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正乙祠
  座落在北京市宣武區(qū)前門西河沿220號,它東與天安門廣場相鄰,南與琉璃廠文化街相連,北面是著名的北京和平門烤鴨店,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純木質結構的古戲樓。相傳它是明代的古廟。清康熙年間,改建為戲樓。正乙祠戲樓據(jù)《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為:“完整的戲樓建筑”。其建筑年代早于許多西方著名的歌劇院,如法國巴黎的法蘭西喜劇院,英國的卡文公園歌劇院等,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無損的純木質戲樓。它是中國戲樓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被學者們譽為:“中華戲樓文化史上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參觀價值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正乙祠戲樓現(xiàn)占地面積約一千平方米,戲樓建筑全部為木質結構,坐南朝北,戲臺為三面開放式。戲臺對面和兩側…[詳細]
崇賢里王氏宗祠
  崇賢里王氏宗祠位于鎮(zhèn)江市新區(qū)大路鎮(zhèn),是當?shù)赝跏献迦私ㄔ旒易屐籼茫谷諔?zhàn)爭時期曾作為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文工團駐地。王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崇禎三年移建今址,整體結構保存較好。宗祠門東向,中路分前、中、后三進,每進五開間,共占地面積1490平方米。第一進為門廳,進深七檁6.5米,斗拱木雕梁柱保存完好。第二進前有儀門,正反面都有磚雕。入內為二進庭院,享堂前有青石月臺,享堂進深十檁6.5米,梁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三進為寢堂,進深八檁6米,由大堂后墻兩側便門可進入三進庭院,寢堂有檐廊。另有北路三進,南路一、三進輔房。王氏宗祠是鎮(zhèn)江地區(qū)年代古老和規(guī)格較高的祠堂之一,現(xiàn)存建筑格局完整,是研究鎮(zhèn)江地…[詳細]
曾公祠
  曾公祠位于秦淮區(qū)九條巷8號,時代為太平天國。曾公祠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九條巷8號,前臨九條巷,后倚八條巷,坐北朝南,在中山南路與洪武路之間。歷經百年風雨變遷,現(xiàn)在的曾公祠是南京市鐘英中學的北校區(qū),作為學校的行政辦公區(qū)。曾公祠東西兩側為曾氏后人住宅。尤其是兩側,后院辟有花園,園內假山池塘建筑甚為考察?上湛苷碱I南京后,這一部分建筑被改為殯儀館。輾轉變遷,現(xiàn)為彩色印刷廠一部分廠址,花園不復存在。1982年,曾公祠被定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后,政府多次撥款維修。兩側廂房做了仿古重建,院子里種樹栽花,砌假山,修水池,成為一座花園式清靜優(yōu)雅的校園。建筑結構第一進正門門口有一座十余米高的“八”字形雕花磚砌牌樓…[詳細]
唐少傅白公祠
  蘇州為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修筑七里山塘,清嘉慶年間山塘街上就修建有唐少傅白公祠,后毀于太平天國年間。2006年修建的白居易紀念館位于渡僧橋附近,成為游客走進山塘的第一個景點。為了方便游客了解白居易與山塘乃至蘇州的淵源,擴大白居易紀念館的旅游價值,有關部門對館內原有陳設重新布置:增添白居易生平介紹,又把白居易在山塘、蘇州的生活場景以石雕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沿用唐少傅白公祠的舊名,更能完整體現(xiàn)白居易的一生,對慕名而來的游客來說,更值得一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山西太原,有史學家考證其祖上是龜茲人,后遷居下邽…[詳細]
昭勇祠
  昭勇祠(俗稱吳王廟),位于富池口老街中段。三國吳黃武元年,東吳大將甘寧作戰(zhàn)身亡,為紀其功,故廟食于此。然對其崇敬之高,祭享之盛莫過于宋朝。宋得天下后,追尋前代忠臣義士,對甘寧豐典厚禮。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趙匡胤賜為褒國公;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神宗皇帝賜為褒國武吳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徽宗皇帝以王廟命為昭勇祠;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徽宗皇帝又賜甘寧為武惠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高宗皇帝又賜以武惠昭毅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高宗皇帝又賜以昭毅武惠吳顯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高宗皇帝再賜以昭毅武惠遺愛吳顯王。昭勇祠面向長江中之黃龍洲卷雪樓…[詳細]
鐵公祠
  在大明湖西北岸,為民族形式的庭院,呈長方形,占地6386平方米。四周環(huán)以曲廊,南臨湖岸。院內有鐵公祠、佛公祠、得月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等建筑,是大明湖公園的園中之園。鐵公祠是為紀念鐵鉉而建的祠堂。鐵鉉(公元1366至1402年),鄧州(今河南鄧縣)人。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賜字為“鼎石”,任都督府斷事。朱元璋死后,長孫朱允炆登基,任鐵弦為山東參政。燕王朱棣為與侄子爭奪帝王,以討伐主張削藩的大臣齊泰等人為借口,從北京發(fā)兵南下“靖難”。兵至濟南時,鐵鉉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誓師,抵抗燕軍南下,幾次挫敗燕軍,并焚毀他們的攻城器械。當燕軍炮火攻城時,鐵鉉令人在城上豎起朱元璋的牌位,使燕軍不能開炮,還設…[詳細]
歙縣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座落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古徽州府)鄭村鎮(zhèn)鄭村村,是鄭氏的祖祠,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年間。是為紀念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鄭玉(人稱“師山先生”)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空間層次豐富,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氏宗祠從前往后,由門坊、門廳、享堂、寢堂四部分組成。首先見到的是高大的門坊聳立在儀門之前方,門坊三間四柱五樓,寬約9.86米,高12.5米,是明代萬歷43年(公元1615年)祠堂大修時加造。梁、柱和枋額遍飾錦紋雕刻,典雅工麗。牌坊正面上方原刻有“奕世忠貞”4個大字,背面是“名宗孝祀”4個大字…[詳細]
辛亥革命烈士祠
  辛亥革命紀念祠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而建的專祠,原為辛亥革命同盟會會員閆子固和劉粹軒(同盟會河南支部長)二烈士所建,譽為二英祠,后來得知同盟會會員單希古也壯烈犧牲,故又稱三英祠,接著查出新蔡犧牲的還有許多辛亥革命烈士,因此,又更名為“烈士祠”。烈士祠,座北朝南,面闊五間,單檐硬山式重梁小瓦磚木結構,高臺基建筑,前有月臺,面闊五間,當心間闊3.65米,梢間3.9米,盡間3.9米,通進深7.20米,梁柱12根,柱圍1.15米,青石素面柱礎。祠全長21.4米,寬9.3米,墻厚0.68米,檐深0.68米,高12米,面積為203.67m2。室內陳設著烈士靈牌,門兩旁有任芝銘手書對聯(lián):上聯(lián):崇功報德告慰忠魂幸…[詳細]
傅公祠
  傅公祠由樓閣、祠堂、園林三部分組成,規(guī)制宏大,占地面積1.65萬平方米祠堂有祭廳五楹,前有祭臺以及西廂房、石刻東壁、門樓等庭院式建筑。可惜的是,如今的傅公祠只保留了很小的一部分。幽靜的庭院之中,正北方是一間大殿,西邊是幾間平房。大殿想必就是當年供奉傅山的地方了,近些年來一直作為活動室。如今,由于地基下陷而成了一幢危房,龐雜的鐵架在支撐著大殿的橫梁。建立傅山去世二十五年之后,太原地方官員在陽曲縣學鄉(xiāng)賢祠和太原三立祠以傅山入祀。光緒年間,時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在太原設立四征君祠,以傅山、吳雯、閻若璩和范鎬鼎四人入祭。到了民國六年,地方政府又在東緝虎營新建“傅公祠”,閻錫山題寫了“塵表孤蹤”的牌匾,山…[詳細]
三蘇祠和墓
  三蘇祠和墓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蘇洵、蘇軾、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稱“三蘇”。特別是號稱全能大家的蘇軾,道德文章堪稱天下一絕,留下許多傳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病座下常州。次年,蘇轍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鉻”的遺愿,葬蘇軾于小峨嵋。11年后,蘇轍于政和二年(1112年)葬于許昌。其后,蘇軾子孫相繼安葬在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郟縣尹楊允置蘇洵衣冠“瘞諸兩公冢之間”。自此始稱“三蘇墳”。三蘇墳由三蘇陵園、廣慶寺、三蘇祠組成。三蘇陵園,總面積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兩側有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詳細]
松田狀元祠
  狀元祠,又稱中溪彭氏宗祠。位于安?h楓田鎮(zhèn)松田村松田組,東經114°4046.9〃,北緯27°2212.5。2002年5月16日公布為安?h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景泰庚午年(1450),彭琉負責建造,歷時五年。祠前為狀元坊,坊前為狀元坪,坪前為兩口風水塘,水塘前有條小溪,長年流水不息。宗祠三直二進二天井,硬山式,長46.5米,寬23米,總面積-.5平方米,規(guī)模巨大。前棟中間有大天井,兩邊是廂房。中棟飛檐翹角,兩邊與廂房相連。樓為鐘鼓樓,樓下為正堂,堂后木壁上雕有24孝圖。后棟寬敞,是春秋祭祀祖宗之享堂,有8根大柱豎立。上懸“惇敘堂”金色匾額。大柱上掛有明代楹聯(lián)一副:“兄狀元,弟會元,六年間,壓…[詳細]
上車潘氏宗祠
  上車潘氏宗祠位于尋烏縣吉潭鎮(zhèn)上車村,年代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尋烏吉潭鎮(zhèn)上車村的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1993年第二次重修(第一次重修在乾隆年間),占地面積1233平方米。祠堂前一泓清澈的月池,既納風水,又是消防水源。祠堂正中是3開間的磚混建筑,設有廊門和抱鼓石,階前立有一對紅石獅。進入宗祠,前后兩進,這是贛南宗祠的常見格局。中間的寬大天井,成為孩子們的嬉樂場所。上廳祖龕中,放置著尋烏潘氏開基祖潘任的牌位。維修的祠堂基本保持了舊制。外墻的石窗是通雕圖案文字裝飾,大梁童柱上端鑲作櫨斗來承托上面的界梁,承托桁的駝峰也雕成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臥獅,獅背上駝著一朵盛開…[詳細]
鳳儀蔣氏祠堂
  鳳儀蔣氏祠堂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8),為前殿、左右?guī)俊⒄钊壟_地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50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前殿所在一級臺地以三級踏道與二級臺地天井壩子相連。穿8米深的天井青石板壩子登7級踏道上三級臺地所在的正殿。現(xiàn)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鳳儀蔣氏宗修修建于光緒23年(公元一八九八年》距今118年,該祠堂座落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鳳儀鄉(xiāng)永合村二社(蔣家梁),詞堂背靠陽嶺山,前向三匯雪山,左依永合村劉家場,右偎七家長灘河,由入川始祖蔣一亮之玄孫蔣明忠率本房蔣明喜、蔣正剛,蔣正常、蔣正倫等依前低后高地勢修建,歷時兩年多建成,呈四合院布局,闊22米、深34米,由前殿(商3.5丈)…[詳細]
翟氏宗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涇縣桃花潭東北,建于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仿皇家祠堂興建,規(guī)模宏大,建筑面積約3524平方米(含偏房,總建筑面積6700平方米)。傳說,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國儒的文武狀元,被明萬歷皇帝封為鎮(zhèn)撫大將軍,翟大將軍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亂,平叛結束凱旋而歸時,被0臣害死。為了表彰他的忠誠和對國家的貢獻,萬歷皇帝特賜“忠孝堂”匾一塊,此事轟動江南。后許多地方紛紛仿建翟氏宗祠,但沒有一個祠堂的規(guī)模能與翟氏宗祠相比。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筑采用銀杏木、紅木、楠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詳細]
滿公祠
  滿氏宗祠,座落于麻陽縣蘭里鎮(zhèn),距縣城14公里。宗祠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距今將近400多年歷史。清道光年間,鄉(xiāng)民為紀念明代名臣滿朝薦而復修。因年久失修和大水沖毀,此后又曾經歷3次修復。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麻陽縣一頗有旅游價值的景點。前后三進五楹,座北朝南,包括右側邊屋在內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祠前有圍墻圈成院落,祠內由前廳、天井、大廳和寢室樓等部分組成。其中共有6根方形白石柱和40根圓木大柱支撐,柱下方形青礎上刻纏枝花紋。月梁、瓜柱和單盤斗上均有精美的雕刻。大廳頂上有幾何紋飾的藻井,兩邊墻壁上嵌“忠孝節(jié)義”四個大字的青石碑,后進為二屋樓房,原是陳列祖宗牌位的“寢室樓”。這座祠堂是九甲支族…[詳細]
天柱宗祠
  天柱宗祠天柱縣苗族侗族明清宗祠全縣有100多座;現(xiàn)在保存完好的有30多座(其中縣級文物保護有19座,省級文物保護有2座)。這些宗祠于明末至清光緒年間陸續(xù)興建,始建年代長的楊氏先祠至今已逾400年,其它宗祠建筑年代至少也有130多年。楊、吳、王、舒、劉五姓的0追逆至唐、宋朝代,宗祠依據(jù)姓氏堂號分為“清白堂”、“延陵堂”、“冰壺堂”、“三槐堂”;或以始祖居地命名,如三門塘王氏“太原祠”;或以始祖職位命名,如三門塘劉氏宗祠-“昭勇將軍”。它們以物質實體反映了歷史、地域、權位等概況。宗祠的建筑結構為外環(huán)磚墻以牌樓為面;左右山墻為馬頭墻,石灰粉內墻壁;牌樓頂部重檐翹角,主、副牌樓連為一體呈五面狀;主牌樓…[詳細]
涇縣吳氏大宗祠
  吳氏是皖南名門望族自北宋遷居以來,人文蔚起,堪稱涇縣第一家,茂林吳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F(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代表著家族祖先信仰的優(yōu)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宗祠主體五楹三進,建筑面積1131平方米,吳氏宗譜記載,明崇楨已卯年(1639)湖廣布政使吳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軍撤離皖南時,在此祠召開告別大會,又為革命遺址。是現(xiàn)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堂大門上的橫額“吳氏大宗祠”五字,為明邑庠生吳國掄所書,書法蒼古奇逸,如老樹枯藤,互為撐柱;天梯石棧,自相鉤連。大門兩邊還有一副鎦金字的楹聯(lián),是明萬歷進士、涇縣知…[詳細]
李氏宗祠(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
  李氏宗祠位于潮州城區(qū)中山路中段,原為李姓祠堂,1987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因為它是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早在1925年3月,東征軍占領潮州后,為使隨軍東征的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能有機會補習課程,籌設潮州分校。未及一月,軍校學生奉命返回總校。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二次東征,11月再次占領潮州,復設黃埔軍校潮州分校于李厝祠(1926年5月1日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招生范圍為惠、潮、梅、海陸豐各屬學生。由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兼任分校校長,何應欽為分校教育長兼代校長,周恩來兼政治部主任,王昆侖為秘書兼政治教官;同時,聘請黃埔總校的熊雄、惲代英、肖楚女等共產黨員為政治教官,陳勉吾、張光…[詳細]
底角王氏宗祠與世美坊
  底角王氏宗祠,又名賢良宗祠,清代建筑。坐落在東案鄉(xiāng)底角村內,與世美坊僅隔數(shù)米,坐東朝西,共三進,占地面積852平方米。前進后檐屋面翼角起翹,上下層屋面出檐偕有牛腿承托。中進五間,通面闊21米,進深15米。明間九架前后重廊,五架梁斷面冬瓜狀,上用斗拱二攢承托三架梁,單步梁飾鴟魚狀。中后兩進明間有通廊,廊上飾八角形藻并。柱礎有鼓形和四方棱形二式,鼓形柱礎最大直徑在肩部,下墊覆盆,正門前兩側置旗桿石三對和石獅一對。硬山頂。該建筑主要特色:一是規(guī)模較大;二是梁柱用材粗壯;三是木雕精細;四是保存較完整。2001年4月20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世美坊,坐落在東案鄉(xiāng)底角村內,初建…[詳細]
朱貴祠
  朱貴祠,坐落在寧波市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大寶山西麓,背倚青山,面對慈江。朱貴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當?shù)孛癖姙榧o念在鴉片戰(zhàn)爭中英勇陣亡的朱貴將軍及其部下將士而募資興建的;朱貴祠原名“高節(jié)寺”,又名“慈廊廟”,俗稱朱將軍廟。該祠東面的大寶山曾是當年大寶山保衛(wèi)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山上尚存塹壕、殘垣。祠前馬路灣是朱將軍陣亡處。這里松柏常青,流水潺潺,群峰相映,景色秀麗。朱貴是鴉片戰(zhàn)爭中抗擊英國侵略軍犧牲在寧波慈城鎮(zhèn)大寶山的民族英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英軍侵犯寧波,朱貴奉命率軍趕赴慈城大寶山扎營。1842年正月初四,英軍進攻大寶山,朱貴指揮守軍浴血奮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為紀念朱貴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