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城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城篇

民勤古城
  民勤古城位于民勤縣大灘鄉(xiāng)北新村西約5公里的沙漠中。始建于漢,沿用至唐、宋(西夏)、元、明。呈正方形,邊長120米。南墻中間筑甕城,甕城門向東,東西長22米,南北寬12米。殘垣高約5米,四周有角墩各1座,東、北、西三面各有邊墩3座。城東北距城14米處殘存有土墩1座,高6米,夯土層厚0.14米,系土坯筑砌。遺址文化層厚4米,內(nèi)涵豐富。暴露的遺物有:灰陶片、五銖錢、石硯、石磨、殘磚、開元錢、銅器和鐵器殘片,唐三彩殘片以及豆綠、黑釉瓷片等。城東北角曾發(fā)現(xiàn)一兵庫,有大量殘甲片堆積;西北角有一糧倉,積有腐爛谷物粉末。城周圍散布有大量碎磚爛瓦、各色陶瓷片、盔甲殘片、銅鏃及幾處墓群。…[詳細]
東周古城
  該城東、北、西三面城墻都較直,惟南城墻曲折,造成東西城墻的不均等,東寬西窄,使故城形狀呈“刀把形”。該城有城墻和城壕兩部分組成。城墻保存狀況較好。南城墻長983米,西城墻長446米,北城墻長887米,東城墻長560米,城墻周長為2876米,總面積約43萬平方米。城墻四周均有城壕,寬約60米。城墻采用砂質(zhì)粘土和粉沙土,分層夯筑而成。城墻四周發(fā)現(xiàn)缺口六個,有的是城門遺跡。城墻西南角處,上頂平坦,傳說是“點將臺”。東城墻內(nèi)側(cè)有一高崗,傳說是監(jiān)倉,即-犯人之處。東城墻外有一并列的雙峰崗,叫門倉崗。該城址的文化內(nèi)涵豐富,文化堆積較厚,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城址。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京城古城址
  時代:東周京城古城址位于滎陽市豫龍鎮(zhèn)京襄城行政村周圍,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約6300米。今地面尚存城墻八段,其中東南城角一段長60多米,高約10余米,東北城角長200米,高約6米,墻基寬約25米,西城墻尚有一段保留,高約5米,夯層清晰,較薄,一般厚0.05——0.12米,土質(zhì)非常堅硬。南墻與東墻外有壕溝。該城址是現(xiàn)存的一處較大的春秋時期古城址,對研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封國以及春秋戰(zhàn)國歷史文化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wù)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博格達沁古城
  博格達沁古城又稱四十里城子,距離焉耆縣城12公里,是漢代焉耆國都員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督府治所!  安└襁_沁”維吾爾語意為高大宏偉之城。古城略呈長方形,周長3083米,占地6平方公里,與《大唐西域記》中“域周六七里”記載相符,F(xiàn)存城垣平直、堅實,中下部夯土筑,基厚五六米,城墻上部有土坯垛堞。城墻厚2米, 殘高3.5米。城墻東南和西南有缺口,寬約10米,估計是兩處城門。古城中間有大土堆兩個,最大的周長143米,上覆蓋有紅燒土,并有紅方磚露出表現(xiàn);較小的土堆南面露出土坯壘砌的殘墻。兩個土堆估計是原城中主要建筑塌后的遺留物。城西北隅有一土堆高4米。離城半里還有一小城,已頹,周長約1.5公里,城中還…[詳細]
昌吉古城
  昌吉古城位于昌吉市內(nèi),俗稱唐朝城,80年代初,新疆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曾派考古人員作過實地調(diào)查,此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城墻夯筑,夯層厚約6厘米,1964年時還殘存東城墻500米,北城墻600米,殘存城墻最高約6米,墻頂最寬處約3米,北城墻基本完好,有15個馬面,甕城以西8個,以東7個,馬面寬約19米,間距約30米,古城內(nèi)南北向有分個大土臺,主高約5米,土臺用土坯壘砌土坯長駒子寬20厘米,厚12厘米,但另4個土臺為夯筑,夯層厚約8厘米,與城墻的筑法一致,說明這些土臺與古城墻是同一時期的建筑,由于基建施工,在古城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兩處較重要的遺址和文物![詳細]
南和古城
  南和古城別稱“嘉禾城”,民間又俗稱“紗帽城”。南和縣自西漢建縣以來,此處一直為縣治。后周時曾是南和郡郡治,唐武德元年還作為和州州治。北魏時期,南和城周七里,有南、西、北三門,城內(nèi)多空曠之地,兵匪一來,難以防御,故元至正年間,縣令尹泰改筑為小城,城墻周四里,明正統(tǒng)十四年知縣王淵重建四門。成化二十二年重修,創(chuàng)建石橋。弘治三年知縣門寧重修城樓四座,正德年間重修,城高三丈,池深兩丈有余,添設(shè)城樓、角樓各四座。嘉靖二十七年知縣屈作城垛口易以磚。崇禎十一年兵火后,只留城東樓,十二年知縣謝繼遷重砌為磚城。清代仍幾次加以修葺,民國后逐漸頹毀。解放后拆平,改為環(huán)城公路![詳細]
黑山頭古城
  黑山頭古城位于根河、得耳布爾河注入額爾古納河入口處的東部沼澤臺地上,外城呈方形,周長2.35公里,占地346290平方米,城墻殘高1-2米,最高處在4米以上;墻體頂寬2米,底寬6米,城墻外有護城壕,壕底寬5-9米,深1-2米,四面均設(shè)有城門,門垣寬9-12米,門外設(shè)甕城,城墻外每隔100米左右有一馬面,城墻拐角處有高大的角樓突出于墻垣之外;內(nèi)城處于外城中間偏西偏北位置,呈長方形,周長560米,占地18871平方米,有東西兩座小門,城外亦有壕,整個建筑呈“干”字狀,址內(nèi)花崗巖圓形柱礎(chǔ)排列有序,間距4米,址內(nèi)琉璃瓦、青磚、龍紋瓦當(dāng)和綠釉覆盆殘片俯拾皆是。 …[詳細]
毛城子古城址
  毛城子古城址批次和公布時間:第六批2007.5.31地址:公主嶺市毛城子鎮(zhèn)毛城子村年代:遼--金類別:古城址管理單位:公主嶺市文管所是否開放:否毛城子古城址為遼、金時代城址,城內(nèi)地勢則北高南低,古城呈正方形,地表散布著青磚、布紋瓦及陶瓷殘片。陶片均為細泥灰陶,輪制,素面。瓷片均為年代:遼金時代的白瓷,瓷色發(fā)黃,釉面開片。城外西南250米處有一長約50米見方的地段,也有少量青磚、布紋瓦及陶瓷殘片,特點與城內(nèi)所見遺物一樣。年代:清代時,在城內(nèi)中心地帶曾修建過一座關(guān)帝廟,現(xiàn)已不見,但此處地表磚瓦較它處為多![詳細]
永平堡古城
  四川省內(nèi)最大的保存完好發(fā)古戰(zhàn)場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綿陽市北川縣開坪鄉(xiāng)。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修建。堡分上、中、下三城,順山勢而建,地勢險要,截斷了古代西北羌、-南入川西壩子、東進成都平原的必經(jīng)之路,為兵家必爭之地。文物古跡眾多,現(xiàn)存指揮臺、營房、哨所等遺跡。保護范圍:以古城墻四方外側(cè)向外延伸5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上城址:上至高城址山頂,下至小園河,左至以古城墻外側(cè)延伸100米,右至以古城墻外側(cè)延伸100米。中城址:上至銀鳳山,左至以古城墻外側(cè)延伸100米。下城址:下至銀鳳山,右至以古城墻外側(cè)延伸100米![詳細]
蘭溪古城
  蘭溪古城始建于宋朝,里面有:探花巷、繡衣巷、曲巷、風(fēng)箏巷、轉(zhuǎn)虹橋、告天臺、金文安公祠、西門碼頭、隆禮門……這些見證了數(shù)百年來蘭溪水陸商埠興衰沉浮的古民居、古里弄、古城樓,如今依然保存在蘭溪的老城天福山區(qū)域,經(jīng)過風(fēng)霜侵蝕,蘭溪古城的這些古建筑多數(shù)已經(jīng)進入“風(fēng)燭殘年”。祖上留下的老房已經(jīng)有1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條僅容兩人側(cè)身通過的里弄,里弄兩側(cè),都是些青磚黑瓦的老房,不少外墻剝落,長滿青苔。這是一幢帶天井的庭院式民宅,兩側(cè)有廂房,梁柱牛腿雕有花卉、人物和鳥獸,并有“寶善堂”之匾額懸于高堂。蘭溪古城在2000年被浙江省列入文化名城![詳細]
建水古城古井
  --建水可謂古井博物館,在建水的古老街巷里,到處都可以看到古井的身影。最有名的是大板井,井在西南城墻外,是城區(qū)口徑最大的水井。--要在城區(qū)尋找古井,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只要沿著古巷里人們擔(dān)水時留在地上的水滴走,總能找到一口口古井。 --此外,建水古城內(nèi)還有龍井、紅井、諸葛井、涌蓮井、永寧井等。其中既有單眼井,又有雙眼、三眼、四眼井,這是別的地方很少能見到的。 用時參考20分鐘【古城內(nèi)交通】古城內(nèi)可步行到達 門票 免費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位置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古城內(nèi)…[詳細]
西山古城址
  西山古城址位于鄭州市惠濟區(qū)古滎鎮(zhèn)枯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屬仰韶文化晚期夯土建筑城址。城址平面略近于圓形,F(xiàn)存面積170000平方米,城外環(huán)繞壕溝,城內(nèi)有道路、房基、窖穴、墓葬等遺跡。西山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可分為3期:第1期遺存約相當(dāng)于后崗一期文化;第2期遺存最豐富,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第3期則為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類型。西山古城即始建于此期早段,廢棄于此期晚段,絕對年代為距今5300~4800年。 城垣筑造采取方塊版筑法,為后世城垣、高臺建筑等土木工程奠定了技術(shù)基礎(chǔ)。西山古城是北方地區(qū)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夯筑城址,是中國城市文明的重要源頭。…[詳細]
羅子溝古城
  羅子溝古城批次和公布時間:第五批 1999.2.26地址:汪清縣羅子溝鎮(zhèn)年代:遼金類別:古遺址管理單位:汪清縣文物管理所是否開放:否羅子溝古城位于汪清縣羅子溝鎮(zhèn)古城村東側(cè)。古城呈長方形,周長1060米,南北墻長286米、東西墻長244米,面積69784平方米。南墻中間有一處門址,設(shè)有甕城。四角有角樓,東、西、南墻各有兩個馬面,北墻有三個馬面,城外四周有護城河。出土文物有獸面瓦當(dāng)、滴水瓦、板瓦、筒瓦、金代銅鏡、北宋銅錢“宣和通寶”等。羅子溝古城金代歸曷懶路管轄,是當(dāng)時通往率賓府交通道上的一處重鎮(zhèn)![詳細]
封川古城墻
  封川古城,坐落于江口鎮(zhèn)北山之南,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址是在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50年)黃蕭養(yǎng)亂,典史陳順因舊址修筑。此后,該城一直為縣治所在地,修葺、改建不下二十余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封川、開建兩縣人民政府曾合署在此辦公。1958年冬,封川與德慶并縣后,當(dāng)?shù)厝嗣裥薜讨罚侵穼以獠饟p,F(xiàn)僅存南門及東西城墻(約400余米)。南城門,呈拱圓形,用紅褐色砂巖石塊砌成。石塊長60~80厘米,寬20~30厘米,厚14~18厘米。拱門寬3.05~3.7米,高3.2~3.76米,內(nèi)深12.4米。門之上原嵌有“古封州”石匾。(今已佚)據(jù)《封川縣志》載:古城背北山,東、南。西南臨東山河、西江。北有壕塹(深20余…[詳細]
四郎城古城
  金四郎城古城遺城位于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敦達浩特北兩公里處。城址為烏桓游牧故地,故命名為桓州城。始建于金代。古城呈方形,東西長1052.5米,南北寬1136.8米,東西兩面城門至今尚可辯認。城墻夯筑不明顯,殘高3-5米,每隔60左右米有凸出的馬面。城中有建筑臺基遺跡,為州府官衙所在。古城內(nèi)散布著大量殘磚碎瓦,瓦背為素面反面布紋,磚多是灰色素面,有少量溝紋磚。古城內(nèi)曾出土過粗瓷雙耳罐鐵斧及定窯、鈞窯瓷片。 文物保護2013年5月3日,國務(wù)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3處,其中,古遺址516處,四郎城古城為其中之一![詳細]
安得悅古城
  介 紹 安得悅古城位于安迪爾老河床東岸,今安迪爾牧場以北40~50公里處,當(dāng)?shù)厝朔Q古城為開希米庫勒。 古城屬于唐代的城鎮(zhèn)遺址。城為圓形,平面圖酷似項圈,直徑約130米,城墻用泥垛筑,南邊保存較好,高度可達6米多,墻基厚達9米多。城門在南,是一個向外伸出土墻甬道的豁口,左邊門道墻上一間高約1.65米的土坯房,大約用于守門。 古城附近有高聳的佛塔,上圓下方,直徑約5米,高度略同直徑。城內(nèi)曾出土有婆羅迷文、漢文、吐蕃文等文字的紙質(zhì)文書及部分漢文題記,還有部分壁畫,木板畫、絲織物、棉布、錢幣和一些佛教的藝術(shù)品。  新疆和田…[詳細]
順山古城址
  順山古城址批次和公布時間:第六批2007.5.31地址:農(nóng)安縣新陽鄉(xiāng)順山村年代:遼金類別:古遺址管理單位:農(nóng)安縣文管所是否開放:否古城呈方形,方向360度。南北長370米,東西寬360米.周長1460米。城垣為夯土結(jié)構(gòu)。城墻基寬8米,殘高均在2米左右。四墻中間均有城門,還象濟晰可見,寬約7米。城門結(jié)構(gòu)不清。四角均有角樓.殘基高出城墻半米,每面殘垣之上,均設(shè)有馬面二,馬面與角樓、城門間距基本相等。奇待的是東面城門間貫通一溝,寬約6米,呈凹形,豁然將全城分為兩截,與城外水城衍接![詳細]
互助縣古城
  景區(qū)集農(nóng)業(yè)觀光、土族歌舞、土族服飾、土族花兒、輪子秋、土族婚俗等為一體,是土族民俗文化較集中典型的民族文化村。景區(qū)主要以土族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風(fēng)俗習(xí)慣、生活方式及淳樸、善良、好客聞名遠近,土族民俗風(fēng)情已成為青海省最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土族有自己的語言、能歌善舞,土族姑娘心靈手巧,擅長刺繡、盤繡工藝舉世獨有。土族有自己的節(jié)日—納頓節(jié),每逢節(jié)日土族人民身著盛裝,跳“安召舞”、轉(zhuǎn)“輪子秋”、賽馬、唱花兒等。此外,土族民居、婚喪嫁娶習(xí)俗獨具特色,土族婚禮十分有趣,整個婚禮在歌舞中進行。還有土族服飾,配以七彩顏色,艷麗無比![詳細]
峨堡古城
  峨堡古城峨堡古城位于祁連縣峨堡鎮(zhèn)政府所在地,城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墻殘高6米,寬6米,北城墻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段鲗幐-古跡》載:(峨堡古城)在衛(wèi)治西北、永安城西140里,元時筑,今遺亙尚存。峨堡古方城位于祁連縣峨堡至八寶公路18公里處北側(cè),峨堡古方城在其側(cè)100米處,城呈梯形東西長150米,中部寬120米,城墻高殘高5米,夯土筑,南北城墻各有5個馬面,西成城墻有2個馬面,馬面寬12米,長7米,城門南向?qū)?米有甕城,內(nèi)有建筑基址5處,據(jù)考證為宋代所筑。…[詳細]
儀州古城
  儀州古城順山頂下沿的那道土梁,就是北魏普泰二年(公元532年)所筑鎮(zhèn)城和后來五代后唐同光元年所置的義州城的遺址,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南臨水,北抱華尖山,西止陳家溝(前面的村子),東連現(xiàn)在的縣城(城門、城墻均已拆除)。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為避太宗趙匡義名諱,改義州(社會主義的“義”)為“儀州”,給義字加了立人旁。到宋徽宗時(1101-1125年),因城大難守,割棄西北,F(xiàn)在看到的痕跡,就是古儀州城的遺址。此后的華亭縣城,只是古儀州城東南一隅,歷經(jīng)金、元、明、清各時期的修葺,沿用至民國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