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上饒市 > 婺源縣旅游

閬山村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閬山村

五龍山的云海鎖住了被人稱之為“具有母系氏族遺風(fēng)”的婺源縣段莘鄉(xiāng)閬山村,這個村落的人們是何時遷入海拔近千米的五龍山頂,已然沒有誰能說清。陡峭山林中,兩條殊途同歸的古道成為貧困山村向外的僅有延伸。20世紀(jì)開始,山外的文化開始直撞山巔。它到底是江西最后一個母系氏族村落,還是古徽州少有的客家村?

群峰圍繞的高山平原

在五龍山腰的密林中,是呈現(xiàn)高山平湖美景的段莘水庫,段莘鄉(xiāng)黨委委員程發(fā)平說,水庫和電站是上世紀(jì)70年代初攔山筑壩而成,電站給山頂?shù)拈伾酱鍘砹斯饷鳌?/p>

通向山顛閬山村的路有三條,兩條是順坡蜿蜒蛇行的石階古道,另外一條是村民自己開辟的捷徑。與其說,兩條古道是貧困閬山對外的延伸,不如說粗糙的新路是最后一個“母系氏族村落”對延伸速度的渴望。

艱難的途中,一位年輕的閬山村母親領(lǐng)著一個孩子超過我們后,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斑祝@不是先頭扛著竹墊下山的那對母子”?驚愕中,鄉(xiāng)民政助理員余慶華說,閬山的一個男人在山下喝得爛醉,他的女人硬把他背回山上。從這件千真萬確的事情就可以看出閬山的女人有多厲害了。

近3個小時的揮汗攀登,繞過村頭一棵千年紅豆杉,終于到達贛、皖、浙交界的五龍山中段海拔780米的閬山村。此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鉆進峻峭的頂峰,有一片已經(jīng)不是群峰的“小山”鎖住的千余畝平川,這里滿目都是綠浪般流動的稻子,“小山”上的高山婺綠在霧靄中青翠欲滴。

兩層的閬山村委會辦公樓坐落在具有徽派特色的王家村,是上世紀(jì)70年代建的磚木樓。小窗外,綠浪中泛出一口映著寶石藍的池塘,這是村里唯一的一口魚塘。緊接王家村身后曹家村的坦里村尾,一條古道穿越一片參天紅楓林直通山下未知的世界,而這片楓林是眾多攝影家捕捉的對象。

在坦里村的一個昏暗小店內(nèi),70來歲的老掌柜坐在又高又舊的柜臺后端著杯茶,呆滯著看著我們。在他的身后,擺著一些酒。坐在門檻石前的另一位老人起身說,他的家就是祖上傳給他的老房子,是清代的藻井式建筑,只是這種老房子在坦里已不多見,更多的只剩下了斷垣殘壁。穿梭在王家村內(nèi),大多的建筑是土磚或麻石、片石壘成,清代的石缸石槽零散著丟在深巷內(nèi)。村民說,如果誰家起火,就可以用石缸里的水滅火。

由于沒有綠水繞青山的景致,閬山少了婺源曉起那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柔情蜜意,有的只是身置九霄的飄然和超脫。

閬山村的貓和狗很多,男人們大多都在打牌或哄著蹣跚學(xué)步的孩童,極少看見他們種地和劈柴。田間地頭或者是水井邊,頭扎布巾彎腰勞作的多是女人。50歲的閬山村支書汪春保用普通話說,“這就是母系氏族的遺風(fēng)”。他伸出一雙沒有老繭的手笑了:“村里男人的手都跟他差不多”。

村支書說,閬山村有王家、曹家、布源、坦里、外山、新寺和碎石塢7個自然村200多戶千把人,耕地1500多畝,茶園650畝,這些田地里的農(nóng)活基本是女人包干了,如果是農(nóng)忙季節(jié),田間小道上會見到布衣女子肩背裝著豬、牛糞的竹筐到地里施肥。

夕陽斜墜,給閬山村灑上了一片金黃。幾位五六十歲的老婦背著足有4米長上百斤的山柴蹣跚回村。她們的身后閃出兩位婦女,婦女的背上捆扎著3箱沉甸甸的啤酒,外衣底下,露出一些枝葉。婦女說啤酒是從山下批發(fā)來的,背上墊些枝葉是為了減少貨物與皮膚的摩擦。在閬山村,因為沒有一條通向外界的公路,所以見不到扁擔(dān),更找不到帶輪子的運輸工具,能看到的就是閬山婦女柔弱卻又堅強的肩和背。山上建房子,一塊磚,一片瓦,一把椅子,都沒有離開過婦女們的脊梁。在這里,女人就是大山的脊梁。

閬山土地不多,石頭山上只是覆蓋著薄薄的泥土和植被,只種一季的秋稻要比山下晚熟一個月,即使是陽春三月,山上的水田里還結(jié)著冰塊,所以成片的金燦燦油菜花在這里少有。

“大壁長不出大樹,有大樹也會連根拔起”。村支書說,閬山曾有古書院,雖然書風(fēng)很盛,但村里沒有出什么人物,就算有,也因為閬山的貧瘠而舉家搬遷不再衣錦還鄉(xiāng),這更讓閬山處于貧困和孤獨。不過,這種孤獨并不會讓勤勞的婦女對自給自足的生產(chǎn)感到不滿。

土地的貧瘠和氣候的惡劣沒有讓閬山村一無所有。閬山有非常有名的“閬山朝天辣”,這種吃上“三口熱翻腸”的辣椒色澤紅潤,奇辣無比,細細品嘗辣里有甜。據(jù)說,當(dāng)?shù)匾痪齑蛸吃了4根“閬山朝天辣”,頓時肚內(nèi)翻江倒海,最后打了吊針才算緩過勁來。

段莘鄉(xiāng)的干部都說,閬山女人的性格跟“閬山朝天辣”一般,一旁的閬山小學(xué)的余老師說到任村婦女主任的妻子也“呵呵”一笑:“女人就像田埂,是要經(jīng)常培新泥的”。如此生動的語言,透露出閬山女人辣得過勁,閬山男人也甜得讓女人心醉。

沿古道而行,兩旁的野生山楂果開始透出誘人的紅色,而閬山人卻喜歡把村里的美麗姑娘喚作“茅哩楂”。但在閬山村,我們沒有看到多少青年男女,村主任方林保說,年輕人基本上出去打工了。只可惜,一直到上世紀(jì)60年代,村里的女孩子卻是不讀書的,現(xiàn)在,女孩能讀到初中就不錯了,而男孩子就是拼死也要高中畢業(yè)。

閬山婦女的勤勞,使大多數(shù)家庭出現(xiàn)了農(nóng)產(chǎn)品的剩余,但日子依舊如浸入泡菜壇子的泡菜或在石壁上暴曬的干菜一樣,沒有起伏。村支書說,為了脫貧,政府提出移民,但村民不愿離開幾百年不變的生活,于是能否修一條公路讓村支書心力交瘁。

老支書說,山上的豬養(yǎng)到00公斤,抬下山賣要花200元,從山下扛一對沙發(fā)上來要花40元,“閬山朝天辣”和高山茶走不出小山村,商人看到滿山毛竹扳著手指算運費搖頭……

在坦里村的一口水井邊,立著一塊“飲水思源”碑,村主任方林保就是坦里村人,他說一個香港人捐資給自然村安裝了自來水。電和水、洗衣機和電視機讓閬山人知道還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雖然盤山路沒有修,村里卻有了上百部手機和無線電話,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在報平安的同時,也將山外多彩的信息從這條“路”送到了山上。于是,閬山人不在乎學(xué)者和專家們的旅游規(guī)劃藍圖,更不去想象“母系氏族遺風(fēng)”受到現(xiàn)代文化沖擊之后的結(jié)果。路,成了閬山人的企盼。

同化和時間模糊了閬山村的歷史。段莘鄉(xiāng)-洪文勝稱,清代康熙年間,部分村民從當(dāng)?shù)馗浇迓鋭冸x出來,舉家上山建了閬山村。不知何故,一些先民選擇了土地貧瘠、碎石累累的碎石塢。其中“當(dāng)?shù)匮鎏乖赐籼扉仙浇送馍酱,汪天橋建了新寺村”令閬山村的村民不知所措。閬山村小學(xué)教師汪繼承取出了塵封已久的家譜:“汪氏八十三代、八十四代汪天橋、汪天楠由永定遷入外山和新寺建村。而福建永定,卻深深烙著客家人的印記,閬山人是否是客家人的疑問浮出了水面。

汪繼承很迷茫,“女人務(wù)農(nóng)”、“男人苦讀”的社會分工由來已久,閬山女人對男丁久而久之的寬容,就是“母系氏族遺風(fēng)”。但歷史和特定的文化無法掩蓋:“女耕”凸現(xiàn)的是客家文化;“碎石塢”的“塢”并非古徽州人稱呼;泡菜、干菜,還有獨具香味的臘肉、干豆角、花生等煮稀飯,以及閬山人的服飾和建筑都露出了客家人的蛛絲馬跡。閬山村究竟是具有“母系氏族的遺風(fēng)”的村落還是客家村落,懸疑由此展開了。

景點位置

婺源縣段莘鄉(xiāng)閬山村

閬山村:(一)基本情況 駐地王家,以轄區(qū)內(nèi)閬山命名。位于鄉(xiāng)政府東部的高山上,含7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共319戶,1068人。產(chǎn)稻、茶葉 等,耕地1521畝、茶地650畝。 (二)特色 地處全鄉(xiāng)東部最高、最險,海撥達900余米的高山之巔的閬山村,雖然土地貧瘠,資源匱乏,但尤如中國的西藏——特產(chǎn)豐富,景色優(yōu)美,民俗特殊。閬山的朝天辣椒因個小、…… 閬山村詳細信息++


>>閬山五龍源峽谷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