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益陽市 > 資陽區(qū)旅游

三臺塔

[移動版] [查看地圖]
三臺塔
三臺塔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三臺塔位于益陽境內資水與長常高速交匯處,與斜對岸的斗魁塔及附近始建于明代的故城城墻遺址、資水二橋交相輝映,形成了一道富有文化品位的靚麗風景。塔周圍還保存有一定的開闊地,塔內有雙梯旋轉而上至塔頂,益陽城郊及南洞庭湖美景盡收眼底,從而使三臺塔具有特殊的保護利用價值。

三臺塔呈樓閣式花崗巖石塔,體現建材高度本土化得特征。各層之間設飛檐,翼角高翹,通高(含塔剎)32米;1.1米,塔身八方七級,八方底層周長34米,占地66平方米。正南面設有拱門,門楣上鐫刻“三臺塔”。二至七層面積及層高逐層遞減,東西南北均設拱門。自塔底東西兩側有石梯螺旋至頂樓,頂層繪有伏羲先天八卦圖,八卦方位與現代指南針所測方位一致,塔尖飾三星寶頂,轉輪塔剎。塔身內壁滿嵌青石碑刻,大部分銘文可辨,記載皆塔之建始、圯復、人名以及名宦跋記等,保留了最為珍貴的原始史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從塔的造型來看,塔基裝飾有蓮花云氣浮雕,塔剎系球形寶頂,整體氣勢壯觀,其建筑技術充分體現了清代晚期湖南地區(qū)石塔建造技術的較高水平。寶塔其含義有兩種:一是鎖龍鎮(zhèn)妖;二是使航行在江上的船只排筏,感到千年益陽古城的“威武”。

據三臺塔塔內碑刻記載,明萬歷三十八年(1601年)益陽知縣王德坤建三臺閣于賀家州,后被毀(原因不詳);崇禎十一年(1638年)益陽名士羅喻義、郭都賢(曾任江西巡撫)又重修建三臺閣,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臺閣被洪水沖毀。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建于此地,并更名為三臺塔;嘉慶二十年(1815)知縣事介休任攀章重建;同治八年(1869年)塔基被水沖毀,縣邑民眾捐修三十丈石堤以保護塔基。清末至民國時期,因無人管理,石堤多處被人撬盜,東端出現十多米寬的豁口。

解放后修資江大堤時,陸續(xù)將石堤修固。

1981年,益陽縣人民政府將三臺塔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益陽市人民政府將三臺塔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臺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劃定保護范圍為:以塔基為起點,東至資江二橋西側、南至20米、西至100米、北至資水大堤。

2003年由益陽市文物管理處牽頭進行修繕,主要針對塔頂開裂進行了維修和加固,另補配了部分掉落的翼角和塔檐、對塔身植物進行了清理。因當時維修理念和條件所限,裂縫加固主要采用水泥灌漿技術。

2014年由益陽市文物管理處牽頭進行日常保養(yǎng)、維護及化解外力侵害造成損傷的預防性措施,主要進行了塔基護坡修繕、保護標志修繕、盜洞填埋和塔身污漬、勾縫、植物的清除及保護范圍內廣場清淤。

2016年8月,萬里茶道世界申遺聯合專家組的專家和申遺預備名單文本編制單位的專家,對湖南省境內的24個推薦遺產點進行了實地考察,三臺塔被列入萬里茶道世界申遺的申遺點。同年,市政府已啟動“一江兩岸風光帶”項目工程建設,目前正在對三臺塔周邊環(huán)境進行整治亮化。

信息來源:湖南文物概覽

長春鎮(zhèn):益陽市資陽區(qū)長春鎮(zhèn)位于益陽市北郊,洞庭湖南濱,是益陽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鎮(zhèn)。由原過鹿坪、長春、香鋪侖三個鄉(xiāng)鎮(zhèn)合并組建而成。鎮(zhèn)域總面積125.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6514畝,轄52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86800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4679人,人口密度約為674.4人/平方公里,現有0黨員2478人。2005年全鎮(zhèn)實現農業(yè)總產值2.3億元,工業(yè)總產…… 長春鎮(zhèn)詳細信息++


>>梅城文廟武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