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是一個伴隨帝國主義殖民擴張而痛苦誕生,畸形成長,迅速膨脹的百年古鎮(zhèn)。十九世紀中葉前,坊子并不存在,原址周邊只有前后張路院,南北寧家溝等,東西王家莊。
自1898年3月,德國利用“曹州教案”,逼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依據這一不平等條約,德帝國主義獲得了膠濟鐵路修筑權和沿線15公里范圍內的礦藏開采權。同年4月,德國在前后張路院和南北寧家溝之間開鑿煤礦,因礦井附近有一小鋪名為坊子,德開煤礦便以坊子冠名。1902年的夏天,德國人修筑的膠濟鐵路修至濰縣,由于德國覬覦坊子當地豐富煤炭的叵測居心,本應一路西行的膠濟鐵路在坊子不合邏輯地繞了個大彎轉向了東南。隨著德國在此開煤礦、修鐵路、建車站、蓋教堂、開醫(yī)院等,各地勞工和僑民在此聚集定居,該區(qū)域日漸興隆,坊子也由此成名。
1914年9月,德日開戰(zhàn),日本以戰(zhàn)勝國身份強行接管了德國在坊子的一切權益,日本帝國主義在原先德國人遺留的城市建設與工業(yè)設施基礎上,規(guī)模有所拓展,“南北三條馬路,東西十里洋場”,自1914年直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的31年間,日本占領時期所建設的大量帶有鮮明掠奪性經濟色彩的機構與設施,構成了坊子作為膠東半島重要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基本格局。
坊子德日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坊子老城區(qū)約八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現今保存166處,其中德國建筑103處,日本建筑63處,總建筑面積四萬五千二百多方米,其中德式建筑面積三萬一千一百多平方米,日式建筑面積一萬四千一百多平方米。
坊子現存的德日建筑有:德軍司令部、德軍北大營、德軍醫(yī)院、天主教堂、修女院、德國郵政大樓、日本領事館、日本國民學校、日本農場、軍運兵站、物資倉庫和轉運站、德日豪華官邸、正金洋行、橫田旅館、魚鮮大煙館、紅房子水牢……這些建筑,或恢弘大氣,或精巧別致,或莊嚴華貴,或古樸厚重,構成了一座獨具異域風情的百年小鎮(zhèn)。
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fā)[2013]13號)公布坊子德日式建筑群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