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內蒙古自治區(qū) > 巴彥淖爾 > 磴口縣旅游

陰山巖畫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陰山巖畫
陰山巖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陰山巖畫

陰山巖畫位于磴口縣沙金蘇木境內。大都是由原始部落和匈奴、敕勒、突厥、黨項、蒙古等各族獵人和游牧人刻磨在山巖上的石巖畫。最早產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據專家考證,此處共發(fā)現一萬余幅,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畫廊之一。

東西綿延千里的陰山山脈,橫亙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中南部,它的南北草原廣闊,氣候條件宜人,是一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我國北方許多游牧民族,諸如:北狄、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紇)、敕勒、黨項、契丹、鬼方、山戎、蒙古等都有相繼在這里生活過,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近年來,在陰山山脈西段狼山地區(qū)。發(fā)現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燦爛古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巖畫。

巖畫,顧名思義就是雕鑿或繪畫在巖石上的圖像。它以古樸、粗獷、凝煉的畫風和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關于陰山巖畫,早在公元5世紀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fā)現,并把它寫進了《水經注》里:“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眱让晒趴脊殴ぷ髡呔褪前凑铡端涀ⅰ诽峁┑木索,在西起阿拉善左旗,中經磴口縣、潮格旗,東至烏拉特中后旗的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約40-70公里的陰山狼山地區(qū)發(fā)現了近萬幅的巖畫,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年代之悠久,令人嘆為觀止。

早在公元5世紀時,內蒙古自治區(qū)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后旗、烏拉特中旗、磴口縣境內的陰山巖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fā)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巖畫最早的記錄。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紀里,再沒有人去問津。直到20世紀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才發(fā)現了幾幅巖畫。對巖畫的全面考察是從1976年開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內考察和參觀,先后共發(fā)現巖畫1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巖畫有近千幅。這些巖畫不僅反映了陰山地區(qū)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的游牧生活狀況。

陰山巖畫分布非常廣泛,最多的地方在烏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東西延伸5公里多。僅此一處,巖畫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東北不遠的山南坡和山頂部也有大量巖畫和地里哈日山巖畫毗連一起,成為一個巖畫分布區(qū)。地里哈日山西南約8公里的瓦窯溝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遠一些便有一處巖畫,總數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縣的北托林溝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巖畫,最遠間隔不超過10米,其總數在5百幅以上。

最密集的巖畫群一個在默勒赫圖溝一處迎北的崖壁上,東西約50米、高約20米,約有80個人頭像組成。另一個在格和尚德溝中段的一塊迎西的石壁上,寬約5米、高約15米,由50個個體畫組成。

巖畫面積最大的是烏拉特后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巖畫,面積約400平方米,被列為自治區(qū)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05月25日,陰山巖畫作為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石刻,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伸閱讀: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雞鹿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