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位于隴南地區(qū)禮縣縣城東13公里西漢水南、北兩岸。墓地分大堡子山、趙坪圓頂山等幾個墓區(qū),墓區(qū)總面積18平方公里。1994、1998年兩次共發(fā)掘墓葬14座,調查勘探面積21萬平方米。墓區(qū)的中心是大堡子山墓區(qū),它以M2、M3為主,周圍有規(guī)律地間距5-7米東西向排列中小型墓,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M2、M3均為中字形大墓,墓向東向,基本呈南北平行排列。南側有從葬的車馬坑2座,亦東向。M2、M3墓室均呈斗狀,東、西兩個墓道,內設二層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M2全長88米,東、北、南二層臺上共殉葬七人,葬具為木槨、漆棺,墓底有腰坑,內置殉犬、玉琮各一。西墓道填土中殉奴12人及殉犬1只,出土…[詳細]
黑水國遺址
  位于張掖西北12.5公里處。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是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有漢代墓葬群,約4平方公里。多數(shù)墓葬已被沙埋沒,凡未被沙漠埋沒者,大部分已在解放前被盜掘。1956年國家地質勘查隊進行勘查后,認定遺址底下有古城一座。相傳西漢以前匈奴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因當?shù)厝朔Q匈奴為“黑匈”,故稱為“黑水國”。漢墓群南北兩側,有古城堡故址兩座,兩座城堡造型一致,平面為方形。南城堡東西長248米,南北寬222米,東面正中開門,并加筑甕城。門寬7米,墻厚4.6米,夯土厚層0.15米。城堡內建筑物已蕩然無存,地表面有大量磚塊瓷片,還發(fā)現(xiàn)石磨等物。北城堡與南…[詳細]
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位于敦煌市甜水井東南2公里吊吊泉溝口西側,敦煌市與安西縣行政區(qū)域交界處。南臨三危山支脈火焰山,北與疏勒河流域漢長城烽燧遙望。因出土的漢簡上 書“懸泉置”三字而定名,F(xiàn)存面積約2.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5米。地面暴露有灰層、大量繩紋灰陶片、草渣和漢簡。1990年-1992年對遺址進行了系統(tǒng)的科學發(fā)掘,發(fā)掘面積3000多平方米。懸泉置遺址考古發(fā)掘被評為1991年度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懸泉置遺址,據(jù)出土簡文記載,西漢武帝時稱“懸泉亭”,昭帝時期改稱“懸泉置”。東漢后期又改稱“懸泉郵”,魏晉時曾廢棄。唐以后復稱“懸泉驛”,宋以后又廢置。清代又稱“貳師廟”,“吊吊水…[詳細]
許三灣城及墓群
  許三灣城及墓群遺址位于甘肅省高臺縣新壩鄉(xiāng)許三灣村,發(fā)掘于1958年,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遺址。許三灣城址平面為方形,城東西長66米、南北84米,南面開門,有甕城。城內有建筑基址。城周圍有墓群三處,有帶礫石封土的墓葬3000余座,密集處封土相互連接。在城西3公里的五道梁,分布墓葬1000多座。許三灣城及墓群是漢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重要的歷史遺址,對研究當?shù)氐臍v史、經濟、以及十六國時期割據(jù)政權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在駱駝城以西8公里處的新壩鄉(xiāng)許三灣農場,還有一座古城遺址---許三灣古城遺址。2001年這座古城及其周圍的墓葬,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詳細]
武威白塔寺遺址
  白塔寺遺址位于武威市武南鎮(zhèn)白塔村劉家臺莊,始建于西夏以前,元、明、清重修、續(xù)建。是藏傳佛教寺院遺址,是西藏喇嘛教名僧薩班的圓寂之處,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團結的象征。1998年調查并試掘,1999年對塔基作全面發(fā)掘,并試掘部分殿基,發(fā)掘面積共計1527平方米。1239年,元太宗窩闊臺的皇子闊端駐涼州,為西涼王。其久攻西藏不克,故邀西藏喇嘛教薩迦派四祖薩迦·班智達來涼和談。1247年,薩班作為西藏代表與闊端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涼州和談”。至此,西藏歸順于元,使西藏結束了四百多年的0局面,正式納入祖國版圖。薩班居涼州白塔寺,并將其改建為藏傳佛教寺院,使之成為涼州四寺之首,名“東部幻化寺”。薩班圓寂后,…[詳細]
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喇家遺址在官亭鎮(zhèn)南部喇家村黃河北岸,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村落遺址,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反映了4000年前喇家村落的生活水平和較高的社會等級,揭示出前所未有的史前災難遺跡,被列為2000年中國十大文物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其中發(fā)掘的“黃河磬王”為目前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最大的磬![詳細]
塔溫搭里哈遺址
  塔溫搭里哈遺址:位于青海省都蘭縣巴隆鄉(xiāng)西南約10公里的塔溫搭里哈(蒙語地名,即五個山頭的意思),由于該地區(qū)降雨量極少甚至多年不遇,遺存保存相當完整,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由四個大山包和三個小沙包包圍成一圈,中間是一塊黃土鋪墊的廣場,長約250米,寬約150米,廣場上沒有發(fā)現(xiàn)遺址和遺物,這樣獨特的布局在全國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是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遺址文化層直接堆積于地面之上,這與其它地區(qū)遺址埋藏于地下形成截然的對比,十分獨特。遺址丘平面呈不規(guī)則形,上有松木木柱,木柱上有榫卯結構的建筑遺存和土坯墻建筑遺存。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房址有平面方形或圓形兩種,房址周圍有土坯建筑的大型圍欄,里面堆積大量羊糞。遺址0土…[詳細]
開城遺址
  開城遺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開城鄉(xiāng)-,處在六盤山東邊緣清水河與涇河、茹河、葫蘆河的分水嶺上,是元代安西王設在六盤山地區(qū)的王相府。-遺址面積2.86平方公里。遺址的主要遺存為元代。1992年7月6日,原固縣人民政府將此地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保護范圍共6處。遺址中大量元代以龍和黃色為主調的“琉璃龍紋瓦當、滴水描金鎏銀”建筑飾件的發(fā)現(xiàn),以及日前專門為祭祀成吉思汗而建的宗廟遺址的發(fā)現(xiàn),都為揭開成吉思汗亡故之謎提供了史據(jù)。-于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以國發(fā)〔2001〕25號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奴拉賽銅礦遺址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尼勒克縣城南約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賽溝中,是一處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遺址,距今約2600-2400年。遺址包括圓頭山古銅礦遺址和奴拉賽古銅礦開采、冶煉遺址。在圓頭山古銅礦遺址,發(fā)現(xiàn)有露天采掘礦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賽銅礦采礦區(qū)已發(fā)現(xiàn)十余處豎井洞日,已塌毀,洞口約5米見方,有的豎井深達20米左右,寬約5米。洞口周圍和豎井中發(fā)現(xiàn)大量礦石和圓形或扁圓形的石錘。冶煉遺址位于奴拉賽溝谷內較平坦的地方。奴拉賽銅礦遺址是新疆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最早的礦冶遺址,從工藝流程、冶煉溫度、礦渣和鋼坯等幾個方面看,都已達到較高技術水平,為研究中國新疆地區(qū)早期冶鋼技術的起源和發(fā)展提供…[詳細]
圓沙古城
  介 紹 圓沙古城,又名尤木拉克庫木古城,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地區(qū)于田縣大河沿鄉(xiāng)北部、克里雅古河床的東岸。古城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幾乎全被沙丘覆蓋。墻體大多不直且有損毀。城墻結構為木骨泥墻,外側有護墻坡。在南墻中部和東墻北部各有一城門,其門道、門柱、門板的痕跡尚存。城內暴露于地表的建筑遺跡有6處,所出遺物有陶、石、金屬、料器等類型。從發(fā)掘清理的情況看,該城始建于漢代,社會經濟以飼養(yǎng)業(yè)和畜牧業(yè)為主。 圓沙古城的古代居民代表了歐洲人種中的地中海東支,即印度-阿富汗類型。他們大概在公元前幾個世紀或更早些時候由中亞地區(qū)進入新疆西部.并沿著塔里木盆地南緣進入了羅布泊地區(qū),其類型與古歐洲人類型無論在…[詳細]
克孜爾尕哈烽燧
  克孜爾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依西哈拉鄉(xiāng)境內,坐落于卻勒塔格山南麓鹽水溝溝口的沖擊臺地上。烽燧雄偉挺拔,建于漢代。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史冊記載,夜間舉火稱“烽”,白天放煙稱“燧”。它是目前古絲綢之路北道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遺址,且位居絲綢之路北道的黃金地段,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該烽燧2001年6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列入絲綢之路(新疆段)大遺址保護項目?俗螤栨毓殪轂槲覈硟任ㄒ槐还紴槿珖攸c文物保護單位的單體烽燧![詳細]
孔雀河烽燧群
  孔雀河烽燧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境內孔雀河沿岸的荒漠地帶。為漢晉時期絲綢之路樓蘭道上的重要軍事設施,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烽燧群地處營盤古城至庫爾勒之間,基本走勢由樓蘭沿孔雀河故道向庫爾勒方向延伸,分布在長約150公里的地段內現(xiàn)存11處烽燧遺跡。自東向西依次為營盤、興地1號、興地2號、興地3號、脫西克吐爾、脫西克西吐爾、卡勒塔勒、沙魯瓦克、薩其該、孔基、孔基西亞克倫等。烽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風蝕、倒塌,部分形制呈土墩狀。建筑形式主要為土坯建筑;少量為夯筑?兹负臃殪萑悍植加凇敖z綢之路”西域東段的“樓蘭道”上,東聯(lián)玉門關、陽關,西接西域都護府治所烏壘城。最具代表性的軍事通訊、…[詳細]
羅布泊南古城(海頭古城)
  海頭古城在樓蘭古城西南48.3公里處,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羅布泊地區(qū)僅次于樓蘭的第二大城。南北城墻長107米,東西城墻長約19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海頭古城附近是羅布泊地區(qū)另一個遺址集中區(qū),在其西北約3公里處有LL古城,再向西北4.8公里有LM住宅群遺址。文物部門將海頭古城稱做羅布泊南古城,1914年斯坦因在羅布泊探險時將其命名為LK城址。海頭古城是1907年斯坦因的維吾爾向導托克塔阿訇首先發(fā)現(xiàn)。1910年日本人桔瑞超在羅布泊探險時在此城獲得李柏文書。當時他誤認為此城是樓蘭古城。同年,我國學者王國維在考譯李柏文書時發(fā)現(xiàn),兩件文書均注明“海頭”二字,日本學者森鹿三也根據(jù)桔瑞超提供的李柏文書出土…[詳細]
莫爾寺遺址
  莫爾寺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疏附縣伯什克然木鄉(xiāng),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遺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遺跡,是中國最西部佛教遺址之一,是罕諾依古城-標志性建筑物,是絲綢之路留存至今的年代較早的一處佛教遺跡,也是佛教文化在喀什一帶盛行的有力見證,對研究佛教初傳新疆及唐代喀什地區(qū)佛教流行問題均具有重要意義。2001年6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爾”,維吾爾語意為“煙囪”,因遺址內保存了高大的形似“煙囪”的佛塔得名,這是中國最西部的、保存較好的佛塔。此外還留存了佛寺及僧房遺跡。始建于3世紀,一直到唐末,因為當?shù)厮粗饾u減少,人們開始遷移別地,同時,喀什地區(qū)居民的宗教信仰也起了很大的變化,…[詳細]
托庫孜薩來遺址
  托庫孜薩來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楚縣托庫孜薩來村。遺址包括托庫孜薩來古城、托庫孜薩來佛寺和圖木休克佛寺等。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處于漢唐西域的南、北道間,內涵豐富,是該地區(qū)晉唐佛教文化繁榮的證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極具歷史、考古價值的文化遺址。-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2001年6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托庫孜薩來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楚縣托庫孜薩來村。遺址包括托庫孜薩來古城、托庫孜薩來佛寺和圖木休克佛寺等。在北山和南山山腳均有寺廟遺址。古城依山而建,城墻為三重,南北開門,系夯土筑成。分內城、外城、大外城三部分。內城墻長756米由山腰到山頭。外城接內城…[詳細]
米蘭遺址
  米蘭遺址位于若羌縣東80余公里的米蘭農場團部東3公里處,是由8座佛塔、3座佛寺、漢屯田水利設施和唐代吐蕃古戊堡遺址組成的一處面積廣大的遺址群落。是著名的古代西域名城鄯善古國伊循城遺址。在漢代屯田遺址地區(qū)的中心有突布提古城堡,城堡東南角有眺望臺,登臺眺望,屯田區(qū)的景物盡收眼底。在東南方沿著一條寬10—20米,長37公里的引水干渠,分布著16個屯田卒居住的群落和一個煉鐵爐遺址。干渠引水于米蘭河,沿線有七條支渠,采用雙向灌溉集中分水的方式,灌區(qū)面積約45000畝。渠道布局嚴整,水頭控制得法,在至今發(fā)現(xiàn)的古灌區(qū)中少見。如今灌區(qū)土地上敷有10厘米的沙礫,下面里肥沃的黃土層,其上還保留有當年犁耕的痕跡。三…[詳細]
安迪爾遺址
  安迪爾古城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和田民豐縣安迪爾農場東南約27公里的沙漠腹地,在安迪爾河下游東南。安迪爾古城遺址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始建于漢代,于公元11世紀逐漸被廢棄。安迪爾古城是絲綢之路南道一處漢唐時期重要遺存。本世紀初,外國探險家斯坦因曾盜掘大量土蕃文、婆羅迷文和漢文文書及一批精美文物。古城遺址現(xiàn)有環(huán)形城址、佛寺、佛塔、墓地等。自唐代中后隨著安迪爾河流量減小,遺址逐漸被廢棄。新疆和田…[詳細]
石頭城遺址
  石頭城遺址位于沽源縣小河子鄉(xiāng)石頭城村南,屬元、明時期遺址。該遣址呈正方形,每邊長250米,占地6萬多平方米。城墻為石塊徹筑,現(xiàn)殘高1—3米,開南北二門,門址寬20米,城內已辟為農田,建筑無存,僅見遺跡。在采集到的遺物標本中,有仿鈞窯、汝窯、定窯等窯口瓷片,以及元朝時期陶片等。 石頭城遺址為元朝兩都巡幸時的重要驛站,元朝時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有關詩文,客觀上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遺址保存基本完好,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加大保護利用力度,對促進沽源遼、金、元三代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研究元朝驛站的設置和作用都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詳細]
七個星佛寺遺址
  七個星佛寺遺址地處古絲綢之路北道,位于焉耆縣七個星鎮(zhèn)西南部的一道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是佛教文化東傳的一個重要樞紐,也是焉耆國的佛教中心。七個星佛寺遺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兩部分組成。殘存佛像基座,窟內有樂伎、朵云紋、飛天等壁畫遺存,出土泥塑佛、菩薩、天王,供養(yǎng)人等頭像。遺址1961年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七個星佛寺遺址。七個星佛寺遺址地處古絲綢之路北道,位于新疆焉耆縣七個星鄉(xiāng)西南部的一道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始建于晉代,是佛教東傳西漸過程中重要的一處佛教場所的遺存,也是西域36國之一的焉耆國中最大的一處佛教場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詳細]
熱瓦克佛寺遺址
  導 游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于和田洛浦縣玉龍喀什鎮(zhèn)40公里的庫拉坎斯曼沙漠中,周圍沙丘茫茫無邊人跡罕至。熱瓦克,維吾爾語意為亭臺樓閣,因佛塔中土塔聳立,故名熱瓦克,又譯洛瓦克、姚瓦克、拉瓦克。介 紹 熱瓦克是一組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筑,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廟宇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兩個門形缺口,院墻每邊長45米。東墻外有一小廟,部分墻壁殘存,內壁涂石膏,廟東墻內壁有穹形壁龕,壁上滿刻逐層縮小的穹形紋路,線條規(guī)整流利,據(jù)說曾有立佛在內,此廟現(xiàn)毀壞殆盡。 四面院內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殘跡,以西、東墻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于外,有些則毀壞不存。佛高約3米,每隔0.6米即有一尊。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