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舊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舊址篇

中共麗水縣委舊址
  中共麗水縣委舊址簡介中共麗水縣委舊址紀念館位于蓮都區(qū)雅溪鎮(zhèn)岱后村,原為朱氏宗祠,是建于清代的泥木結構建。1947年3月,革命先輩張之清、林藝圃在這里重建中共麗水縣委,建立革命隊伍,創(chuàng)建游擊根據(jù)地,領導開展武裝斗爭,為麗水縣解放作出重要貢獻。2007年3月,設立中共麗水縣委舊址陳列館;2009年7月被命名為蓮都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定為蓮都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29日,中共蓮都區(qū)委在雅溪鎮(zhèn)岱后村舉辦了麗水縣委舊址紀念館開館儀式,正式建館。2014年2月被定為麗水市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蓮都區(qū)雅溪鎮(zhèn)岱后村地處麗縉武三縣交界的雪峰山上和稽勾古道邊,岱后村朱謝兩姓先輩在此辛勤…[詳細]
閩中海上游擊隊抗日據(jù)點舊址
  閩中海上游擊隊抗日據(jù)點舊址位于莆田市秀嶼區(qū)黃瓜、南日、烏丘等沿海島嶼。1940年7月,國民黨莆田當局調動保安團摧毀忠門王厝村的抗日辦事處,中共莆田縣委被迫轉移到平海灣的南日、黃瓜等島嶼創(chuàng)建新的抗日基地。鑒于在國統(tǒng)區(qū)斗爭環(huán)境的險惡,為了保存和發(fā)展抗日武裝力量,閩中黨組織根據(jù)黨中央關于“隱蔽精干”的總方針,決定組織游擊隊打入海上偽軍“福建和平救國軍”內部進行隱蔽斗爭。盤踞在莆田沿海各島嶼的是仙游人張逸舟為司令的“福建和平救國軍”第二集團軍。由于偽軍內部派系林立,為了爭奪地盤,各自都想擴充自己的實力,這為游擊隊打入偽軍內部提供了可乘之機。1940年冬,中共莆田縣委派戴天寶、陳文通以同鄉(xiāng)和“綠林朋友”…[詳細]
塔臥紅軍第四分校舊址
  塔臥紅軍第四分校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塔臥鎮(zhèn)塔臥居委會。1934年12月,紅二、六軍團政治部在塔臥雷家新屋辦了一所紅軍學校,全稱叫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校長由蕭克兼任,副校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張平化。學員主要來自紅軍,部分學員由郭亮、永保、龍山、桑植等縣保送。學員必須是身體健康、社會關系好的青年積極分子,共有600余人(郭亮、永保兩縣約保送了60余人),編成了兩個營,學習期限為一個月。主要學習軍事、政治,培養(yǎng)紅軍排級以上干部。學習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行直觀教學,如用木柴作山,火柴盒作屋,粉筆做人……教師給學生假設一次戰(zhàn)斗,叫大家提出戰(zhàn)斗方案,然后討論,選擇。除學習戰(zhàn)略戰(zhàn)術外,還學習一般軍事常…[詳細]
紅軍遵義總政治部舊址
  紅軍總政治部舊址位于遵義老城楊柳街28號,與遵義會議會址毗鄰。紅軍進駐遵義后,總政治部機關設在老城楊柳街的天主教堂內。這個天主教堂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由法國傳教士沙布爾興建。主要建筑有經堂和學堂兩部分,占地面積13555平方米,四周修有圍墻。峻宇雕墻,頗為富麗。紅軍進駐遵義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簡稱紅軍總政治部)所轄的組織、宣傳、破壞、青年、政務等部和秘書處機關都設在天主教堂內。為了發(fā)動群眾,紅軍剛入城,總政治部即在經堂內召開過群眾大會。參加開會的有泥水匠、木匠、石匠、裁縫、篾匠、打草鞋的、賣小菜的、商店老板、行業(yè)的師傅、學生、教員等一二百人。在紅軍總政治部領導下,通過群眾…[詳細]
熊兒寨北土門戰(zhàn)斗遺址
  平谷是冀東抗日根據(jù)地西部的中心區(qū)域。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毛主席提出:“紅軍可出一部于敵后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jù)地進行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提議。1938年5月底,宋時輪支隊和鄧華支隊整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打昌平、攻興隆、收平谷,主力進入平谷的靠山集、將軍關、下營(今屬薊縣)一線,配合冀東抗日-,創(chuàng)建抗日根據(jù)地。其第34大隊在易躍彩大隊長率領下,進駐桃棚、魚子山村,宣傳抗日,發(fā)動群眾,組建抗日游擊隊。1940年4月建薊(縣)平(谷)密(云)聯(lián)合縣,7月建十三團,冀東軍區(qū)副司令員包森兼任團長、政委。7月,在桃棚、魚子山村建西北辦事處。9月,在桃棚村建平谷縣第一個黨支部,同時…[詳細]
“魯藝”學校舊址
  中國0創(chuàng)辦的一所綜合性的藝術學校。簡稱“魯藝”,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1940年后校名全稱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迅速擴大,許多革命的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團體,先后從北平、天津、上海等地來到延安。隨著抗日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急需培養(yǎng)大批的文藝人才,于是0中央決定創(chuàng)辦“魯藝”。負責學院領導工作的是“院務委員會”,由沙可夫、周揚、艾思奇、朱光、李伯釗、徐以新、呂驥、張庚等組成。1939年夏,根據(jù)0中央決定,“魯藝”與陜北公學、工人學校、青訓班合并,組成華北聯(lián)合大學開赴前方!棒斔嚒睅熒M成華北聯(lián)大文藝學院,沙可夫任院長,呂驥任副院長。1939年11月2…[詳細]
天儒樓---中共閩江特委駐地舊址
  天儒樓位于閩清縣解放大街39號(即原-閩清一中老校區(qū)校園內)。建筑占地面積650平方米,保護范圍面積1000平方米,建于1917年。19世紀初外國傳教士在天儒中學建了5座洋樓,稱天儒樓,為閩清一中前身。解放前拆除了3座,余下2座,其中一座為教師宿舍樓,一座為圖書館,是當年中共閩江特委在閩清活動的主要地點。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推行消極抗日、積極--方針,中共中央審時度勢,要求福建省及其他國統(tǒng)區(qū)的各級黨組織的工作重點必須迅速從大量發(fā)展黨員,開展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轉變到鞏固黨的組織、貫徹隱蔽精干方針上來;要求黨的工作轉入地下,扎根于工人、農民、學生、教員中間。中共福建省委堅決貫徹中央的方針,認…[詳細]
寧都會議舊址
  寧都會議舊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東山壩鎮(zhèn)小源村委會小源第四村小組,原為曾氏房祠“榜山翁祠”,總占地面積283.5平方米。榜山翁祠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平面長方形,座西北朝東南,通長22.67m,通寬13.55m,通高9.9m,占地面積307.2㎡,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檐口設勾頭滴水,壘瓦脊,脊角上翹裝飾獸吻,硬山頂,山面為疊落式封火山墻。建筑由門廊、門廳、天井和正廳組成。地面主要為青磚工字縫墁地,局部卵石墁地。墻面為青磚眠砌下堿,墻身為單丁一斗一眠空斗墻,封火山墻,頂部設三級磚檐,飾以白灰抹灰?guī),小青瓦壓頂,如意卷草形翹角。1932年7月,蔣介石發(fā)動第四次--軍事“圍剿”,…[詳細]
閩江輪船公司黨支部舊址
  閩江輪船公司黨支部舊址位于福州市臺江區(qū)中平路151號(原79號)。1945年夏,中共福建省委決定成立閩江工委,派莊征到福州開展城市工作。當時擔任交通員的張章淦曾利用其叔父張依鈾在閩輪修造廠當工人之便,在工人中積極開展活動。蘇華等鑒于閩江航線在溝通福州與閩北的南平、古田、建甌根據(jù)地等方面的重要性,十分重視在閩江輪船公司內部發(fā)展組織,并要求梁寶通注意發(fā)展船上的黨員。根據(jù)上級指示,梁寶通先后在“開封”“西藏”“蘭州”號客貨輪上當助機,將伊立惠、陳梅惠、姚連香3人吸收為中共黨員。-1946年經批準成立黨支部,梁寶通為支部書記。閩江輪船公司黨支部成立后,在團結帶領群眾反對國民黨-派的斗爭中,不斷得到發(fā)展…[詳細]
桐梓山工農游擊隊指揮部舊址
  桐梓山工農游擊隊指揮部舊址位于衡陽市衡南縣廖田鎮(zhèn)陽合村西面2公里處。這里地處原衡陽、耒陽和常寧三縣邊界山區(qū),今屬衡南縣廖田鎮(zhèn)林場。1925年,當?shù)赝扔袣埣驳哪窘澈伪,帶領族人在桐梓山秘密組織洪門圈子會,他們公開劫富濟貧,響應者達130余人。1927年5月21日長沙馬日事變后,5月27日,衡陽又發(fā)生了沁日事變。國民黨反動派瘋狂鎮(zhèn)壓革命,到處追殺共產黨人和進步群眾,-籠罩著衡州大地。當時,中共衡陽縣委領導群眾轉入地下斗爭。共產黨員、縣農運組織部長資歌鋏,發(fā)動并指揮衡陽東鄉(xiāng)的5支武裝隊伍,其中一支便是中共黨員李育松率領的農民赤衛(wèi)隊在桐梓山一帶活動。資、李二人廣泛接觸圈子會成員,積極宣傳革命道理,在…[詳細]
吉林大學教學樓舊址
  吉林大學教學樓舊址原名東北電力學院石頭樓。位于吉林市船營區(qū)長春路169號,今東北電力大學老校區(qū)主教學樓后。地理坐標:北緯43°49′16.0,東經126°29′51.8,高程202米。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1月24日,吉林大學教學樓舊址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吉林大學教學樓舊址始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是吉林大學創(chuàng)立時期的主體教學設施。由主樓、東樓、西樓三座建筑組成,皆用長方形花崗巖砌成,故亦稱“石頭樓”。設計者為中國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梁思成。主樓兩層(不包括地下室),占地面積3383平方米,平面略稱“T”形,屋脊兩側有鴟吻,正門…[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舊址
  大革命失敗后不久,浙南農民武裝斗爭風起云涌,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1930年1月,中央派金貫真巡視浙南 。3月,中央軍委派胡公冕等到浙南領導武裝斗爭。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在永嘉正式成立,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下轄三個團(師),最盛時達6000余人,軍部設在五氵束鳥 村。紅十三軍是當時編入中央軍委序列的全國14支正規(guī)紅軍之一,它以永嘉、溫嶺、永康為活動中心,進行大小戰(zhàn)斗百余次,足跡遍及浙江南部20余縣。但由于黨內“左”傾錯誤的指導,紅十三軍斗爭最終遭到失敗。 紅十三軍斗爭雖然失敗,但它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和農村封建勢力,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國民黨“圍剿”中央蘇區(qū)的…[詳細]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舊址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位于涉縣遼城鄉(xiāng)石門村蓮花山下,占地面積200余畝,因安葬有抗日戰(zhàn)爭中為國殉難的著名抗日烈士而得名,又因安葬有我軍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當?shù)厝朔Q它為“左權將軍墓”。整個墓地分三層陳列:第1層為圓形蓮花池,第2層是左權將軍紀念塔,紀念塔四周刻有朱德“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wèi)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及彭德懷、羅瑞卿、楊秀峰、薄一波、戎武勝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筆題詞。第3層是左權將軍墓。以左權墓為中心,左側嶺上是冀南銀行第一任行長高捷成烈士和第二任行長賴勤夫婦的墓地。左側前方嶺上是范筑先將軍和楊裕民先生紀念塔。左后方洼地是《新華日報…[詳細]
史家寨晉察冀邊區(qū)機關舊址
  史家寨村位于阜平縣城東北20公里處?谷諔(zhàn)爭期間,這里是晉察冀邊區(qū)和冀晉區(qū)(后改為北岳區(qū))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分布在史家寨及其附近村莊山坡上的一排排窯洞,便是當年邊區(qū)機關的舊址。從雷堡村至史家寨大東溝,東西8里,從紅土山村至史家寨村下漕溝,南北6里,方園近50平方華里地帶中的史家寨、雷堡、廟兒臺、家北、槐樹莊、紅土山6個村莊中的大小17道山溝里,共挖有石窯洞400多個,建土坯楦窯100多個。1983年阜平縣人民政府公布史家寨窯洞群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43年秋,日寇對阜平縣進行了三個月的“大掃蕩”,大量房屋被毀。在住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晉察冀邊區(qū)領導機關發(fā)揚延安精神,親自挖窯洞住。當?shù)厝罕娨病?a href=/landscape/62/shijiazhaijinchajibianqujiguanjiuzhi.html target=_blank>[詳細]
洲湖紅五軍戰(zhàn)斗舊址群
  洲湖紅五軍戰(zhàn)斗舊址群(含紅五軍軍部舊址(曹家祠),紅軍標語群(曹生垣民居、曹光宗民居),-俘虜關押所(京丞公祠),狗爬嶺山腰戰(zhàn)壕,狗耳朵西山頂和東山頂掩體,水灣西山頂掩體和戰(zhàn)壕,亭子東山頂戰(zhàn)壕,水灣東山頂掩體,狗爬嶺古道暗堡,清江潭“十八堆”-墓冢,紅軍烈士墓)紅五軍戰(zhàn)斗舊址群位于江西省安福縣洲湖鎮(zhèn)三湖村曹家自然村及“狗爬嶺”山峰等一帶。沿古山道可直達吉安縣官田、永陽等地!肮放缼X”山脈屬羅霄山脈在安福南部向東延伸段,山高林密,連接永新、吉安等地。普查隊在該村復查“紅軍標語群(縣保)時,向當?shù)卮迕裨儐柫讼嚓P歷史背景,原安?h委辦退休干部曹生垣、村民兵連長劉文清、村委主任譚鐘昌、文書楊贊美、支委…[詳細]
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舊址
  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舊址位于倉巷24號,建于清末。1938年8月,新四軍一支隊政治部在劉炎主任率領下轉移到高淳縣城開展地方工作,在此建立辦事機構。對外稱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1938年6月中旬,新四軍先遣支隊和一支隊先后進入蘇南茅山根據(jù)地掃蕩,為粉碎敵人掃蕩,一支隊特命司政機關分散轉移。8月,一支隊政治部在劉炎主任率領下轉移到高淳縣城淳溪鎮(zhèn)一帶。1938年8月,為開通茅山抗日根據(jù)地和皖南新四軍軍部的通道。一支隊政治部決定由宣傳科長戈白章、張春生、侯日千、華仁義等四同志組成民運工作組,在高淳縣城開展地方工作,對外稱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他們利用國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向廣大店員、工人、學生宣傳黨的抗日救亡…[詳細]
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軍區(qū)舊址
  永定湘鄂川黔省委、湘鄂川黔省革委會、湘鄂川黔省軍區(qū)舊址位于張家界永定區(qū)解放路41號。舊址原系大庸縣城1918年修建的天主教堂。1933年冬至1936年春,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等根據(jù)中共中央指示精神,領導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1934年10月,為了策應中央紅-移,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蕭克等率領下,發(fā)動湘西攻勢,挺進湘西,11月24日,攻占了大庸。同年11月底至12月間,先后在大庸縣城天主堂建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軍區(q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中共湘鄂川黔省委(1934年11月~1936年2月)書記:任弼時;委員:任弼時、賀龍、關向應、夏曦、…[詳細]
豫陜鄂前后方工作委員會舊址
  豫陜鄂前后委舊址,又稱豫陜鄂前后方工作委員會舊址,位于河南省魯山縣老城大街中段、縣委大院西側的福音堂。 豫陜鄂前后委舊址的樓房始建于1891年,當時,挪威一些基督教人士來到魯山傳教,在這座樓相鄰的西南建了一座教堂,取名福音堂。此樓為配房,是牧師和傳教士居住的地方,人們稱它為牧師樓。樓房為磚木結構西歐建筑風格,是魯山當時最漂亮的建筑。1947年魯山解放時,傳教人員離去。這里成為豫陜鄂后方工作委員會領導人的駐地。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魯山一度是豫陜鄂邊區(qū)和豫西區(qū)首府所在地,是它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1948年4月25日,在魯山縣召開的豫陜鄂前委和后委聯(lián)席會議上,鄧小平做了題為《躍進…[詳細]
中共定海縣工委舊址
  中共定海工委舊址位于定海區(qū)臨城街道吳榭社區(qū)惠民橋陳屋里15 號,建筑面積216平方米,民國建筑,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共定海地下縣工委領導機關所在地。中共定海工作委員會成立于1938年10月,1939年6月,日寇入侵定海城關和沈家門鎮(zhèn)后,縣工委轉到農村,先遷到白泉后岙村,1940年遷至吳榭(即現(xiàn)址),堅持抗日戰(zhàn)爭,領導了以黃楊尖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戰(zhàn)爭,建立抗日根據(jù)地,范圍包括現(xiàn)在的城東街道、白泉、北蟬、展茅、蘆花、勾山、臨城、長峙、盤峙等。并在洞岙、吳榭、長峙等地建立黨的支部和工會等組織,利用在學校舉辦識字班、成人夜校等活動,進行抗日宣傳。1943年10月,東區(qū)根據(jù)地抗日武裝轉移到浙東,中共定海工委轉…[詳細]
茨坪革命舊址群
  茨坪革命舊址群位于井岡山市茨坪鎮(zhèn)風景如畫的挹翠湖旁,過去這里叫店上村,在明代以前叫柴坪,因這里長了許多柿子樹,所以亦稱柿坪。明朝,這里出了個“探花”,故又稱仕坪。1925年后,改稱“茨坪”,“茨坪”這一稱謂便一直沿用至今。在井岡山斗爭時期,茨坪是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黨、政、軍的最高指揮中心所在地。中共井岡山前委、紅四軍軍部、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軍官教導隊、軍械處、公賣處等重要機構都設在這里。1929年1月,紅軍主力撤離井岡山后,茨坪遭到大肆燒殺,這里的房屋幾乎全部被焚毀,后來當?shù)乩相l(xiāng)重返家園修復了一部分。1960年代當?shù)厝嗣裾职凑赵残迯椭亟艘徊糠。毛澤東同志舊居舊址位于茨坪東山腳下店上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