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梅州市 > 梅江區(qū)旅游

天伯公公園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天伯公公園

關于天伯公、觀音寺、玉皇殿的由來簡介座落于梅州市東郊九龍崗上的天伯公、玉皇大帝,始建于明朝萬歷年(公元1573年),距今有四百余年的歷史。這里風景秀麗,前臨梅江碧水,后依萬刃青山,群山擁抱,氣貫相當,斗底歸藏,能縱觀梅州全景,真可謂是一塊

風水寶地。素來有“寶殿巍峩上樓三清法界,天香縹緲如游九府神宮”之漢

譽。

大概在明朝萬歷年,民眾就在九龍崗上供奉著玉皇赦罪清君。當時叫玉清宮,是極為簡易的焚香場所(即是現(xiàn)在的玉皇殿、玉皇大帝)。

相距六十余年后,又在玉清宮同座向置下百余丈處,設一個伯公壇。傳說是西陽有一姓廖漁翁,在河里打魚時,撈上一伯公石像,并無介意地拋回河中。過一段時間在上游打魚時,又撈起這個伯石像,他又無意地將伯公石像拋回河中。事隔年余,廖翁在大埔打魚時,第一網(wǎng)撒下,就打起這個伯公石像。俗語說:事不過三。廖翁再不敢把它拋回河中,于是帶回家里,放在案桌上。當晚即夢見伯公來責怪他,說:我是天上的伯公,并不是河伯公,再不能把我拋回河中。

我和你有一定的緣份,應該把我安放在座東向西的高山上,供人們焚香膜拜,承受人間香火,吸取天地精華。還說供奉好后對廖翁和廣大民眾都會保佑。廖翁銘記在心,于是選取良辰吉日,把伯公安置在此處。當初取名叫《廖善初福裕伯公》,后改名為天伯公。壇上香火,逐漸旺盛。這就是關于天伯公、玉皇殿的由來傳說。

然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期間,受極左思潮之影響,僧人-還俗,寺廟慘遭破壞。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灰復了黨的宗教政策。為了光顯法門,弘揚佛法,由周邊群眾及善信公推釋宏開(楊灼華)牽頭重建廟宇,供奉香火。增建了觀音殿。鋪筑環(huán)山水泥路,汽車可直達寺前。山上建有九龍亭、長壽亭、梅花亭、望梅亭等。亭臺樓閣,別具一格。又開辦有動物園供人觀賞,閑情益趣。各種設施,正日趨完善,成為梅州市民晨運動及旅游的亭麗景點。

在黨的宗教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寺高正朝著正規(guī)、正信的方向邁進,健康發(fā)展!


>>梅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