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慕御窯址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元和街道御窯社區(qū)(原陸慕鎮(zhèn)御窯村),由兩座姊妹窯組成。古磚窯為清朝晚期,始建年代要更早一些,磚窯拱形門尚保留歷年維修的痕跡,據(jù)調查曾為清皇室燒制過金磚。
窯為雙窯連體窯,南北座向,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35米,南北長33米,占地1255平方米。外部為連體結構,內部窯膛和煙囪各自獨立,滲水池位于窯頂,更為科學合理,此種滲水系統(tǒng)從未在相關的專業(yè)書刊上有過記載,為江南一帶獨有。窯內呈圓錐形,底面直徑6.70米;拱形窯門,寬2.42米,高3.05米;圓柱形煙囪,直徑1.00米,高4.25米。
1984年,它成功燒制了傳統(tǒng)金磚,此后為故宮、天安門和國內外宮殿廟宇及古建筑維修燒制了大量傳統(tǒng)金磚。蘇州地方志曾記載,從明代起,御窯開始專門為宮廷燒制建筑用金磚,F(xiàn)在北京故宮、長城等宮廷及古建筑中均發(fā)現(xiàn)御窯金磚。現(xiàn)在,建于明代的陸慕古御窯窯基依然十分牢固,窯身歷經(jīng)幾十次修繕保持著原有風貌。
御窯村燒制“金磚”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從明代開始,御窯村就受到歷朝歷代皇帝的重視,是燒制御用磚瓦的地方,相傳這里受到過永樂皇帝的稱贊并賜名“御窯”。而“金磚”是大型方磚之雅稱,因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聲,故稱“金磚”;后又因專運北京的“京倉”,供皇室使用,稱之“京磚”。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御窯金磚的制作工藝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年,陸慕御窯址被省政府列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元和街道:元和街道,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古城區(qū)北,是名副其實的蘇州北大門。2500年的文明史,讓這里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留下了不少范蠡、孫武、蘇秦、顧愷之、陸贄、文徵明等歷史文化名人的遺跡和傳說故事。這里還是最早的中國緙絲工藝誕生地。 元和,得名于唐元年和三年。據(jù)《蘇州府志》記載:“元和三年,蘇州刺史李素請于浙西觀察使韓皋開常熟塘。自州齊們北抵! 元和街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