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旅游

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

  根據《全國博物館評估辦法(試行)》的規(guī)定,經過博物館自評申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評估,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專家核審備案,國家文物局研究決定中國電信博物館等171家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按行政區(qū)劃排列共171家。
2013年5月21日,經過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的重新定級評估,北京天文館、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國海軍博物館和華僑博物院因未達到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被取消國家一級博物館等級,降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018年5月,北京天文館重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8年9月18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公布顯示,我國國家二級博物館再添97家,總數達286家。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是首家被認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的高校博物館,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環(huán)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全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武漢十大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7年11月7日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首任館長蘇良赫教授。建館初期,標本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地質系和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歷史己逾百年。學校遷址武漢時,部分標本也運至武漢,1982年武漢地質學院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87…[詳細]
孝感市博物館
  孝感市博物館是國家三家博物館,目前擁有上千件藏品,青銅爵、石硯等都有,因文化底蘊深厚,每年會吸引不少孝感人來這里觀賞、了解孝感歷史進展。在2008年開始,孝感市博物館免費對市民開放,而且還會開展各類有意義、受關注的展覽活動。孝感市博物館位于孝感市文化中心C座,建筑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市博物館新館共四層,其中一樓為文物庫房、文物編目、鑒定、修復、攝影等專業(yè)技術用房及監(jiān)控室,面積約4000平方米;二、三樓為展廳及學術報告廳、紀念品售賣區(qū),面積約8000平方米;四樓為辦公區(qū)域及社會教育培訓教室,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共設四個基本陳列,主要展出具有孝感地方特色的歷史遺存。四個基本陳列分別為:…[詳細]
咸寧市博物館
  咸寧市博物館于2013年4月23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館內現設八個展廳,一層為咸寧出土文物精品展、咸寧重大歷史事件展、咸寧歷史文化名人三個展廳;二層為鄂南楚韻——咸寧民俗展廳,充分使用民俗文物陳列來展現獨具地域特色的鄂南文化;三層為美術廳和多功能臨展廳,美術廳藏有當代大家啟功、范曾、邵聲朗等的墨寶,以及咸寧本地書畫家董繼寧等的優(yōu)秀作品。…[詳細]
湖南黨史陳列館
  湖南黨史陳列館緊鄰長沙市雷鋒紀念館,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6000平方米,總投資1.5億元,計劃在2013年毛主席誕辰120周年之際開館。陳列館將重點展示中共湖南地方組織的發(fā)展歷程和湖南黨史軍史人物的光輝業(yè)績,展現黨在湖南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湖南黨史陳列館于2014年9月30日開館。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接受兩次湖南省文物鑒定小組專家評審,截止2015年11月,共鑒定文物14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的一級文物4件(套),二級文物10件(套),三級文物51件(套),一般文物75件(套)![詳細]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紀念館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紀念館位于長沙市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人民路34號。1927年,當北伐戰(zhàn)爭順利向前發(fā)展的時候,各地的國民黨反動派紛紛叛變孫中山的“-”,并向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瘋狂地舉起屠刀,全國一片腥風血雨,而此時陳獨秀所推行的右傾機會主義更是為共產黨人自己的革命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挽救革命成果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開展土地革命,中共中央緊急時候召開了“八七”會議,決定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湖南改組省委和組織工農革命軍。同年9月9日毛澤東組織和發(fā)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取得局部戰(zhàn)爭的勝利。9月19日各路起義軍部隊在文家市會師。當晚,毛澤東在里仁學校后棟教室主持召開了重要軍事會議——前敵委員會…[詳細]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舊館內設有八個展廳,內容包括宇宙演化、生物進化、恐龍世界、人類起源、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保護、礦產形成和礦物巖石分類及寶玉石等;新館座落在長沙市天心區(qū)杉木沖路,占地71.9畝,建筑面積56畝,內設設“序廳”、“走進地球”、“打開寶藏”、“辛勤耕耘”、“滄海桑田”、“保護地球”、“石之瑰寶”八個主要展廳。博物館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是人們學習地球科學知識,了解大自然的極好課堂。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常年擔負全省地質科普、科研、對外交流等任務。屬地質專業(yè)館,各類珍貴標本、館藏展品一萬余件,其中無齒芙蓉龍、輝銻礦、白鎢礦獨具湖南特色。常年對外開放,接待…[詳細]
醴陵博物館
  醴陵市博物館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東正街30號,先農壇內。先農壇又名神農殿,為清光緒年間為祭祀炎帝神農而建。1977年在先農壇的右側興建了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醴陵陳列室。集中展示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這一歷史事件以及醴陵市歷史文物。1978年向社會公眾開放。開館以來曾展出《醴陵歷史文物陳列》、《古代石雕藝術品展覽》、《醴陵清墓出土文物展覽》和《烈士塔晉墓陳列》等。清墓是1989年在醴陵嘉樹鄉(xiāng)發(fā)掘出土的,其中有保存完好的絲織品、折扇、墓志銘等重要文物20余件,另有一具男尸保存尚好。烈士塔晉墓是1988年在醴陵綠江鄉(xiāng)烈士塔村清理發(fā)掘的,出土一批重要青瓷器,其中有碗、罐、唾壺、人物俑、動物俑等共3…[詳細]
張家界市博物館
  張家界市博物館位于大庸橋公園西南側,籌建于2005年,2016年9月2日對外開放。主體建筑以張家界石英砂巖峰林地貌“重巒疊嶂”的峰柱為原型,總建筑面積15395㎡,氣勢雄渾莊重,是張家界市重要的文化標志性建筑。博物館展廳由地質館、歷史文化館以及城建規(guī)劃館組成。一樓是地質館,重點揭示“張家界地貌”這一當地極具代表性旅游資源的科學內涵、獨特價值及相關科普地質知識。二樓是歷史文化館,珍藏全市歷年來考古發(fā)掘、征集和接受捐贈的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民俗等價值的珍貴文物,向觀眾演示了桑植民歌、張家界陽戲、硬氣功、茅古斯等張家界市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樓城建規(guī)劃館,展示張家界建市以來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所取得…[詳細]
臨澧丁玲紀念館
  丁玲紀念館建于上世紀90年代,座落在臨澧縣城朝陽東街,為一橫兩層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磚混結構單檐碧瓦,琉璃屋脊,前出檐廊,廊柱直達檐極。館前置圍墻,形成院落。院門左嵌“早春園”石刻,由原國家副主席王震題寫;院門右懸掛館名,為原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撰,院中塑丁玲半身像。紀念館分三大廳,展出丁玲生平巨幅照片389張,分六大單元記述其光輝一生。陳列有丁玲著作、文稿、獲獎證書,面模、衣物等一百多件。館內百花吐艷,佳樹常青、修竹茂密、四季如春。丁玲(1904.10.12-—1986.3.4),原名蔣偉,字冰之,出生于湖南省臨澧縣佘市鎮(zhèn)高豐村。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丁玲祖上在臨澧是旺族,每代…[詳細]
通道轉兵紀念館
  通道轉兵紀念館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西北36公里的縣溪鎮(zhèn)羅蒙山下,由主題陳列館、紀念廣場、通道會議舊址恭城書院、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住址寶慶會館、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東岳宮、游客服務中心、大型停車場等部分組成。  通道轉兵紀念館占地面積46200平米,陳展面積2900平方米。展示了中央紅軍長征在通道召開的中共中央負責人緊急會議和通道會議促成的通道轉兵這一歷史史實,以及1930年12月--1934年12月的4年間,紅七軍團、紅六軍團、中央紅軍過通道時發(fā)生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人和事,是廣大干部群眾、青少年學生和部隊官兵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陣地。2014年12月12日實…[詳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位于湖南省吉首市環(huán)城路芙蓉崗,占地面積60畝,總建筑面積約6800平方米。博物館成立于1957年11月1日,館舍按照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設計建造,主體建筑由湘西民俗風情館、湘西剿匪勝利紀念館和湘西剿匪勝利紀念碑等組成,兩館皆為仿古四合院式琉璃瓦建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目前館藏文物已達10余萬件,其中已鑒定為國家珍貴文物的有1800余件,還有大量的民俗文物尚待鑒定。幾十年來,博物館舉辦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影響的陳列展覽,主要有:《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風情展》,介紹土家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歷史展覽》,介紹賀龍、任弼…[詳細]
廣州魯迅紀念館
  廣州魯迅紀念館 魯迅紀念館位于文明路215號(原文明路6號),館址所在地俗稱鐘樓,建于1957年,于1959年開館,占地面積4375平方米。1927年1月18日,由中心廣東區(qū)委推薦、中山大學聘請,魯迅從廈門來廣州任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先就住在中山大學“鐘樓”,至3月29日遷居白云路“白云樓”。魯迅紀念館復原了魯迅當年的居住環(huán)境——臥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學校務會議室。室內陳設非常簡單,床是兩條板凳上擱的兩塊鋪板,一頂麻布蚊帳竹竿撐著,床上放的白布枕頭和藍花布面的薄被,十分整潔。床前,靠近窗戶處放著一張七抽屜的書桌。據說,這種書桌當時只有教授才能使用。書桌旁邊放著一個藤…[詳細]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嶺南風格、水鄉(xiāng)特色的中國園林式博物館,沿荔枝灣涌三期分為南北兩岸。南岸為主館及仿古園林建筑,主要承載展覽、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動等功能,北岸為文物修復、粵劇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等配套區(qū)域。項目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1.7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17萬平方米。于2016年6月9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泟∷囆g博物館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原為恩寧路舊城改造地塊,毗鄰荔枝灣工程三期南側;泟∷囆g博物館分南、北兩個地塊。南岸地塊為博物館主場館所在,布局為傳統(tǒng)嶺南園林建筑,主館地下兩層,地上三層,主要用作博物館庫房、展廳及劇院,周邊布置亭臺樓閣等建筑及約1500平方米的湖面;北岸占地約4600…[詳細]
廣州東方博物館
  廣州東方博物館是國內公助民辦的大型綜合非國有博物館,地處廣州番禺區(qū)亞運城文化村內,是亞運會的文化配套項目。博物館依山傍水,環(huán)境清幽,風光旖旎。占地面積18,544平方米,內設廣州首家露天汽車電影院,文化氛圍得天獨厚。貫穿5,000年歷史的歷代珍藏品安置館內,博物館按主題展覽、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之形式分設七個展廳——陶瓷廳、明清陶瓷廳、鐘表銅器廳、書畫廳、百硯廳和交流廳及四個展廊,從不同角度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進程與魅力。廣州東方博物館占地面積1854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逾8000平方米,由綜合展館(主體建筑)、志愿者紀念館(輔助建筑)、文化交流會所(輔助建筑)、辦公室(辦公建筑)等四部分構成,…[詳細]
深圳望野博物館
  深圳望野博物館是一家收藏、陳列、研究、展覽古代文物為主的非國有博物館,占地2120平方米,館藏各類文物近萬件,標本資料4萬余件,其中既有難得一見的稀世遺物,也有世界獨一無二的珍藏。門票:免費地址:龍華區(qū)梅龍大道與東環(huán)二路交叉口龍華文化中心三樓電話:0755-81781731時間:9:00-21:00(每周一閉館)公交:M302到文化廣場北;M202/M391到文化廣場東…[詳細]
汕頭市博物館
  汕頭市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館址坐落在環(huán)境清雅幽靜的中山公園內。1960年建館,是潮汕地區(qū)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也是汕頭市一處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服務基地。收藏有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歷代陶瓷、字畫、金漆木雕、硯臺圖章、古錢幣以及其它各類文物近萬件。其中有些還是國寶級文物精品。如在國內僅存二套的清雍正年間陳鳴遠手制的紫砂擺件《清供眾生瓜果》;有國內僅存的為數不多的明代廣東名畫家林良的繪畫珍品《蘆雁喜鵲圖軸》;有明代方以智《臨褚河南虞永興行書冊》;有金碧輝煌、雕刻精細的清代潮州全漆木雕精品《金漆通雕人物鳳窗犢仔》;有質地瀅潤、精雕細琢的清乾隆《山水人物碧玉…[詳細]
佛山市祖廟博物館
  佛山市博物館成立于1959年,是地級市公共綜合博物館;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十個文明旅游景區(qū)示范點之一。佛山市祖廟博物館位于佛山禪城區(qū)祖廟路21號,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其中包括祖廟、孔廟、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同時還管轄廣東粵劇博物館、佛山鴻勝紀念館等文物保護單位。館藏以地方文物為主,有瓷器、陶瓷、玉器、字畫、木雕、端硯、錢幣以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等,共2萬件。對外展覽以佛山歷史,武術文化,粵劇文化,佛山民間藝術等為主題。館內長年舉辦“佛山孔廟學童開筆禮”、“佛山黃飛鴻醒獅表演”、“佛山少年黃飛鴻武術醒獅表演”、“佛山粵劇表演”等民俗文化動態(tài)展示活動。走進祖廟路旁的佛山市博物館,仿若…[詳細]
南海博物館
  南海區(qū)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成立于1981年6月,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西樵山蟠龍洞內,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3638平方米,庫房面積120平方米。依山勢而建,主體建筑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筑龍母廟,以及現代仿古建筑紫瓊樓、蓮花樓、潛龍閣,有大小展廳7個,畫廊、碑廊各一個,是一座將秀麗的自然景觀與典雅的仿古建筑融為一體的園林化博物館。1994年南海博物館被列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要具體負責全區(qū)文物保護、收藏、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方面的文博業(yè)務工作。館內設辦公室、陳列部、宣教部、保管部、資料檔案室、保衛(wèi)部、經營部。目前,南海區(qū)博物館共有專業(yè)…[詳細]
大埔縣博物館
  大埔縣博物館位于縣城黃騰坑口,建筑面積5800平方米。該建筑共三層,第一、二層為展覽區(qū),三層為辦公區(qū)。展區(qū)內設有千年古邑、人文秀區(qū)、紅色土地、民居大觀、客風奇葩、粵東瓷都、華僑之鄉(xiāng)、綠色希望等8個展廳,以圖片、實物、模型、聲像等形式展出了大埔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山水風光、風物特產等,充分展示了大埔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積淀![詳細]
湛江市博物館
  湛江市博物館位于赤坎美麗的月影湖畔西山上,大樓建筑仿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外貌,樓頂為尖塔紅星,高大雄偉。展館占地3萬平方米,周圍桄榔參天,古榕婆娑,倨山臨水,環(huán)境優(yōu)美。博物館于1960年建成開放。館內設陳列室6個,用于舉辦地方歷史、文物陳列和臨時專題展覽。目前基本陳列有:湛江人民抗法斗爭陳列、館藏古代銅鼓陳列、館藏陶瓷精品展覽等?狗ǘ窢庩惲幸晕奈、文獻、輔助展品展示了1898-1899年湛江遂溪人民抵抗法國強劃廣州灣租界的斗爭過程,主題突出,氣氛感人。長期以來,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古代銅鼓陳列運用了光電、場景等效果,展示了粵西地區(qū)出土的漢至隋唐時期的北流型、靈山型等銅鼓20多面,介紹其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