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這顆鑲嵌于米倉—大巴山北坡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位于南鄭縣牟家壩南10公里的青石關下。崇山環(huán)抱,層巒疊嶂,峽谷交錯,海水潛流,蒼松翠柏,濃蔭蔽空,廟在山坳之中,始建于明朝神宗萬歷年間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自然景區(qū)達10平方公里之遙。
洞口與河谷水面大致相平。入洞數(shù)丈,即冥然駭人。憑借火炬燈光,隱約可見腳下有一水池,前寬后窄,面積約3畝有余,此即古所謂池水(今冷水)源頭。其水面波紋蕩漾,叮咚作響。水為終年恒溫9℃,令人有冬暖夏涼之感。沿池右岸,豎有鐵欄桿,長約660米,防人墜水。沿欄桿續(xù)進,有石徑,初寬1米,愈深愈窄,雜有溪流,時斷時續(xù);芈曊鹗,時若鐘鼓,時如雷鳴。洞頂崖壁,鐘乳石筍,參差相綴,有形似佛象的,栩栩如生。貼壁探行數(shù)里,終不可入。洞外冷水河即由此洞奔流而出,古稱冷水為池水,當因此故。早年有僧人于洞口修架三拱虹橋,建觀音廟于橋上,滔滔流水,滾珠而下,終年不息。洞內有池水如小海,洞外有觀世音塑像,故名小南海。殿閣僧剎,倚山傍水,彤瓦粉墻,舞檐飛甍,都在古木掩映、松嘯鶴鳴中。過去每年正二、六、九各月,漢中各縣仕女,焚香旅游,結隊前往。
清光緒末年,皇帝贈以“播潤天地”匾額,贊譽此地形勝。前人到此游覽,多有題詠,清乾隆時知縣王行儉有《詠小南海》詩:“曲徑穿云取次來,溪橋轉處息塵埃。萬綠寂歷鐘聲過,千仞嵯峨石壁開。洞底蛟龍窺法象,巖前風雨護香臺。登臨漫發(fā)逃禪意,擬共山僧結社回!
清末四川秀才謝升平詠《小南海七律》:“海本有源源難窮,不知竟與何源通。山足忽然開大孔,海水遂乃出其中。山勢高聳水勢雄,云譎波翻飛白龍。白龍一躍五十丈,怒卷海門山千重!
觀音洞,地處兩山之間的小南海峽谷底部,它與大佛洞、九龍洞、魚洞子上下相連,洞中有地下河流,層巖峭壁、石筍奇乳、龍宮玉殿、定海神針、金蓮石瀑、古石琴音、天梯棧道等百般奇景。
神秘奇絕的觀音洞,高處百米有余,其闊大如殿堂,洞中有洞,一步一景,景景妙絕。洞中河谷水深十余米,寬處如湖。窄處僅限小型小游船通過,碧綠的河水好似一條巨龍蜿蜒于洞間峽谷。泛舟洞海,有如神游在“小三峽”之中。由水中天梯向上攀援,您便會來到妙奇無比的龍宮御殿,這座深藏于溶洞腹心的宮殿,其頂部如同若干個古堡串連在一起,無數(shù)個形狀、大小、色彩各異的石柱、石筍垂懸于空中,排立于地面,在燈光映照下顯得十分神秘而輝煌。由人工鑿造成的棧道前行,在層巖峭壁、巨乳石瀑之間,一顆通體金黃的柱形石乳躍入眼簾,如似一顆巨大的鑫針插向洞底,傳說“神針定!笔惯@片汪洋變成了陸地,小南海的地名也由此而得。
觀音洞深隧莫測,當?shù)厝朔Q它為黑洞子,長期以來無人能夠深入。地質專家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距今一億九千年前,小南海觀音洞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長的歲月里由于強大的地質構造運動作用使它凸現(xiàn)地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chuàng)造了世間罕見的溶洞奇觀。洞體由石灰?guī)r、碳酸鹽巖和白云巖等構成,地層層序及地質剖面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被譽為地下“溶巖地質博物館”。
觀音洞位于南鄭縣小南海風景區(qū),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市35公里。到觀音洞游覽,看洞中奇絕仙境,浴海底靈寺佛光,與億年地質文化對話,給人以無限的奇思遐想和無窮無盡的歡悅。每當來到這里,都會令您神注忘饑,樂不思返。
景區(qū)地址: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縣城南20公里紅軍路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