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在丹徒縣大港至諫壁一帶的低山丘陵和崗地上。據(jù)南京博物院1984年普查,在煙墩山、磨盤墩、蕎麥山、北山頂、青龍山、王家山、糧山、黃泥山、雙墩、魏家墩等地均有分布。自1954年發(fā)掘煙墩山“宜侯”墓以來,到目前為止,已發(fā)掘整理的還有:煙墩山二號墓(1984)、磨盤墩墓(1982)、蕎麥山母子墩墓(1982)、北山頂墓(1984)、雙墩一號墓(1984)、王家山墓(1985)、糧山一號墓、二號墓和青龍西山墓(1979)。
墓葬一般營建在山的頂部,多為一山一墓,背山面江,并有高大的封土堆,外形與寧鎮(zhèn)地區(qū)常見的俗稱“土墩墓”無異。其中母子墩墓封土高4.6米,北山頂墓封土高5.5米,青龍西山墓封土高達6米,三墓封土的底徑均超30米。不過,這批墓葬大多有墓坑,其中煙墩山“宜侯”墓殘坑深0.44米,磨盤墩墓坑深1.36米,北山頂墓坑深1.45米,青龍西山墓、糧山二號墓和王家山墓坑均深達5米以上,與其他寧鎮(zhèn)地區(qū)的平地起封,沒有明顯墓穴的土墩墓墓制有別。另外,這批墓葬皆一墩一墓,唯有青龍西山墓和北山頂墓或在墓道,或在墓道與南北祭臺上發(fā)現(xiàn)有人殉和人祭,這與其他寧鎮(zhèn)地區(qū)土墩墓一墩多墓的葬式亦有明顯的差異。
隨葬品除煙墩山二號墓和雙墩一號墓外,都以青銅器為主,青銅器中有禮樂器、兵器、車馬具、用具和工具等,另外還有陶器、原始青瓷、玉器和石器等。煙墩山二號墓以陶器和原始青瓷為主,雙墩一號墓因曾被盜過,僅出土有一些陶器殘片和石器等遺物。在各墓出土的隨葬品中,煙墩山“宜侯”墓出土的宜侯簋,是考古界的一大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之初,曾引起學術界的種種考釋,轟動很大;母子墩墓出土的雙鳥耳方座簋,上有銘文“白乍寶蹲彝”五字,學術界也有多種考釋,亦十分珍貴;而北山頂墓出土的缶蓋、鳩杖、于、編鐘等一大批青銅器及石編磬等其他隨葬品,不僅器形珍美,有的還屬首次發(fā)現(xiàn),為研究其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提供了依據(jù)。
墓葬年代。雙墩一號墓約在商末周初,煙墩山“宜侯”墓、二號墓和母子墩墓屬西周早期,磨盤墩墓屬兩周之交,北山頂墓、青龍西山墓、王家山墓、糧山一號、二號墓屬東周前期的春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