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留念大寺
  留念大寺,位于定襄縣宏道鎮(zhèn)留念村中。坐北向南,東西長約43米,南北寬約55米,占地面積約2365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大明天順七年(1463),乾隆三十五年(1770)均有修葺,現(xiàn)存為清代結構。一進院落布局,沿中軸線建有前殿、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西南角有戲臺一座。現(xiàn)存正殿梁架扭曲變形,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架結構,單檐懸山頂,三踩單昂斗栱;前殿山墻為后建、前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設廊,五檁架結構,單檐懸山頂,內山墻三角處有人物、動物壁畫約5平方米;戲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卷棚頂;寺內存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治八年(1869)重修佛殿碑記和重修真容寺龍王寺碑記2通。2003年…[詳細]
射雀崗畈梯田
  射雀崗畈梯田位于海曙區(qū)石嶺自然村射雀崗嶺董家屋后的山岙中。層層梯田從山頂而下至愛中村董家屋后并圍至南邊山岙,今為董家屋后山岙該塊地段。該梯田原屬石嶺人所有,根據(jù)其發(fā)族歷史判斷,該地梯田應于宋朝開始開墾。 梯田基本處于東西向山岙中古道兩側的上下層層走向,都以亂石坎層砌而成,大的坎石上噸,小的坎石如碗口,所以大小不一,利用山地亂石堆砌而成。砌筑方式基本都成圓弧形層坎,是原始載種水稻的田地,F(xiàn)因經(jīng)濟發(fā)展,種植專業(yè)化而發(fā)展成多種經(jīng)營,已變良田為旱作莊稼。 射雀崗梯田的發(fā)現(xiàn),反映了石嶺人民戰(zhàn)勝困難,勤儉建家的發(fā)展歷程,是當?shù)厝嗣竦闹腔劢Y晶,具有一定的歷史及教育意義。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九批區(qū)級…[詳細]
容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容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位于容城縣城關鎮(zhèn)上坡村村西,修建于1986年,是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時期狼牙山五壯士中容城籍烈士胡德林、胡福才和高家壕戰(zhàn)斗中犧牲的八路軍將士及自1926年容城縣建立中國0組織以來,在歷次戰(zhàn)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們而建。紀念館南側為梯形,北側為三角形,南北最長66米,東西最寬52米,面積2560平方米。內有展廳兩座,碑亭三座,北后臺烈士陵園全貌向南2米至圍墻,向北房四間。東側墻外是縣城中心大街,南側為胡同。西側、北側為居民區(qū)。保存完好。1987年8月,該紀念館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館內國旗旗桿為基點,向南17.7米至圍墻,向北42米至圍墻,向東24.7米至大門,向西28米至…[詳細]
李鴻章題刻
  李鴻章題刻位于萊州市虎頭崖鎮(zhèn)虎頭崖村西海邊崖壁上。崖壁面積約10平方米,題刻面向大海。題刻以南約100米處為清末萊州重要通商口岸虎頭崖商會會館,以東約150米處為明代軍事海防遺址——馬埠寨遺址。題刻以北約100米處有古井一口,村民介紹為明清時期當?shù)伛v軍所用。題刻正文內容:上題“雙鳳臺”三字,下題 “山海奇觀”四字,楷書體,方筆為主,間以圓筆,字徑約15厘米,邊署款“歲在光緒三年已卯秋月李鴻章書”,字徑約7厘米。由于風化嚴重,題刻已漫漶不清。李鴻章(1823—1901),字少泉,安徽人,清代末期朝廷重臣,洋務運動倡導者,淮軍的創(chuàng)始人。據(jù)傳刻石為李鴻章到此檢查海防設施時所題。題刻為研究清末萊州邊防…[詳細]
“七鄉(xiāng)勝地”牌坊
  “七鄉(xiāng)勝地”牌坊位于海曙區(qū)石碶街道橫漲村西北端,牌坊坐北朝南,為二柱單開間單檐歇山頂石筑。通面闊2.42米,高2.32米。根據(jù)現(xiàn)存牌坊的建筑結構及形制分析,系明代建筑。歇山頂翼角起翹平緩,正脊兩端置獸形正吻;垂脊處有吻獸,前檐刻出瓦隴、瓦當、滴水;柱子正方,外側抹角,斷面為0.29×0.28米,抹角邊長0.15米,柱腳有基座,上部有抱鼓石狀牛腿支撐;柱頭間施闌額,有“七鄉(xiāng)勝地”4個方正大字,其余風化不清,闌額北有門軸孔。 鄞西地區(qū)原為七鄉(xiāng)之地,這里是南塘河進入城中之要地,故得名“七鄉(xiāng)勝地”。目前,牌坊保存較好,結構穩(wěn)定,為研究我區(qū)古建筑發(fā)展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詳細]
管家弄邵氏民居
  管家弄邵氏民居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陽明社區(qū)管家弄117號,坐北朝南,正廳及西面?zhèn)任輫铣梢恍⊥ピ,后樓與正廳在一條中軸線上。正廳及西面?zhèn)任轂榍宕鷷r期建筑,后樓為邵氏后代在民國時期的后續(xù)建筑。正廳面闊五間,硬山頂高平屋,檐下辟廊,屋主九檁,穿斗抬梁式混合結構。屋內地面用石板錯縫平鋪,整體用材較大,建筑風格樸素大方。西側屋面闊三間,內側單披,與正廳相接。東廂房面闊三間,距正廳較近,四柱七檁,穿斗抬梁式混合結構。后樓為民國時期邵氏后代所建,面闊五間,五柱九檁,觀音兜山墻樓房。管家弄邵氏民居為邵氏家族繁衍居住之地,從清光緒年間到民國時期,再到現(xiàn)代,一直有邵氏子孫在此居住,該宅為余姚世居宅院的代表之一。2…[詳細]
三盛院
  三盛院建筑群位于竹山縣上庸鎮(zhèn)境內,堵河與竹溪泗河的終點交匯處,是清末當?shù)氐暮篱T莊園,也是竹山的“大宅門”,三盛院的得名因“王三盛”而來,但是王三盛并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亦農(nóng)亦商的家族總商號,這個總商號源自王應魁一人。王應魁祖籍位于湖北麻城縣畔,生于公元1785年(清乾隆50年),家中排行老大,屬蛇。王應魁年幼喪母,19歲時,識破后母投毒之計,憤然離家出走。后輾轉至竹山縣城,居南關街,做起銅活、豆腐小本生意,披星戴月,甚是辛勞,及至一年,小有余財,后遷移到20里外的田家壩(今上庸鎮(zhèn))北壩街落戶。落戶田家壩后,王應魁不丟銅活、豆腐兩業(yè),并著手小筆食鹽販賣生意,家資漸豐。王應魁后來娶竹溪縣爛泥灣村…[詳細]
越國公廟
  越國公廟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鎮(zhèn)汪巷村西明自然村村中心,亦稱為“越國公祠”。初建于唐乾符年間,現(xiàn)存建筑為晚清時期重建。據(jù)光緒版《余姚縣志》,越國公廟在四明山,唐乾符間翰林學士汪亮建以祀其祖越國公汪華,嘉靖十九年裔孫惇與其弟克章重修。清同治元年毀,十一年后裔重建。殿前原有石牌坊(高八尺,寬一丈八尺,前樹漢白玉圣旨碑,雕有盤龍和皇帝御筆),文革時被毀。越國公廟整體坐北朝南,由前后兩殿組成,中間貫以穿堂連接,呈“工”字狀布局。前后兩進均為三開間,明間五架抬梁,歇山造屋頂,飛檐高蹺,屋較高大,頗有氣勢。越國公廟頗有歷史淵源,同時建筑規(guī)格較高,為鄉(xiāng)村祠堂建筑之重要形態(tài),具有相當?shù)奈奈锉Wo價值。2014年9…[詳細]
先達祠
  時代:民國類型:古建筑地址:南昌縣三江鎮(zhèn)南街村蔡家自然村簡介:先達祠位于三江鎮(zhèn)南街村蔡家最西端自然村,東側均為民居,南為一池塘,西側15米外為一新建小型廟宇,北側為稻田。先達祠整棟建筑占地480平方米,共三進五開間,有兩個天井。先達祠中堂(含后披間)為十三架梁,高7.8米,最大柱徑達40厘米,蔚為壯觀。先達祠后堂為十一架梁,高7.5米,先達祠主體為穿斗抬梁式木架構,外墻用青灰色磚砌成(西墻因老墻倒塌而改用現(xiàn)代常用的紅磚重砌)。總體屬民國時期建筑風格。該建筑是分散在三江鎮(zhèn)的八個蔡姓村莊的村民的祭祀祖先的祠堂,于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民國三十四年(1945)合族重修。2005年1月10日,南…[詳細]
綦公直墓
  綦公直墓位于廣饒縣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司家村西約100米處。綦公直(?----1286),字世美,廣饒縣綦許村人,是元代初年的名將之一,先后被冊封為荊南招討司使、武毅將軍、昭勇大將軍以及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蔚使等職。元二十三年(1286)在平叛諸王海都叛亂中,因孤軍深入,援軍不至,綦公直陷死在叛軍中。后葬于故土祖瑩。其墓地南北長150米,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封土今已被夷為平地。墓地原有石人、石虎、石羊各四尊、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各成對面分東西兩行排列。另有長方形石供桌一個及石質旗桿座、龜趺石碑各一,均位于二列石刻北首。除兩對石羊仍埋于地下外,其余石刻文物今已不存,但主墓尚保存完好。2004年12月…[詳細]
馬鞍崗古石宕遺址
  馬鞍崗古石宕遺址位于海曙鄞江鎮(zhèn)它山堰村馬鞍崗山的半山腰,距國保單位它山堰直線距離約500米,是唐朝人工開采石料所遺留的采石遺址。東口高約2-3米,西口高約5米,洞內深約30余米,東西兩,內相連,呈凹形。西面宕口石塊已出現(xiàn)風化。七十年代,本地村民整山平地時,發(fā)現(xiàn)有一條寬約3米的碎石路通向山腳,又根據(jù)它山堰石料質地與此相同,故推測這條碎石路曾是古代工匠搬運石料的古道,也是它山堰用石材料的見證。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本地百姓為躲避日軍的燒殺搶掠,曾于此避難。 該石宕遺址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它山堰歷史、鄞州石刻史等極具價值,同時也見證了日軍侵略、百姓避難場所的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九…[詳細]
新蔡北泉寺
  北泉寺亦名鬧天寺、鬧開寺,明代始建,清康熙年間擴建,當時建有大佛殿5間,左有文昌閣1所,右側嶺殿1處,對面樓房1座,然與清光緒三十年,突遭大火,焚毀,民國7年主持僧本宏,帶頭捐資重修,工竣又捐出已資,將佛祖3尊全體金塑,另有站像4位,羅漢18座,皆同時裝成。工竣時立有重修北泉寺碑以紀念。遺址東西長55米,南北寬46米,高1.5米,四周散布器物,殘片較多。北泉寺位于新蔡縣北17.5公里韓集鎮(zhèn)鬧天寺行政村東彭莊東側,距106國道5公里,距擬建的高速公路約25公里。距駐馬店市120公里,距嵖岈山風景區(qū)150多公里,距薄山湖風景區(qū)140多公里,距銅山風景區(qū)180多公里。北泉寺破壞嚴重,F(xiàn)碑已無存。19…[詳細]
東岐黃氏宗祠
  東岐黃氏宗祠位于福州市郊亭江鎮(zhèn)東岐村。始建于清康雍年間,乾隆、光緒擴建、續(xù)建,民國19年又修葺祠內,改造祠埕。祠坐北向南,木構,寬21米,深28米,總面積588平方米。前用平墻,石框版門雙開,庭院前施屏門,三面回廊連結祠堂廳。廳堂面闊三間,抬梁減柱,進深用七柱,穿斗式構架,雙坡頂,兩山用鞍式封火墻。前廊寬敞,堂中設神主翕。左右兩廂為祭事房。后天井寬如前院,進深短促,左右有小披舍,分別設廚房或雜用間。后院墻嵌鑲建祠時出土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凹槽式青石墓碑一方。1992年,按原貌原位升高構架、粉墻青瓦,修葺一新。并在門墻檐下裝飾黃氏先輩業(yè)績的石雕一組,祠內懸掛當代名書畫家楹聯(lián)、匾額和書畫,增…[詳細]
薛家莊貞節(jié)牌坊
  薛家莊貞節(jié)牌坊位于汾西縣僧念鎮(zhèn)薛家莊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坐北面南,東西長3.38米,南北寬1.89米,占地面積4.2平方米,沙石質,二柱一樓。薛家莊貞節(jié)牌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因與薛家莊節(jié)孝祠等9處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以薛家莊冶鐵窯址文物本體為界,北向外延伸100米,東以薛家莊冶鐵窯址、薛家莊北遺址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以薛家莊北遺址、薛家莊遺址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西以薛家莊遺址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長約654米,東西長約994米,面積為597807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200米,南北長約1…[詳細]
廻沙閘古遺址
  廻沙閘古遺址位于海曙區(qū)鄞江鎮(zhèn)它山村西側、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目前該閘尚存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鐫有“測水尺”,作為控制水位的標準。第3柱鐫有“迴沙閘”3字,4根石柱高2.63~2.83米,石柱斷面尺寸為0.5米~0.52米,閘門槽0.11米,成正方形,閘中孔寬3.57米,2邊孔寬3.02米。 廻沙閘是它山堰水利設施的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來都同它山堰一起發(fā)揮著引泄、滯蓄的作用,為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宋淳祐二年(1242),郡守陳愷,因上游水土流失,塘河淤積,于它山堰上游西北150米處建三孔迴沙閘,以阻沙入港,免受淤塞之患。 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九批區(qū)級文物![詳細]
武功山石鼓寺
  石鼓寺原名石鼓庵,亦稱佛祖庵,座落在萍鄉(xiāng)武功山主峰白鶴峰山腳下,距蘆溪縣城35公里。原庵史建于元延佑年間(1314年-1320年)距今已有700年歷史。2003年開始進行重修,設有寺門,鐘樓,鼓樓,大雄寶殿等,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供有如來佛祖、觀世音、十八羅漢等。寺廟主持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員、南岳南臺寺大師釋慈善。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武功山下塌佛祖庵,忽聞山下溪水分外悅耳,循聲尋去,乃是急湍溪水撞擊一鼓形巨石所發(fā)出的聲音。乾隆用木棍擊石三下,發(fā)出震耳鼓聲三響,武功山金頂剎時祥云朵朵佛光燦爛。乾隆大喜,曰:“石能為鼓,世所罕見”。遂賜名為“石鼓寺”。地址:萍鄉(xiāng)市蘆溪縣東南邊境武功山景區(qū)內金頂下類…[詳細]
中共蕉嶺縣委第一次代表會舊址
  中共蕉嶺縣委第一次代表會舊址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zhèn)尖坑村。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12月,中共蕉嶺縣第一次代表會在新鋪鎮(zhèn)尖坑村上賴屋賴漢文家中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有30多人,會議選舉產(chǎn)生了由7人組成的“中共蕉嶺縣委”,徐持擔任縣委書記。舊址建于清末。坐西北向東南。由橫屋、天井、大門等組成,為一橫一天井布局,總面闊8.30米,總進深19米,共計房屋6間,占地面積15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94平方米。懸山頂、灰瓦面、三合土墻基泥磚墻,前、后、左、右都有門通往屋外;梢間為敞廳,后墻開有小門通往屋后山丘,該廳為當年中共蕉嶺縣委第一次代表會舊址。該屋記載了革命歷史足跡,對于研究蕉嶺縣革命史具有重…[詳細]
瓜瓞亭
  瓜瓞亭位于余姚市蘭江街道譚家?guī)X村譚家?guī)X茶場的小山頂上。南北橫穿。瓜瓞亭原為余姚南城四陸門之一的南明門(清乾隆時改稱南溟門)。抗戰(zhàn)時期,南北兩城拆掉全部城墻。邑人邵之傳等特將南溟門城門洞移建至城南潭家?guī)X,額題“瓜瓞亭”。此處為舊時通肖東的必經(jīng)要道。瓜瓞亭為圓洞石城門,面闊6.59米,通高3.66米。城門的南北兩壁均用條石錯縫平疊。拱券用規(guī)整的石塊砌筑,拱闊3.8米,拱高3.6米。城門內壁東側鐫“忠恕廉明”,兩側鐫“孝義仁和”。城門頂上已覆有山泥,長滿野草,辟小道可供行人穿越。瓜瓞亭為遷移建筑,雖體量不甚巨大,雕刻也非精細之作,但該城門為目前余姚僅存的城門建筑,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2014年9…[詳細]
紅色交通線接頭點舊址(通濟庵)
  紅色交通線接頭點舊址(通濟庵)位于舊縣鎮(zhèn)新坊村,建于明代嘉慶五年(1800),咸豐元年(1851)重修,坐北向南,占地約400平方米,單層平房硬山頂,磚木結構,上下廳一天井,下廳抬梁式木構架,上廳起六根石柱,抬梁式木構架,面闊三間,供三寶、大佛觀音等神像,下廳左外墻立碑四方。1931年至1934年間,中央紅色交通線經(jīng)過此地,在此設接頭點。保護范圍:東側向外延伸1米至李建文宅西側,南側向外延伸5米至村道南沿,西向外延伸1米至小道,北向外延伸7米至村道北沿。建設控制地帶:東側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10米至李建文宅東側,南側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5米,西側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10米至鄧榮先宅東側,北側自保護范…[詳細]
白石塔
  白石塔,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圭峰山玉臺寺內。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中華民國時期被日偽軍拆毀,1956年修復。塔東南向,平面六角,為七層仿木結構樓閣式石塔,以白色漢白玉雕造,中間空心,通高5.84米。塔基須彌座施仰覆蓮瓣,基周4.6米,六面分雕龍、鳳、熊、象、獅、獨角獸、麒麟等動物圖案。第一層塔身每面設有海棠瓣形大門一個,門楣上施仿木構額枋,刻有仰蓮式圖案。塔檐刻有蓮花紋滴水,瓦當上刻有類似海棠花圖案花紋。第二至七層,形制結構與第一層相同,逐層遞減,每面均設券門,層層出檐。塔頂端施仰覆蓮兩層,承托九級相輪與長尖形葫蘆剎。該塔用材考究,精雕細刻,造形裝飾優(yōu)美,記載詳實,具有重要文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