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墓篇

古墳梁墓葬群
  古墳梁墓葬群古墳梁墓葬群位于吉木薩爾縣老臺鄉(xiāng)政府西北約500米處。其北為鄉(xiāng)村道路,東西為農田,南臨河溝,整個墓群坐落在地勢較高的黃土梁上,占地約2畝。廟院內到處擺放著棺材,打開棺材蓋,裝的全是死尸頭骨。其中一口棺材很特殊,整個用油桐漆過,雕刻著二龍戲珠圖案,分外棺、內棺,做工考究。棺內裝一男尸,頭戴紅纓帽,身穿官服,足蹬朝靴,但無文字記載屬何職位。整個黃土梁上到處都是棺材,棺靠棺,棺摞棺,有的三四層,幾乎所有的館內裝的都是死人頭骨,沒有尸身。有的三四個,最多的裝七八個。據(jù)當?shù)匦煊腥世先嘶貞洠浩扑呐f時,光古墳梁上挖出的死人頭骨最少不下五千顆。有人曾看到一死人頭骨上牙床上還鑲有兩顆二鬼把門的金牙,…[詳細]
虞姬墓
  虞姬墓:坐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虞姬為項羽的寵妾,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四面楚歌時,虞姬自刎而葬于此。虞姬墓風光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zhàn)垓下(今靈璧縣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zhèn)城后村),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妒酚浾x》引《楚漢春秋》云,虞姬歌詞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筑冢葬此。-旅游小貼士:開放時間:8:…[詳細]
上坊孫吳墓
  上坊孫吳墓又稱上坊東吳大墓,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上坊鎮(zhèn)(現(xiàn)已并入東山街道)中下村一個名為“孫家墳”的小土崗南麓,前對青龍山,背依黃龍山,于2005年12月22日出土,墓主身份推斷為高等級貴族或是孫吳宗室。上坊孫吳墓墓坑長21.5米,寬14.4米,為土坑豎穴磚室墓,由封土、墓坑、斜坡墓道、排水溝和磚室等組成。發(fā)掘前,墓葬的大部分封土、前室頂部及墓坑、墓道、排水溝上部填土已遭施工破壞。上坊孫吳墓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復雜、出土瓷器最多的孫吳墓葬,其規(guī)模遠遠超過朱然墓及其旁的朱然家族墓,超過湖北鄂州發(fā)現(xiàn)的墓主推定為孫吳宗室的鄂城鋼鐵廠孫將軍墓及鄂鋼飲料廠一號墓,甚至超過了被發(fā)掘者推定為吳景帝孫…[詳細]
壽光倉頡墓
  壽光倉頡墓位于壽光城西門外迤北,大道西旁(今中心大街北段路西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院內)。墓之封土長寬各4.47米,高2.26米,上生雜草。墓地面積共10余畝,四面護以矮墻,墻外綠水環(huán)繞。兩岸多垂柳,夏日枝葉紛披,翠柳藏鶯,風景清幽。正門為月形圓門,門前小橋流水,倍增雅趣。墓前一亭,曰:“啟秘亭”,亭為石基木構,記12楹,飛檐翹角,別具一格,有楹聯(lián)云:“千古大文三尺土,兩間靈氣一孤亭”。清嘉慶間,知縣宋銘匾曰:“始制文字”。1917年,縣知事尹志皋鐫石亭聯(lián)云:“石室志藏書,廿八言文字蟠螭,除秦李斯、漢叔孫無能識者;幽宮留宿土,四千年洪荒遺蛻,并媧皇墓、少昊陵相與傳之。”亭內設石幾、石凳,供游人憩息對弈…[詳細]
鄭樵墓
  鄭樵墓位于白沙鎮(zhèn)白沙村尖峰尾山近山腰處。墓原在白沙鎮(zhèn)越王山下,宋乾道九年(1173)丞相陳俊卿遷鄭樵墓于此,歷有重修,清嘉慶丁丑年(1817)重修,1984年又修,并向東、西、南擴大保護性墓域。坐南朝北,呈環(huán)狀,東西寬23.4米,南北深21.6米,占地約505平方米。前有三級墓坪,墓平面呈“風”字形,外墓呈方形,寬5.9米,縱6.05米,內墓呈橢圓形,寬3.4米,墓丘龜伏狀,寬1.6米,縱1.87米,高1.2米,前置祭案,為三合土、石結構。墓圍正中嵌墓碑,直下楷書陰刻“宋樞密院編修夾漈鄭先生之墓”,落款“嘉慶歲舍丁丑陽春榖旦重修”。鄭樵墓198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鄭樵,字漁仲,號夾漈…[詳細]
狼牙壩古墓群
  狼牙壩古墓群批次和公布時間:第五批 1999.2.26地址:乾安縣城西鄉(xiāng)年代:青銅時代類別:古墓葬管理單位:乾安縣文管所是否開放:否狼牙壩泥林位于乾安縣西35公里處大布蘇東岸的西 坡 , 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距 地表I米左 右的橫斷面上,顯露出兩個 文化層 ; 一 個是新石器晚期 和青銅時期的原始文化 , 暴露出的文物有手制粗沙質陶 器殘齊 、 陶紡輪 、細石器 、蚌刀 、骨箭頭 、銅扣 、銅環(huán)等 :另一 個文化層是年代:遼金時期文化 ,有陶瓷器殘 片 、 銅錢 、銅飾件和人獸骨骼 ,還有墓葬和居住址幾年來 ; 多次在泥林里采集到屬于晚更新世猛馬象,披毛犀皮等古生物化石。1999年…[詳細]
闖王墓
  闖王墓位于青城鎮(zhèn)葦茨灣村,這是一處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因其山形勢如長龍飲水,所以當?shù)厝私兴堫^堡子。在龍頭堡子山腳下有一片棗樹林,這里就是闖王李自成的墓地。據(jù)李氏長輩口傳,每年的清明節(jié)和中元節(jié)都會帶著后人去給不知名的老先人上墳。直到解放后,才公開了這個秘密。到了2003年,在葦茨灣李文生家中,又發(fā)現(xiàn)了一本秘藏了300多年的《李氏家譜》。經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專家鑒定,《李氏家譜》為康熙年間抄錄原物,家譜的序言是李自成叔父李斌所寫,不存在偽造。據(jù)家譜中記載,李自成兵敗之后化裝成和尚,帶著兩位親信投靠其在青城的叔父李斌。也就有了李氏后人所傳的李自成“生前六房照顧,死后大房守靈”的說法。2007年清…[詳細]
鄭虔墓
  鄭虔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唐-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鄭虔墓,位于臨海市大田街道白石村金雞山東麓。1986年10月17日,臨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8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墓始建于唐廣德二年(764),清同治九年(1870)臺州知府劉璈曾予重修,1965年3月鄭氏后裔籌資重修。墓面通高1.66米,寬2.1米,兩旁設有蓮花柱,中額鐫“臺教正宗”四字,墓面題“唐廣文館博士號若齊諱虔鄭公暨夫人郭氏之墓”。1990年3月初,為迎接中國唐代文學會國內外的專家來臨考察鄭虔史跡,對墓地予以整修,墓壇筑有三臺,臺間石級相通,并在第一壇新建仿…[詳細]
寧太一墓
  寧太一墓位于醴陵城區(qū)西山淥江書院后面的山坡上。1936年,國民政府為追念寧太一先生而撥款修治。墓地建筑面積32平方米,花崗巖結構,墓周圍以數(shù)十塊長方形花崗石板砌成一橢圓狀。前立長方狀石柱墓碑,正面陰刻:“寧太一先生之墓”;左側刻“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吉日”;右側刻:“程潛敬題”。碑前置石拜桌、石香爐各一個,石鼓凳四個。墓旁曾修有“太一亭”,壁嵌青石二方:左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揚令,右刻-院長于佑任書寧太一烈士紀念碑,F(xiàn)太一亭已毀,于佑任碑刻及林森褒揚令碑刻則存于淥江書院。寧太一,1883年生,湖南醴陵人,辛亥革命著名活動家、同盟會會員。在二次革命討袁救國斗爭中,被捕入獄,于1913年9月25日…[詳細]
張琴墓
  張琴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張琴墓,位于蒼南縣馬站鎮(zhèn)山邊村積谷嶺旁。墓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墓前辟有墓道,立有牌坊。其石翁仲、石馬、石羊、石獅等保存完整。石坊額枋間書“皇清誥授武顯將軍張琴墓道”。墓外埕為平臺,以青磚鋪地,設石欄,石欄板上浮雕獅獸、花卉、卷云紋等,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內埕前為拜臺,中為祭臺,皆以石板墁地,后為封冢,用條磚封頂。張琴(1786—1835),字奏南,號韻齋,招順鄉(xiāng)南坪(今霞關鎮(zhèn)南坪)人。歷任左營馬糧、大荊營千總、四川越嶲營參將。清道光十年(1830)特授云南臨元鎮(zhèn)總兵,后調任臺灣鎮(zhèn)總兵,卒于任。為官清…[詳細]
豐州古墓群
  豐州古墓群年代:西晉~唐座落地點:南安市豐州鎮(zhèn)旭山村、桃源村等簡介:西晉、東晉、南朝、隋唐時期墓葬群,分布于豐州華僑中學附近獅子山。兩晉及南朝古墓大多為券頂磚室墓,唐墓有土坑和磚室兩種。磚室墓平面有長方形、刀形、凸字形,墓磚紋飾多樣,出土遺物以青瓷器為主。紀年墓磚有“太康五年(284)”、“咸康元年(335)”、“咸安二年(372)”、“寧康三年(375)”、“太元三年(378)”、“元嘉四年(427)”、“天監(jiān)十三年(514)”等。先后出土的銅質“部曲將印”、“阮咸”圖案花紋磚,均為福建省首次發(fā)現(xiàn)。保護范圍:以華僑中學六朝古墓陳列室為中心,至整個獅子山山坡,廟下自然村及周邊山坡,鳳冠山周邊山…[詳細]
藍田胡達明烈士墓
  藍田胡達明烈士墓胡達明(1913年—1946年),藍田縣孟村鄉(xiāng)人,1929年夏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任該校共青團支部書記。1931年夏,加入中國0。歷任0陜西省機器局支部書記,西安市互濟總會委員,為紅軍募捐,動員工人參加紅軍游擊隊。因叛徒告密于1932年被捕,1935年春因病保外就醫(yī)。出獄后,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后任省委職工委書記等職。1945年4月出席0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翌年9月,任豫鄂陜邊區(qū)一分區(qū)的區(qū)委副書記兼軍分區(qū)副政委。1946年12月2l日在解放柞鎮(zhèn)的戰(zhàn)斗中犧牲,寄柩于當?shù)亍951年2月20日由其生前戰(zhàn)友將墓遷原籍安葬,墓地占地約半畝,位于藍田縣孟村鄉(xiāng)胡家村。四周花墻圍繞,圍墻…[詳細]
吳光集墓
  時代:宋代地址:恩平市良西北部二十四行的龍?zhí)毒磐苟髌絽切眨ú澈?ぃ┑氖甲鎱枪饧,原籍福建莆田縣人氏,是宋朝進士,南宋乾道元年(1165)被委派到恩平,任南恩州知軍州事(轄今恩平、陽江市)。隨著歷史發(fā)展,吳氏開枝散葉,繁衍壯大,成為恩平最大姓之一,吳光集因此成為恩平地區(qū)吳姓(渤?ぃ┚用竦氖甲妗枪饧ナ篮,其墓始葬于牛江鎮(zhèn)的云岫山,后遷葬于良西北部二十四行的龍?zhí)毒磐埂D棺飨驏|,深圓形,墓手左右兩邊前伸相環(huán)擁抱,整體用石塊、石灰、泥沙砌成魚鱗狀,墓地面積14.16平方米,后壁最高處為2.1米,前壁為0.36米,墓前拜壇長4.75米,寬3.1米,封土堆也用三合土夯筑。堅實簡樸莊重,結構堅固。這是…[詳細]
楊素墓
  楊素墓楊素(公元544—606年),字處道,南北朝弘農華陰人(即今潼關縣水峪口村)。史載,他初仕北周,后從隋文帝定天下,歷任大將軍、州總管、右修仆射、大仆射、尚書、大司徒、太尉等職。因功加上柱國,封越國公。曾參與楊廣弒父,篡位得逞,恃功驕橫于一時。是一個“骨朽人產罵未銷”的人物。楊素墓位于今縣治城北約五里許之吳村鄉(xiāng)亢家寨(又名“家圪塔”)。曾被群眾挖掘,陵墓甬道兩側繪有壁畫,甬道全用青石鋪砌,青石墓門上鐫刻著兩個不同姿態(tài)的神像,意態(tài)生動,門框上方有“天官賜福”四個筆力蒼勁的字。墓志銘約二尺五寸見方,碑文稍有殘損,出土的還有小石獅子一對,方塊青石200多塊以及古磚等。陵墓中的石刻、壁畫展現(xiàn)了我國…[詳細]
彬縣陶谷墓
  彬縣陶谷墓陶谷墓位于縣城西劉家灣東臺地。墓高3米,周長36米。墓前有碑樓,-“宋代文人陶谷墓”。1957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陶谷(902——970),字秀實,邠州(今彬縣)人,北宋時著名的文人。在皇朝頻繁交替的五代時代先后擔任了后晉、后漢、后周的許多重要官職,位至侍郎。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以禪讓形式奪取后周政權,陶谷當場從袖中取出他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使禪位儀式得以順利進行。由此得到宋太祖的器重。先任禮部尚書,不久又兼任刑部、戶部二尚書。陶谷精通法律,執(zhí)法嚴明,對-惡徒毫不留情。一次,他在家鄉(xiāng)邠州城內巡視,得知一官吏縱子行兇,欺壓百姓,便立即查清事實,不但嚴懲了罪犯,還將…[詳細]
株溪墓群
  株溪墓群位于安化縣東坪鎮(zhèn)至江南鎮(zhèn)資水段北岸一帶,沿資水走勢呈東西走向分布,所占面積約0.5平方公里。至今為止,已發(fā)現(xiàn)11座,有的為雙人墓室,有的為單人墓室,全部為元代西北邊疆少數(shù)民族墓葬。1985年5月,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正式啟動,1986年4月,第一座墓在東坪鎮(zhèn)株溪村被初次發(fā)現(xiàn)。1988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派出專家組深入現(xiàn)場開展考古斟查,由全國業(yè)內頗具影響的權威專家龔紹組擔任組長,安化縣首任文物所所長姚笑天配合。由于墓葬規(guī)制特殊,墓室早被-一空。棺槨、尸體均已全部腐爛,墓碑在文革時期被村民移作他用,沒有實物能證明墓主真實身份。整個墓室為單人墓,造型為穹窿頂長方形,坐北朝南,長…[詳細]
米芾墓
  原米芾墓在丹徒長山下,后湮沒難尋。明崇禎年間建紀念墓于今鎮(zhèn)江市鶴林寺前黃鶴山下,“文革-”中被毀。1986年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重修,于1987年元月竣工,重修后的米芾墓位于黃鶴山北麓,包括石駁墓壙,墓直徑11米,墳包直徑4米,-護墓石,臺階四段共60級,兩邊有玉帶坡,平臺3座,兩邊各有路牙,均寬為3.3米,在兩邊各置大理石制作的長條凳3個。墓的整個走向由上而下向北延伸,全長60米,絕大部分采用大理石預制而成。墳前立巨型石碑,上鐫刻全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啟功所書碑文:“1987年春日重修,宋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學啟功敬題”。墓門兩側各有一下方上圓雕刻云朵紋的大理石柱。墓前方50多米處平臺上…[詳細]
宗澤墓
  宗澤墓,在鎮(zhèn)江市東郊2.5公里的京峴山北麓,當?shù)厝朔Q宗澤山、宗家墳。宗澤,字汝霖,浙江義烏人。宋元祐六年(1091)進士,歷任地方官,以廉能著稱。宣和元年(1119)任職南京,因遭誣陷,削職安置鎮(zhèn)江,夫人陳氏歿后葬京峴山,他結廬在山下龍目湖畔。后大赦,靖康元年(1126)受命出任河北義兵都總管,旋升副元帥,徽、欽二宗被擄后,宗澤留守開封。宗澤為了乘勝收復失土,曾24次上 書--高宗趙構還都,遭到投降派的拒絕,因而憂憤成疾而卒,謚號“忠簡”。宗澤去世后,其子宗穎和學生岳飛護樞至鎮(zhèn)江與夫人合葬,1934年墓道口建石牌坊一座,1966年毀,1984年整修宗澤墓,同年6月竣工。宗澤墓的整修工程,按原基…[詳細]
王審知墓
  王審知墓位于晉安區(qū)新店鎮(zhèn)坂中村西室山,又稱宣陵,為開閩王王審知的陵墓,后唐長興三年(932年)遷葬至此。原葬鳳池山,長興三年遷葬蓮花峰南麓的斗頂山,面對五虎,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氣勢宏偉。墓坐北朝南,-用條石圍成長方形狀,占地面積2599平方米。陵園內原有殿堂、碑亭、牌坊,以及蓮花、永興兩院(寺),閩亡,均廢。明宣德四年又遭屯軍盜掘。明萬歷三十年重修,墓頂立“唐閩忠懿王墓”石刻墓碑,陵墓是一座3層石臺,四周條石砌造,臺與臺之間鋪設5級石階。臺正面有兩座并排的石墩,正面呈長方形,后端逐漸縮為半圓形。兩墩前的平臺用青磚鋪成。墓前正中有一墓道,寬2米,兩旁侍立4尊文武石像,6只石獸,整個陵墓結構獨特…[詳細]
梁家漢墓群
  沙河梁家漢墓群位于大沙河北岸梁家村南。這是商河為數(shù)不多的經過考古發(fā)掘的古墓。 2005年6月,施工人員在沙河古道富民水利工程梁家段發(fā)現(xiàn)古墓,經過考古專家實地勘察,確定為一大型漢代古墓群,其中三分之一位于沙河古道中。為配合工程建設,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與商河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處在沙河古道中的部分古墓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根據(jù)墓葬的形制、結構、器物特點、墓磚的大小分析,這些古墓為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墓葬,從墓葬分布比較集中、皆為小型墓且多有陶器隨葬的情況看,這個古墓群應該是平民的家族墓地,發(fā)掘的資料為深入研究商河地區(qū)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工藝技術水平,思想意識,以及葬制、葬俗等方面提供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