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建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建筑篇

大園苗寨古建筑群
  大園苗寨古建筑群是個具有歷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建筑“博物館”。自唐貞觀二十一年(647),松外蠻之一酋長楊同外、楊劍松等受朝廷招撫封官賜地后,其后裔的一分支便開始在其領地皇家沖(原音注:黃瓜沖)一帶安居樂業(yè)。此一說見于正史和部分地方志.而《楊氏族譜》則說是楊再思之孫楊光裕定居大園(大園有楊光裕墓).由于朝廷一些顯貴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徭稅不堪重負,拒繳滋事屢起禍端.朝廷為保一方太平,每每派兵剿撫并施;于宋太平至宋熙寧年間(976–1077)在距皇家沖僅2里之地設置關峽砦,并筑城池。此后,皇家沖便更名“大園”。有鑒于大園是過往商賈游客的必經地,起著拱衛(wèi)城堡,聯通四方,進出要塞的歇息暫留地。因此,大園…[詳細]
坑背村古建筑群
  坑背村古建筑群位于中新鎮(zhèn)坑背村(廣汕公路旁),建于明未清初,通面寬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積8225.12平方米。建筑群前面還有長方形的打谷場及圍墻,占地2416.57平方米。整體建筑分為10列5排,面向東北方向。各獨立房屋形制基本相同,為硬山頂,碌灰筒瓦,鍋耳封火山墻,施彩繪,面闊均三間,寬度為10.49米。排、列之間有縱橫青云巷。稍有不同的地方約有三處:一處是最右列為書房、花園前后各半的布局,書房面寬14.02米,深26.48米,約成小型四合院落;花園面積相同,布局嚴謹,名“別有開”花園。二是在其余九列的中間一列正中,建有“式谷毛氏祠”,作為整個建筑群的核心大祠堂。該祠深三進,…[詳細]
峨眉山古建筑群
  峨眉山古建筑群(峨眉山市)1.報國寺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圣積銅鐘保護范圍:鐘亭占地范圍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2.伏虎寺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3.清音閣保護范圍:建筑占地范圍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4.洪椿坪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5.萬年寺保護范圍:東至萬年寺東側山門,南至大雄寶殿南道路南側、行愿樓南墻及法物流通處南墻,西至圍墻,北至大雄寶殿北僧舍北墻、般若堂北墻及貝葉樓北墻。建設控制地帶:東至萬年管理處以東100米,南至萬年寺…[詳細]
顧特卜塔及其古建筑
  德里的顧特卜塔及其古建筑位于德里南部幾公里處,建于13世紀早期,是德里的一處標志性建筑。這座紅砂石尖塔高72.5米,基座直徑14.32米,塔峰直徑2.75米,從下往上逐漸變細,塔身棱角狀和圓狀的凹槽裝飾穿插出現。高聳入云的顧特卜塔是早期伊斯蘭式古建筑,極其精美的建筑風格使她每年都吸引了來自世界的無數游客。顧特卜塔分五層,每一層都有突出的陽臺,外表由交替的三角形和圓形折紋組成。塔內有很多的書法作品,登上塔上的旋梯可以眺望遠處引人入勝的風景。顧特卜塔是伊斯蘭文化在東西方傳播的豐碑,同時,尖塔也是通知教徒按時祈禱的地點。周圍的考古地區(qū)包括一些墓葬建筑:著名的有建于1311年的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精品阿拉…[詳細]
寶鏡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古建筑群寶鏡何家大院位于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zhèn)寶鏡村,因村前有一井塘水清如鏡而得名。據寶鏡《何氏族譜》記載,清順治七年(1650),寶鏡先祖何應棋由道縣舉家遷移至此定居,迄今360年。目前,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227戶、989人,全部都是何姓后裔。寶鏡何家大院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大院占地面積約80畝,由3堂井18廳組成,共108間房,俗稱“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日曬西”。大院建筑群布局坐東朝西,磚木結構,以青石、青磚、青瓦建成。院內屋舍整齊,重樓疊室,雕梁畫棟,院外古木參天。由北往南依次分布為圍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個部分組成,最早的建筑距今已經三百余年。即使是家大…[詳細]
郭壁村古建筑群
  郭壁村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沁水縣東沁水西岸郭壁村。在明代,村主街即長達五里,有“金郭壁”之譽。坐西向東,背山臨河,呈帶狀。村東沿河石砌護坡,村西山上筑有夯土城捕。村內分坊區(qū),以“坊”、“里”命名,如“寧遠坊”、“三槐里”等。村內現存多座內門樓、過街樓。過街樓下行人,樓上則作寺閣、戲臺。山坡上有一座內門樓設“丁”字形門洞,十分奇特。村內有一座紀念清官崔鈺的“崔府君廟”,廟中有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樂樓。村中民居為典型的晉東南風格,以二三層的四合院為主,大多為明末、清代遺構。村北民居、古街保存相對較好,建筑和裝飾水平亦較高。村內建筑較豪華的“進士第”保存數座,磚、石、木雕裝飾精美,有的門樓外…[詳細]
師家溝古建筑群
  師家溝古建筑群(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汾西縣僧念鎮(zhèn)師家溝村村落居于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溝的向陽坡地上,村中磚構的窯洞式宅院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環(huán)村一周的石板路將村莊圍入其中,村中的宅院均為師氏家族所有。路外散布著師家的祠堂、節(jié)孝牌坊、油房、染房、酒醋房和長工院等,整個主體建筑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師家溝民居建于半山坡上相連的兩個臺地上,總體平面近于方形。院落的組合以中國傳統(tǒng)的四合院為主,結合地形的變化和窯洞式建筑的特點,出現了一些與四合院組合的三合院和立體組合的二層多進合院形制。四合院的組合以封閉對稱式平面為特征,宅門位于院落的西南角,宅門西向,同北方傳統(tǒng)四合院中將宅門置于東南角、居中或…[詳細]
曾家古建筑群
  曾家古建筑群(含曾在公祠、曾云公祠、中將堂、會友堂、賞月臺)一、地理位置務義港曾家清代建筑群,位于貴溪市耳口鄉(xiāng)耳口村曾家村小組,瀘溪河的中游,與國家級風景旅游區(qū)龍虎山和上清天師府接壤。交通便捷,鐵路有鷹廈線,設有圳上火車站;公路有鷹潭至冷水至資溪公路且路面均已水泥硬化;水路有瀘溪河直通天師府和龍虎山。建筑群依山傍水而建,樹木蒼翠,設計別致,環(huán)境優(yōu)美,用料考究。二、范圍面積“務義港”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三十至五十年間(公元1765-1785年),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整個建筑布局呈“品”字形,分為“曾氏公祠”、“魚塘花園”、“經學書院”、“住宅”四大部分,占地總面積達6.4萬平方米,當年有84…[詳細]
魁星閣古建筑群
  魁星閣古建筑群坐落于周村古商城南首,是一座保留有清代建筑風格的寺廟建筑,也是周村現存最完整的寺廟古建筑之一。一九九七年六月被公布為淄博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魁星閣古建筑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情w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由碧霞元君殿、魁星閣、觀音殿三座不同宗教文化的大殿組成,佛、道、儒三教共處一地。主體建筑為魁星閣?情w系三層高閣,聳立于涿河北岸,飛檐斗拱,靈氣沖霄,巍峨壯觀。檐下的望磚雕刻藝術,被古建專家們審定為省內最佳磚雕工藝品。該建筑群分為前后兩進院,整個建筑坐南朝北,從砌在院墻上的《創(chuàng)建魁星閣記》碑文中可知,古廟群的建…[詳細]
洪江古建筑群
  洪江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懷化洪江市沅江北岸。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建洪江寨,元末時已成為湘黔間商鎮(zhèn)。明代設洪江驛,清置洪江鎮(zhèn),民國時有“小南京”之稱。迄今完好保存有三百多棟古窨子屋,六十余座廟、堂、祠、院及一些舊報社、學堂、錢莊、戲臺、作坊、商鋪、青石街巷沖等。明清窨子屋和會館是這里最有特色的古建筑。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為二進二層,或三進三層。三層以上南北間有天橋連通,高聳的封火墻內,屋頂從四圍適當向內中傾斜,靠方形小天井采光通氣。依山傍水,或處于深巷或吊腳于岸邊,屋檐高墻接踵,石板巷道與石級碼頭相連。鎮(zhèn)內有山西、常德等十大會館,大多靠近水碼頭,伸展到深巷高坡。會館一般有正殿、偏殿,正廳、客…[詳細]
上莊古建筑群
  時代:明至民國地址: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上莊古建筑群主要包括胡適故居、胡適私塾、胡傳舊居、胡壽基宅、敦履堂、胡開文舊居和胡開文紀念館等古建筑。其中胡適故居建于清代,是胡適童年-及青年返鄉(xiāng)完婚的住宅,胡適先生在故居內前后-了11個春秋;胡適私塾建于晚清,前后兩進,是胡適幼年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胡傳舊居建于清代早期,是一進三開間廳式建筑,是胡適父親胡傳出生和-的老宅;胡壽基宅建于晚清,是一棟集書法與雕刻于一體的徽派藝術建筑,胡壽基是胡適的學生,新華社記者,與胡適同族同宗;敦履堂建于明代,是上下對堂二樓通轉的建筑,同時也是上莊村現存唯一的一棟明代建筑;胡開文舊居建于清代,前后兩進,是我縣最先根據外地建…[詳細]
大安古建筑群
  大安古建筑群由大王廟、粵東會館和大安古橋組成的大安古建筑群,見證了平南人曾經創(chuàng)造的時代輝煌;洊|會館原貌為三進,寬三問,總建筑面積近千平方米,為磚石木結構,硬山頂,風火墻,琉璃脊飾,對研究古代兩廣經濟、文化、藝術交流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大安古石橋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至今仍固若磐石。相傳古石橋是根據“易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數建造而成,全橋為主體,代表太極,大橋墩2個,代表兩儀,橋墩成船形,尖頭向上游,減輕了水流的沖擊,橋面分七跨,每跨用一尺寬梯形石條敷面,石條大面在上,小面在下,使橋面積水和污泥從石隙處及時排出,橋之北端又有巖石作保護。古石橋精美絕倫的工程設計技術,至…[詳細]
花坦古建筑群
  花坦古建筑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永嘉縣花坦鄉(xiāng)的珍溪西岸。始遷祖朱興,五代時任永嘉尉,愛此溪山之勝,遂定居于此。村落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塊石寨墻,東、北、西三面開設寨門。內存民居、祠廟、牌樓、亭閣等古建筑50余座。民居依山而筑,布局高低錯落有致,單體建筑平面有一字、口字、曰字等式,立面或一層、或二層樓閣;ǘ濉八拿嫖荨庇汕昂髱、前后廳堂組成,占地達1600平方米。宗祠4座,規(guī)模宏大。以烏府祠堂為最早,原名敦睦祠,建于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系二進二廊合院,中設戲臺,占地600平方米。前廳面闊九間,進深二間,梁架粗壯,斗拱密疊,懸山式屋…[詳細]
秭歸鳳凰山古建筑群
  鳳凰山古建筑群位于秭歸縣茅坪鎮(zhèn)。因興建三峽大壩,1990年將屈原祠等古建筑遷建于茅坪鳳凰山。鳳凰山古建筑群占地2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1000平方米,分三大區(qū)域布局,屈原祠區(qū)、古民居、廟祠區(qū)及古橋梁、石刻、城門區(qū)。屈原祠,位于鳳凰山古建筑群西南部的屈原紀念景區(qū)。原名清烈公祠。建筑面積2870平方米。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始建、元、明、清歷次維修。1976年7月因興建葛洲壩水利工程遷址并更名為“屈原祠”。中軸對稱布局,保存有山門、配房、大殿、屈原銅像、東西碑廊、屈原紀念館及屈原墓等建筑。屈原故里牌坊,位于鳳凰山古建筑西南部的屈原紀念景區(qū)。清代建筑,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木構牌坊。高約7米,面…[詳細]
黎家古建筑群
  “黎家古建筑群”原名“明清村莊”,位于廣福鎮(zhèn)板湖村黎家自然村(即黎家自然村全部)。據黎姓家譜和地名普查資料記載,唐時,黎姓已居在此。該村的黎姓祖先是為了守衛(wèi)“唐永王墓”而在此居住、繁衍的。黎家自然村全稱為“永木黎村”,最早稱為“守墓黎村”。黎家自然村內共有古建筑37棟,其中34棟為明末清初所建,風格多為勒馬式八字門頭,一般兩進四廂或一進兩廂帶反照堂,有的兩旁留有暗走巷;緸榇u木、穿斗架木梁式結構。兩進四廂帶反照堂的一般長30米,寬14米;一進兩廂的一般長20米,寬13米。村莊房舍呈半月形排列,坐西朝東,總面積約22000平方米,尤其是兩棟“大夫第”的門坊保存較好。另外,村內還有另一處縣級文物…[詳細]
興隆山古建筑群
  興隆山古建筑群位于環(huán)縣四合原鄉(xiāng)四合原村東北四合塬以東6千米處,現存14座建筑,始建于明,清康熙、道光年間曾兩次修復和擴建,總建筑面積569.8平方米。 該建筑群分為三個區(qū)域:一是東南峰外圍建筑區(qū)域,現存有牛、馬王廟,城隍廟;二是中峰東南坡上分布的建筑群,它們不規(guī)則地分布在許多小平臺上,由下而上依次有前門樓、碑坊、中門樓、三進門樓、關帝廟等建筑;最高處為中峰峰頂主建筑群,以無量祖師大殿、獻殿和山門為中軸線,旁有佛殿、菩薩殿、鐘樓、鼓樓,共同構成了對稱規(guī)整布局,F存建筑布局疏密有致,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貌,呈不規(guī)則分布。廟宇樓閣以磚木結構和純磚結構為主,單體建筑大部分為歇山頂,每座建筑檐下都有三至五…[詳細]
司空山古建筑群
  司空山古建筑群包括牌坊、二祖禪剎、石刻等。牌坊始建于唐代,后毀,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建,坐北朝南,四柱三間五樓枋木結構,花崗石建造。現僅存二樓,面闊9米,殘高6.5米,進深2.8米,梁枋浮雕,全枋均以50厘米見方的抹角石柱為整體支柱,支柱上端刻錦紋圖案,地層夾住寶瓶狀。牌坊頂部構建在文革中毀壞,但被寺廟僧人搜集后,集中存放在大雄寶殿前。司空山上仍保留了許多二祖弘法的遺跡,有修行的石窟寺二祖禪剎,有北齊天寶三年(公元572年),在佛洞后傳衣缽于禪宗三祖僧璨的傳衣臺,還有三祖面壁的三祖洞,這些都是禪宗二祖慧可卓錫司空山的歷史見證,都是司空山作為中華禪宗第一山的實物見證。遺址上有石刻100多處…[詳細]
筆架山古建筑群
  筆架山是坐落在遼寧省錦州市錦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面對渤海,毗鄰錦州港,山有三峰,二低一高,形如筆架,故名得名“筆架山”。筆架山為道教勝地,島上的古建筑群有山門、真人觀、呂祖亭、太陽殿、五母宮、龍王廟、萬佛堂和三清閣等眾多道教廟宇,是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和古建筑景觀。三清閣是島上古建筑中的代表,通高26.2米,因其上下六層全為純石結構,包括純一色的石墻、石窗、石廊、石梯、石龕組成,飛檐挑角,壁畫門神也全部用石頭刻就,通體沒有一釘一木而聞名。閣內供奉著48尊佛像,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包含道家、儒家、佛家,為三教合一的寺廟。第六層上供奉天下眾神之首——盤古氏,為國內罕見。三清閣的建造風格擺脫了傳統(tǒng)中…[詳細]
武勝中心鎮(zhèn)古建筑群
  武勝中心鎮(zhèn)古建筑群(武勝縣)保護范圍:1、城隍廟、武廟、文昌宮、天上宮、明城墻:西以明城墻外延5米,北以天上宮左廂房外沿為基線外延2米,東以文昌宮廂廡為基線外延3米,南以城隍廟前殿為基線外延5米。2、鏡心亭、文廟:北以鏡心亭北面臺基為基線外延5米,南以文廟廊道外沿地基為基線外延3米,東以文廟右?guī)客庋嘏_基為基線外延1米,西以文廟左廂房外沿臺基至鏡心亭為基線外延5米。3、傳教士故宅及北面城墻:以傳教士故宅四周墻壁為界向外各外延3米,以城墻墻體為界向兩側各外延5米。4、萬壽宮及南面城墻:萬壽宮西南以萬壽宮山門墻壁為基線外延2米,東北以萬壽宮正殿外延地基為基線外延1米,東南以萬壽宮側門墻壁為基線外延…[詳細]
芙蓉村古建筑群
  芙蓉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永嘉縣。芙蓉村據傳始建唐末,有陳氏夫婦為避戰(zhàn)亂,由閩入浙,于此定居,村落格局說按“七星八斗”寓意布置,F保留有各類古建筑近五十座。建筑群由寨墻、寨門、民居、宗祠、牌坊、廟宇、書院、路亭等組成。村落略呈東西窄、南北長之長方形布局,寨墻由不規(guī)則塊石壘砌。辟寨門七,其中東門為三間二層之木構建筑。村中建筑多為清代建造。宗祠以陳氏大宗祠為代表,門廳五開間帶左右各一間,正廳五間十三檁,帶兩側廂房五間,宗祠前有水池、側門,空間開闊。芙蓉亭位于芙蓉池中,有小橋與池岸相通,三間兩檐,周設美人靠,翼角平直,有古風。村中包括民居、廟宇等建筑,保留了楠溪江古民居所固有的風貌古樸的特點。芙蓉村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