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昌平旅游

明長陵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明長陵
明長陵為文化旅游景點。

北京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

明長陵
長陵

在北京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qū)內(nèi)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shù)膶m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gòu)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院內(nèi),明朝時建有神廚、神庫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于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據(jù)《太常續(xù)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棱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與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內(nèi)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墻體。其中明間的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岸牎弊窒岛笫佬掭輹r誤寫。門下承以旱白玉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其欄桿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云式的欄板。其中路臺階間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騰浪涌,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面凌波奔馳;上面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云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xiàn)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這些精美的石雕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現(xiàn)在已無法查考。

祾恩門兩側(cè)還各有掖門一座,均作隨墻式琉璃花門,門上的斗拱、額枋,門頂?shù)耐唢、椽飛均為黃綠琉璃件組裝,在紅墻的映襯下格外分明。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明朝從孝陵以后,陵寢祭殿有享殿、陵殿、獻殿、寢殿、香殿等不同稱呼。殿內(nèi)日常陳設有神榻、帝后神牌、冊寶,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種樂器。朝廷遣官致祭時,殿內(nèi)再增置陳設祭品用的正案、從案、三牲案匣等。這些陳設說明,明朝陵殿具有供朝拜舉行大規(guī)模祭獻活動,和平時司香火、四時供獻、朔望朝陵等日常祭祀的雙重功能。它兼有西漢陵寢寢殿、便殿或唐宋陵寢上下二宮祭祀用殿的功用長陵的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稱是我國古代木構(gòu)建筑中的珍貴遺物。

祾恩殿的左右兩翼,明朝時曾建有左右配殿各十五間,清代中葉毀壞并拆除。配殿之前各建有神帛爐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其制均由黃、綠琉璃件組裝而成,小巧玲瓏。爐頂為單檐歇山式,爐身正面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門,門內(nèi)為小室,用于焚燒祭祀所用的神吊和祝版。

第三進院落,前設紅券門制如陵門,為陵寢第三重門。院內(nèi)沿中軸線方向建有兩柱牌樓門和石幾筵。

兩柱牌樓門,為柱出頭式牌坊,又稱欞星門。其兩石柱,截面作方形,頂部各雕一坐龍,前后戧抱鼓石。柱間木構(gòu)部分仍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時仿景陵制增構(gòu)。其制,黃琉璃瓦頂,兩山面各置博縫板,檁枋之下置重翹五踩品字斗拱六攢,其里外拽的拱頭、耍頭均作三幅云形式。斗拱之下依次安裝平板枋,、大額枋,花板,小額枋,門框,上檻,余塞等構(gòu)件。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時事征伐,并受封為燕王,后發(fā)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后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tǒng)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 安徽鳳陽人,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 朱棣詳細信息++



>>昌平七孔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