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大悲殿
時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qū)崇善寺大悲殿位于太原市迎澤區(qū)崇善寺街9號,原為隋煬帝行宮,唐初稱白馬寺,后改稱延壽寺、宗善寺,后來又叫新寺,明代時,更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第三子朱棡為紀念其母,在原寺基礎上進行了擴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毀,僅存主體建筑大悲殿。大悲殿是中國現(xiàn)存較完整的明初官式木構建筑。大悲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黃綠琉璃瓦剪邊,通高近20米。前檐明、次間設四抹方格隔扇門,梢、盡間設隔扇窗。后檐明間設板門,可前后通行。檐柱側腳明顯。斗栱布局疏朗,上檐斗栱七踩單翹重昂,下檐斗栱五踩重昂,除下檐盡間無平身科外,其他逐間兩攢。殿內柱網布列規(guī)整,仍襲舊制。殿內設井口天花,施瀝粉彩畫,上部梁架全部用草栿做法。大殿現(xiàn)存建筑主體結構及隔扇、板門等均為明初原物。大悲殿內供奉三大士像,中間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左右為文殊、普賢菩薩。三尊塑像高達8.5米,色彩絢麗,造型端莊,也為明洪武年間遺存,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寺內藏有宋、元、明版等經書達三萬余卷,且大部分為木刻書法珍本。
崇善寺大悲殿及寺廟建筑是明代皇家寺院的一個縮影,大悲殿反映了明初木構建筑形制特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013年5月,崇善寺大悲殿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