,紅砂巖墻裙、勒腳、門框、柱及柱礎(chǔ);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墻,灰塑龍舟脊,上立一對鰲魚,綠琉璃瓦當及滴水。門前有三級紅砂巖臺階,左側(cè)立有4塊進士麻石旗桿夾。大門上方紅砂巖陽刻“任天公祠”4字,門兩側(cè)懸木對聯(lián)。大門內(nèi)有屏風,屏風上方懸3塊進士、舉人木匾。二進“敬思堂”,后部置神臺,上供奉謝氏明十三世至民國廿四世祖先牌位。該祠對研…[詳細]
方氏宗祠坊
  方氏宗祠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四柱三間五樓,用徽州的白麻石雕琢砌筑,通體遍飾高浮雕,上枋和額枋的圖案全都鏤空,最高的浮雕高出底板28CM。與眾不同的是,牌坊頂處的“龍鳳榜”,別的牌坊上供的是“圣旨”、“恩榮”、“御敕”一類,唯獨這座牌坊“龍鳳榜”處沒有題字,只雕刻著一個齜牙咧嘴的鬼,右手拿著一支筆,左手握著一個“權(quán)”,翹起的腳后有一方形大斗,“鬼”、“斗”合起來是“魁”字。斗表示量才,筆點狀元,掌握權(quán)力。“龍鳳榜”供一個文魁星,反面雕刻了“月宮桂樹圖”;上枋雕刻了雙大鵬展翅飛翔,下額枋雕刻了“雙獅爭球”;立牌坊者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人,多出名人,蟾宮折桂、入仕做官、鵬程萬里、光宗…[詳細]
劉家祠堂
  該祠堂系宋太常寺劉勉故居,父純庵。子孫四世一門,是明代劉姓大族的宗祠。三開間梁架高大,進深九界用十檁。明間抬梁式,正貼為王架梁,上置西瓜柱,支三架梁,中間置脊瓜柱,蝴蝶木,瓜柱皆粗壯,三架梁與五架截西呈橢圓形,柱頭上置圓斗,開十字科,正貼之前二界用雙步梁方斗十字科及單步梁,后全柱與老檐柱間用雙步梁,方斗小字科及單步梁,后金檐柱間額上皆有平故枋。邊貼施中柱。梁下普遍施丁頭拱,三架、五架梁下丁頭拱特寬。兩山墻之封檐墻上部還保留簡樸而富有特色的曲線。還保留部分古式瓦當(上有數(shù)道水波紋,下為陰陽桃紋)。檁子粗壯,屋頂硬山式柱礎(chǔ)呈珠形。柱礎(chǔ)最大的腹徑在中間。圍墻底部皆用條石,東北山墻間有嘉靖年間石碑一塊…[詳細]
惠濟祠
  惠濟祠惠濟祠,是古淮陰一座著名祠院,位于碼頭鎮(zhèn)北二里許,緊靠運河、二河、張福河交匯處。該祠原名“天妃廟”亦稱“鐵鼓祠”,俗稱“奶奶廟”。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乾隆16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建行宮于祠左,圣命重修,仿內(nèi)府壇廟修葺并改名“惠濟祠”,該祠故有皇居之美。占地約58畝,由祠前三間日柱牌樓至行殿共8間。祠高居重崗之上,地勢如脊,三面環(huán)河,漕河寺三日而行,舊時每屆歲朝和農(nóng)歷四月初七供奉媽祖廟會,各地來祠燒香者以萬計。此廟于“文革”間遭到破壞,僅留下御制重修惠濟祠碑一座。祠雖無存,然南來北往船民和一些善男信女供奉祠神仍心切。該祠在海內(nèi)外香客中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現(xiàn)雖祠之實體…[詳細]
梁大夫祠
  梁大夫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莘村義學(xué)街2號、3號。建于清代后期。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左側(cè)帶二層磚石結(jié)構(gòu)磐石書樓?偯骈19.5米,祠堂面闊13.4米,進深27.2米,面積364.5平方米。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龍船脊,素胎瓦當,青磚墻,紅砂巖石腳。頭門進深兩間九架,前設(shè)三步廊。蝦公梁上施獅子、斗栱隔架,梁下石雀替浮雕鳳凰。后堂裕德堂進深三間十三架,前四架軒廊,后三步廊。祠堂墻楣“白鵝換經(jīng)”等人物、花鳥壁畫為清代壁畫大師楊瑞石作品,形象生動!芭褪瘯鴺恰庇采巾,平脊,無封火山墻。整個祠堂建筑較端莊、典雅,頭門、石腳等處大量運用紅砂巖結(jié)構(gòu)顯得古樸大度,是順德較引人注目、有一定知名度的祠堂。2…[詳細]
石廈碉樓及宗祠
  地點:福田沙頭街道辦事處石廈村年代:清--民國說明:石廈碉樓建于民國初年,位于在石廈村中心,面闊4.9米,進深4.6米,占地面積22平方米,座南朝北,土木結(jié)構(gòu),四周外墻用三合土板筑而成,高16.5米。樓高五層,每層有木樓相通,各層皆有在四周外墻設(shè)兼有通氣和采光作用的設(shè)計孔洞,頂層有凸出墻面的防衛(wèi)設(shè)施。該建筑是清代民初時期深圳地區(qū)社會面貌的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潘氏宗祠,位于福田區(qū)沙頭街道辦事處的石廈村南,創(chuàng)建于清,為三開間兩天進深一天井的建筑結(jié)構(gòu),面闊10.3米,通進深19.6米,建筑物包括院門、前堂、正堂和兩廊。保護范圍:建筑物外墻向外延伸1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延伸30米保護級…[詳細]
清源山南少林寺
  坐落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qū)之東岳山麓,原名“鎮(zhèn)國東禪少林寺”,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廟、全國歷史上有名的“七大少林叢林”之一。相傳為唐初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方圓500畝,依山而起,規(guī)模龐大,殿宇宏偉,香火旺盛,武風淳樸,寺因武顯。南少林寺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因禪武合一而博大精深,歷代高僧名師輩出,聲名遠播海內(nèi)外。千百年來,古寺歷盡滄桑,雖歷經(jīng)幾番興衰榮辱,其恢宏氣勢猶存,宏偉的大雄寶殿前的石埕上,兩株數(shù)百年的古榕參天,猶如立定的羅漢巍然不動;憑欄而立,心緒寧靜,泉州城區(qū)盡眺眼簾![詳細]
尚書王公祠
  尚書王公祠位于天河區(qū)車陂村祠堂大街20號。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重修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光緒二十九年(1903)、2000年。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28.50米,總進深39.50米,占地面積1125平方米。硬山頂,博古脊上有彩色灰塑,人字形封火山墻。青磚石腳。頭門面闊3間,進深兩間,九架。地面鋪紅色大理石磚。前廊左右各有一石包臺,臺上各立兩根方身石檐柱,柱頭上挑出石雕麒麟。兩根檐柱之間石蝦公梁撒花那個有雕花石駝峰和十字斗拱。梁架上的木梁和駝峰、斗栱上有簡單夫人雕花。彩色雕花封檐板紋飾也較簡單。山墻墀頭上有施磚雕文官出行圖,非常精致。石門額陽刻“尚書王公祠”,上款“宋…[詳細]
錢武肅王祠
  錢武肅王祠又稱錢王祠,位于惠山橫直街交匯處,南鄰寄暢園、北傍惠山寺,原是吳越王錢謬(852-932年)遷錫裔孫為祭祀先祖錢武肅王所建的宗祠。祠堂為五開間三進,大天井內(nèi)有東西兩廂。在清咸豐年間,因遭到太平天國戰(zhàn)爭的破壞,錢氏后裔于清同治11年(1872年)重修,一塊“重修新安鄉(xiāng)錢武肅王祠堂碑記”還鑲在墻上。觀察整座古建筑,依舊是清式原樣,石礎(chǔ)、圓柱,最令人注目的是沿墻角一排整齊的金山石條勒腳,共分三層,每一層排列是兩長夾一短,十分有規(guī)律。墻上還有原來的鐵釘,用以鞏固墻體。…[詳細]
柏享陳氏探花祠
  柏享陳氏探花祠柏亨探花祠乃穎川陳氏之一脈。明嘉靖陳良公建祠,后于清乾隆四十四年重建,取名德馨堂,又名瑞峰祠。壬山丙向,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東西排連三廳兩邊回廊,左右邊橫廂各連廳12間。正廳中祀宋探花及第,授禮部侍郎祖陳儼公,妣陸氏夫人;五傳開基敕贈尚書祖文選公,妣吳氏夫人,報功任太和縣主簿祖諱良公,妣鄺孺人;醇德奉獎孝友端方祖朝輔公,妣方孺人神位。陳儼公為當時歸化縣(即現(xiàn)明溪)古定全溪陳氏始祖。探花陳儼乃貢川陳氏九子十登科宋吏部尚書陳世卿之長子,登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王會榜探花,由海州通判升兵部員外郎,歷官至禮部侍郎,贈尚書。陳儼后裔子孫繁衍,枝繁葉茂,迄今繁衍四十余世,其嗣孫已遍及明溪、清…[詳細]
李綱祠堂
  李綱祠堂: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通泰街道五四社區(qū)居委會李綱路186號,原稱“丞相太師忠定李公祠”。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始建,后幾經(jīng)遷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從建于今址。乾隆三十年(1765)、道光十五年(1835)及1929年、1938年重修。1984年,并辟為“李綱紀念館”,李綱祠堂坐北朝南,建筑面積900平方米,祠堂由東、中、西三院組成。中院中軸線由南向北為門樓、大殿、廊房。門樓面闊2.8米,進深4米歇山頂;大殿面闊五間18.83米,進深三間11.2米,穿斗式木構(gòu)架;東院東偏殿依正殿東山墻而建,面闊12.83米,進深8.28米,穿斗式結(jié)構(gòu),半硬山半歇山頂;庭院后期增建假山一組![詳細]
珠村潘氏宗祠
  珠村潘氏宗祠位于珠吉街道珠村文華大街18號前面。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道光三十六年(1880)再重建,咸豐十一年(1861)至同治元年(1862)期間再重建頭座和中座。2000年重修。坐西朝東。廣三路,中路為三間三進,左右兩路均為三進兩天井,有兩條青云巷。占地面積1189.2平方米。硬山頂,封火山墻,龍船脊,青磚墻,勒腳部分用紅砂巖。檐下有壁畫。梁架、檐檔的雕花比較精美。該建筑歷史上三度重建,建筑風格以清代為主。潘晟,字粵邦,號宗臚。曾任廣西桂林府靈山縣丞。明永樂十八年(1420),從番禺細墟遷居到珠村,成為珠村潘姓始祖,F(xiàn)為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的潘氏祖祠。2012…[詳細]
新洲簡氏宗祠
  地點:福田區(qū)沙頭街道辦事處新洲村年代:清說明:簡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間,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早期風格。座東北朝西南(南偏西20度),三間三進兩天井布置,天井兩側(cè)為暢廊?偯骈12.65米,通進深32.05米,占地面積405.4平方米。主體為磚木結(jié)構(gòu),四周墻體用青磚砌筑,室內(nèi)為抬梁式木結(jié)構(gòu)梁架,部分梁枋上有精美的木雕構(gòu)件,主要承重柱子和外檐枋用花崗石制作,部分石作構(gòu)件有石雕。屋面為轆筒灰瓦,檐口用綠琉璃瓦鑲邊,船形屋脊,正脊上有灰塑動植物圖案。簡氏宗祠在建筑平面、空間處理,以及用材制度等營造做法上,有明代遺風,有構(gòu)筑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構(gòu)件等,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保護范圍:建筑物外墻向外延伸10米。建…[詳細]
洪塘張經(jīng)祠
  洪塘張經(jīng)祠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洪塘社區(qū),為祭祀明代抗倭名將張經(jīng)的祠堂。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傉嫉592平方米,由大廳、回廊、文昌閣、庭院等組成。大廳雙坡頂,抬梁穿斗式減柱木構(gòu)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四周游廊。左右?guī)勘桓慕榇u混結(jié)構(gòu),封火墻也已改造。該祠堂1949年后曾被占為糧食加工廠使用!按筌S進”等時期對建筑屢有改建,破壞嚴重。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清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1949年后,曾被占為糧食加工廠使用!按筌S進”等時期對建筑屢有改建,破壞嚴重。1986年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公布…[詳細]
游定夫祠
  游定夫祠位于南平市區(qū)城東28公里的南山鎮(zhèn)鳳池村。祠背倚獅山,南臨鳳水,景物清佳。始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由游定夫九世孫游以仁建。明清時四次重修,F(xiàn)祠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平面呈“金”字形,由門樓、庭院、前堂、天井和大堂組成,四周圍以墻垣。1988年游氏后裔集資維修,并在祠內(nèi)設(shè)“游定夫紀念館”。游酢,字定夫,生于建陽市麻沙鎮(zhèn)長平富垅村,北宋理學(xué)家,程門四大弟子之一,系典故“程門立雪”的主人翁之一。其孫移居南平南山鎮(zhèn)建祠祀之。祠占地1197平方米,建筑面積646平方米。其部分建筑木雕圖案資料被收入《中國美術(shù)圖集》。祠內(nèi)六楹五匾,神龕旁豎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五塊碑刻,記載游酢后裔遷…[詳細]
蔣村張氏宗祠
  蔣村張氏宗祠位于衢江區(qū)云溪鄉(xiāng)蔣村村南垅自然村,2017年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張氏家譜》記載,該宗祠建于清代(1644-1911年)。建筑面積294平方米,坐東朝西,三進三天井,屋面為硬山造,小青瓦陰陽蓋法,白灰磚墻。墻基為黃沙巖。前廳明間面闊三間,明間五梁架帶前后雙步,次間穿斗式,五柱用九檁,天井為花崗巖鋪設(shè)。廂房面闊一間。正廳五梁架帶前后雙步(明間)次間中柱落地,五柱用九檁。中廳與后廳之間有木拼花板連接。南北兩側(cè)有小天井。后廳面闊三間,明間五梁架帶前雙步后單步,次間穿斗式,五柱擁八檁。該宗祠保存較好,用材粗大,結(jié)構(gòu)規(guī)整,正廳大額雕有人物、龍、鳳凰等圖案,雕刻精美,充分…[詳細]
潮陽洪氏祖祠
  岐北洪氏祖祠三瑞堂址在靈山風景區(qū)左側(cè)。唐工部尚書、朝請大夫洪大丁,任潮州刺史期間,常到州內(nèi)各地視察,見潮陽靈山北側(cè)坡下,一片平原,依山傍水,蒼碧如畫,山青水秀,連呼此乃人間仙景也。遂于唐貞元元年(785)舉家遷徙銅盂創(chuàng)岐北村。貞元七年(791),大丁舍地1400畝,租谷3000多石建靈山寺,十三年(797)又捐山塘、水庫1200畝作為靈山寺產(chǎn)。大顛祖師為了報答“洪氏”施主之恩德,因而在寺左側(cè)建一洪氏祠堂。但因年代久遠,祠堂幾經(jīng)興廢。1988年海內(nèi)外洪氏宗親孝誠祖德,發(fā)揚敦煌世家,戳力同心,共成盛舉,獻資復(fù)建洪氏祖祠。1998年3月15日,洪氏祖祠在幽雅的靈山風景區(qū)落成!昂槭献骒簟、“敦煌世家…[詳細]
炳輝李烈士祠
  1934年,李炳輝烈士故鄉(xiāng)平崗村群眾在他的舊居旁邊修建烈士祠,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地手書橫匾“炳輝李烈士祠”,在該祠門楹上高高掛起。正門兩旁楹聯(lián)是“氣貫浩然流芳百世,功成革命俎豆千秋”。祠內(nèi)設(shè)龕櫥,櫥內(nèi)懸掛李炳輝烈士遺像,兩側(cè)對聯(lián)是“身歿名留蜚聲千古,功成志遂含笑九原”,橫額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1989年封開縣人民政府撥?畎丛残掭菀恍拢閻蹏髁x教育基地。2005年7月,肇慶市和封開縣黨政部門充分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對李炳輝烈士祠和周邊環(huán)境采取保護和修復(fù)措施,撥款改造工程,包括李炳輝烈士祠、李炳輝故居、李炳輝紀念館修復(fù)、“松柏山莊”等景觀的美化,與百年老街、古泰新橋、生態(tài)村一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