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 > 朝陽市 > 凌源市旅游

金花山及匯善寺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金花山及匯善寺
金花山及匯善寺為文化旅游景點。

出凌源城東15公里,沿306國道向東便是坡陡山高、草木蔥蘢、風景優(yōu)美的金花山風景區(qū)。

金花山,古稱金黃山,由十座山峰繞一主峰組成,婉若眾星捧月,是凌源烏蘭白至喀左縣的界山。最高峰海拔919米。山峰聳立,其尖如削,怪石林立,虎臥龍盤。主峰側(cè)有一石洞,兩百年前就有觀音殿。洞下有一泉非常奇特,冬夏常流。主峰西側(cè)有一寺。清圣祖敕賜“匯善寺”。

說起金花山及寺廟的歷史,有據(jù)可查的是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塔子溝廳理事通判哈達清格考察此地時曾有記述:“金黃山,塔子溝東南35里至金黃山。遠觀山色如金黃,因以名之。圍圓計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處,寬八尺,進深一丈,-羅卜僧于乾隆十年間,即山洞建觀音殿一間,洞外兩旁建住屋二間。洞口西南,相距不及一里石縫中,有水長流,冬夏不絕,亦無增減。”可見金花山當時因其在干旱少雨的遼西山區(qū)景色優(yōu)美、石洞天成、泉水長流,所以很受人們喜歡。乾隆十年時,就有僧人選址建成觀音殿和僧舍。隨著金花山寺廟的擴大,不僅僧人增多(據(jù)記載,清中葉,此寺規(guī)模逐漸擴大,曾有黃教僧眾二百多),游人增加,而且在社會上影響面也逐漸加大。乾隆四十年之后,金花山匯善寺已是當時縣境內(nèi)最大的寺廟建筑群。其寺內(nèi)主持毛倫-還管轄了熱水湯湯池。匯善寺在熱水湯修了三層大殿的“萬泉寺”,派海-為主持僧,凡來熱水湯洗浴者都要入此廟進香。

當時,金花山“匯善寺”占地60畝,仿萬祥寺依山而建(據(jù)說匯善寺與萬祥寺是同一天開工建寺),匯善寺進深有三層大殿,東西兩側(cè)配殿。山門內(nèi)僧舍頗多、云游僧眾日增。最出奇的是廟上有三口大鍋,最大的一口已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毀掉,還有一口運往中學備水,剩下的一口留金花山廟中,直到1960年尚存。據(jù)說,這三口鍋能供上百僧人和居士煮粥用。有一年,一個小和尚不慎掉到鍋里,等到眾僧人把粥吃剩大半鍋時,才發(fā)現(xiàn)鍋里還有個人……

據(jù)在北京中國環(huán)境報社工作的楊兆三先生回憶,他有一年去金花山大廟游玩,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寺廟大殿上還有一張“人皮”,搭在后殿北側(cè)。而當時大殿周圍全是古松參天、翠柏蔽日、陰森恐怖。在金花山匯善寺中為何出現(xiàn)“人皮”,一般人大惑不解,然而據(jù)有關(guān)人士研究,宗教界有過“高僧肉身不腐”之說,或以“人皮”為料再造佛經(jīng)故事也未可知。

匯善寺的香火一直延燒二百多年,直到1948年凌源解放時,為了消滅土匪藏身之處,部隊有一連長下令燒毀寺廟大殿,實在可惜之至!

改革開放后,金花山風景區(qū)及匯善寺在政府的關(guān)懷下又重新規(guī)劃建設(shè)。現(xiàn)在通往山里的路修成了。“匯善寺”大殿也已仿照原樣重修,而且還在大殿之前加成幾十層石條,砌成方臺,加圍墻。山下那股四季長流的泉水也用方井儲存并加罩保護起來。井泉旁修一小廟。據(jù)說這泉水與王母娘娘瑤池相通,飲此泉水能消災去病。民間還有一個“有黑龍入井泉,劉鐵柱去龍宮取寶戰(zhàn)勝黑龍”的傳說。因此,人們凡來此飲神水時,需先在小廟前上香。取水人越來越多,香煙也終日綿綿不絕。

因為這金黃色的山峰出奇,山上的洞也很怪,洞下的寺廟又受了皇封,而且這泉水還能治病,因此,這地方被遼西一帶傳為圣地。如今,乘改革開放的東風,金花山景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規(guī)劃、修繕,F(xiàn)在,不僅滿山遍野加大綠化力度,而且還在山頭上修了幾處供人休息的八角亭和條條甬路!皡R善寺”也恢復了固定廟會大典。即使在平時,每天也都有眾多躲避城市煙塵和世間喧囂的游人前來調(diào)節(jié)洗滌疲憊的身心。

金花山雖離城近在咫尺,卻不被城市所污染。圍繞它的是青松翠柏、鳥語花香,喚醒它的是日精月華、暮鼓晨鐘,而尤其使人津津樂道的是古寺那股永恒升騰的氣韻,更有那股享受不盡的清靜和自然流淌的神泉呀


>>元寶山慈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