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十大祠堂

寸氏宗祠
  •是漢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和順古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也是騰沖寸氏宗族的象征。景點介紹寸氏宗祠又稱寸家祠堂,位于云南省騰沖縣和順古鎮(zhèn),仳鄰大石巷腳總大門東側,占地2222平方米,坐南向北,依山面壩,逐級而起,錯落有序,宇輝宏。以建祠最早,大門最“洋”、標桿最“!,月臺最闊、匾聯豐富而稱雄和順。寸氏宗祠是和順古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是騰沖寸氏宗族的象征,也是和順八大宗祠歷史最久遠的一家,也是和順八大宗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家。寸氏宗祠大門顯得與眾不同,別家宗祠大門均為傳統的飛檐斗拱、瓦木結構,唯獨寸氏宗祠大門從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標新立異,典型的南亞風格,洋氣十足。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經典之作。歲月滄桑,歷經70多個春秋,它成了魅力和順僑鄉(xiāng)一張名片。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大門外上月臺的左右兩邊分別立有一根高達兩丈多的石柱標桿,即古代的旗桿,相較其他宗祠的標桿,迥然有異,特別醒目的是別家的標桿只有一個方斗,而寸氏宗祠標桿上有兩層方斗。這里很有考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是有嚴格規(guī)定不能越矩,由于在明清兩朝,寸家不僅先后獲取功名的……[詳細]
施甸蔣氏祠堂
  蔣氏祠堂“耶律庭前千株樹,阿莽蔣氏一堂春!边@是木瓜榔村的蔣氏武略祠大門所見的兩幅楹聯,楹聯暗示出“耶律”、“阿”、“莽”、“蔣”四姓氏之間存在的關聯。蔣氏祠堂年久失修,看上去已經破敗,門口的這兩幅楹聯因地震損壞有一半幾乎不能辯識;祠堂正中掛著“武略祠”的匾額,匾額的左上寫著“契丹建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之后裔太阿蘇魯任元末萬戶大明洪武17年任石甸長官司首任長官后封為承直郎武略將軍”。由此可見,這個蔣氏祠堂是為紀念先祖阿蘇魯而立,并向外人昭示自己契丹后裔的身份,但“阿”姓又如何演變?yōu)椤笆Y”姓的呢?在施甸有“漢家蔣”、“阿莽蔣”兩個蔣氏,其中“阿莽蔣”自稱為契丹的后裔。記者在施甸見到了對自己姓氏史頗有研究的蔣啟坤先生,蔣先生告訴記者,其先父蔣蔚復曾收藏過不少族譜和家譜資料,其中《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的“青牛白馬”圖最能說明問題,據蔣先生的描述,該圖正中是一棵高大的青松,兩側是并排的4棵小青松,大青松的左前方畫有一條河,一男子騎白馬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右前方也畫有一條河,一女子騎青牛,同樣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據孟志東等專家們的解讀,山是木葉山,大青松象征的是契丹人的始祖,四棵小青松代表契丹后來的……[詳細]
大理馬氏宗祠
  馬氏宗祠坐落龍尾古城內中丞街下段,現中丞街18號,占地約二畝左右。原有宗祠已倒坍,僅遺存大門、圍墻內是散落的瓦礫。1937年族人馬崇六出資重建,建成后規(guī)模是出檐大門,門上面橫匾書刻馬氏宗祠,是時任玉龍書院校長的族人馬明遠書并刻制的老匾。大門兩邊為二層土木結構,建有明、清式民居鋪面各一間,后面小天井,正面照壁,中間寫有“扶風世澤”四字,是時任玉龍小學校長的族人馬德御所書,照壁兩邊有小月宮門。入內北面廂房五間,前面是通道和小花園。緊靠廂房是坐北朝南三開間殿堂式建筑的祠堂,前有一個大平臺。祠堂東有廚房三間。祠堂平臺和廚房前是大天井,種植有花木。 馬氏原籍江蘇宜興市。一世祖馬易寶授玉歷將軍,于明朝洪武年間隨傅友德入滇,平云南后,鎮(zhèn)守下關,留居屯田,至今已傳十八代。 馬氏宗祠重建后,每年七月十五日,全族男女老幼齊聚。祠堂內掛著歷史上有功名的多位先祖畫像,供后世子孫瞻仰,令族人認識書香世家的歷史,所以馬氏族人既使是生活貧困,也要供子女讀書求學。在歷代族人中馬氏家族人才濟濟,在仕途及書法方面均有成就。咸豐年間馬恩溥官至御侍翰林太子太傅(門生天子),馬驤是辛亥革命初期同盟會會員,其在下關共……[詳細]
升庵祠
  升庵祠坐落在昆明西山山麓、滇池之濱的高峣村。是明萬歷年間人們?yōu)榧o念楊升庵,將其舊居“碧峣精舍”改建為祠,供奉其塑像。這是一座三院三殿的中式庭院,背靠西山,面臨滇池,旁有清泉,花木繁盛,幽雅秀麗。祠內古木參天,樓臺亭閣巍然肅立,祠堂靜謐。1987年公布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升庵祠原為鄉(xiāng)紳毛玉的庭園,當時毛玉任吏部給事中,與楊慎友情篤深,在“議大禮”的政治斗爭中,被逮下獄,廷杖創(chuàng)發(fā)至死;“碧峣精舍”是毛玉之子毛沂專為楊升庵準備的。該祠在1986年重修,占地2000平方米,辟為楊升庵紀念館。祠東原有明初修建的普賢寺,明末,徐霞客游滇登太華山時曾在此駐足,便將普賢寺維修后辟為徐霞客紀念館。升庵祠位于西山山麓高峣村,背靠西山,面臨滇池。明萬歷年間(1573-1619)布政使劉之龍首將其寓所碧峣精舍改建為“太史祠”,是明代著名文人楊慎的紀念館,供奉楊升庵的塑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云南總督范承勛重修。咸豐七年(1857),重建,改名升庵祠。在眾多遺跡中,昆明的楊升庵祠,保存時間長,瞻仰的人多,景響也較大。升庵祠為磚木結構,由門樓、大殿、配殿構成四合院。大殿為單檐歇山共五間,長19.8米,寬……[詳細]
諸葛武侯祠
  諸葛武侯祠位于姚安縣煙蘿山,是諸葛亮南征駐地,故壘遺址。武侯祠始建于唐朝,明嘉靖丁已三十六年。2010年諸葛武侯祠開始重修。諸葛武候祠主體建筑群由大殿、四廂及兩院組成,總占地面積為70畝,座東南朝西北,整座建筑莊嚴古樸、氣勢磅礴。大殿內正前方這一尊銅像是諸葛亮坐相,青銅澆鑄,3.6米高。諸葛亮手拿鵝毛扇,穿長袍、慈眉、慧眼,頭戴飾玉官帽,喻示著“有求必應”,在諸葛亮兩側,兩個銅鑄侍童陪伴,一尊抱著“上方寶劍”、一尊抱著 “佛塵” 民間一直把諸葛亮視為保護神。諸葛亮于公元181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漢族,字孔明,號臥龍居士,三國時期蜀漢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17歲時師從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十二年(公元227年),諸葛亮27歲,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在諸葛亮輔助下,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后主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蜀建興12年(公元234年),54歲的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詳細]
騰沖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發(fā)起者為李氏第十七代裔孫李曰垓(即艾思奇父親),全部工程歷時六年才完成。宗祠坐落于水碓村與劉氏宗祠之間,占地約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來鳳山,依山勢而建,雄偉壯觀。由正殿、兩廂樓、二門、前天井、大門及兩月宮門組成。從大路起步直達殿堂九重臺基,石磴一百余級。拾級而上至臺階轉折處為兩道石拱門。接著拾級而上至月臺,再上是雄偉的三開間牌樓式大門,穿過前天井進入眼前的大殿及兩側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廂樓。以布局宏偉、地勢高峻、視野寬闊、風景優(yōu)美而著稱。李氏宗祠建蓋時期最晚,民國九年(1920)動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騰沖上等楸木,建筑規(guī)模氣勢為和順宗祠之最。殿前水池于二十二年裔孫生絡祖(春、榮、貴、森)繼(彥、文)新建,池上還有民國云南省第一殖邊督辦李曰垓于癸酉秋(1933年)題寫的“聿修厥德,勿忝爾祖”小篆石刻,至今保存完整。大門兩翼兩座拱門上的石刻也完整如初,正面為李曰垓用行書寫的“登龍”、“望鳳”,背面李治的章草“經緯”、“云礽”,依稀可見。地址:保山市騰沖縣和順古鎮(zhèn)內類型: 歷史建筑祠堂游玩時間: 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包含在和順古鎮(zhèn)8……[詳細]
黃武毅公祠(黃公祠)
  黃公祠全稱為“黃武毅公祠”,現位于五一路黃公西街毓英小學。原為盡忠寺,1918年為祭奠云南辛亥革命的先烈黃毓英,改為“黃武毅公祠”。黃毓英(1885~1912),字子和,云南會澤人。早年留學日本,是中國同盟會云南支部的骨干之一。1909年到昆明,建立同盟會機關,積極參與組織發(fā)動起義。重九之夜,與李鴻祥等在北教場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并沖鋒在前,首破北門,建“光復首功”。云南光復后,隨軍援川,回師途中,在貴州思南被刺身亡,年僅28歲。云南都督府為表彰黃毓英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績,追謚他為“武毅公”,蔡鍔親自撰寫了“黃武毅公墓志銘”,孫中山先生贈了“忠烈千古”的匾額。先設靈位在圓通山下忠烈祠祭奠,1918年設“黃武毅公祠”,并將祠堂兩邊的街道命名“黃公東街”和“黃公西街”,以資紀念。原祠堂大殿系歇山頂廡殿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有孫中山親筆題寫的“乾坤正氣”匾。新中國建立后,黃公祠改辦為小學校。由于多年的校舍改造,建筑被拆除重建,僅存有《黃子和祠堂碑》一通。1987年,昆明市把黃武毅公祠舊址列為昆明市文物保護單位,在校內建“辛亥英烈黃毓英紀念亭”,并將原設在祠堂內的東風小學更名為“毓英小學……[詳細]
大莊蘇家祠堂
  大莊蘇家祠堂:大莊蘇家祠堂,坐落于大莊鎮(zhèn)大莊街正中,座向向東,背靠犀牛山,面臨沙甸河。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1694年),建筑完工時,有正廳房屋三間、廂房十二間、面房六間(含戲臺)、耳房二十四間,三方是走馬轉角樓,正中大院心種金桂、銀桂、柏枝、紫竹等。大殿格子門鏤雕三層花草,戲臺墻上有“水漫金山”畫和蘇家氏譜,四小天井及大院井地面都有六角方磚,大門口有兩個石尊、兩棵槐樹,大門上有清同治皇帝賜給蘇斯洋的“義勇巴圖魯”匾一塊(現存雙柏縣文化館),大院四周墻壁有花木鳥獸、山水人物等惟妙惟肖的墻畫,建筑還含有石桅桿、仙鶴湖、照壁(高六米長十二米)幾部分,可謂冠冕堂皇、氣勢恢宏。后來,因部分建筑毀于火災。清光緒十九年(1894年),蘇氏族人籌集黃金四十余兩對祠堂進行了修復。民國12年和17年,祠堂又進行兩次較大的修復。建國后,建筑一直作為大莊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1986年鎮(zhèn)人民政府遷出后,劃歸鎮(zhèn)文化站管理使用。至此,其“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的格調依存,但建筑群中石桅桿已蕩然無影,祠堂部分正廳已被改造成兩層樓房,面房、廂房、耳房除門窗有改動外,其基本風格仍在,院井地板六角磚已被水泥地取代,原八字形……[詳細]
祿豐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位于金山鎮(zhèn)小鋪子村委會東山小組村東南面,坐北向南。祠堂由南而北建有照壁、平臺、門樓、天井、廂房、正殿等建筑。照壁下有石基,兩旁用方磚支砌為柱,中填筑土,上覆瓦礫;平臺寬大,原為石板鋪筑,現為水泥地板;門樓、兩廂及正殿均面闊3間,處正殿為一層外,其余均為兩層,四幢房屋均為抬梁式單檐硬山頂前檐廊木構件建筑,門樓的二層原為戲臺。正殿建在1.6米高的平臺上,寬11.7米,進深8米,門前走廊施卷棚頂,用瓦覆蓋,瓦上 書--有二十八星宿名,門窗為各自門窗,木雕精細;殿內后墻前筑1.1米高的供臺,供臺上以木雕構件組成神龕,龕分三格,上下兩層,正中木雕構件精美;龕后墻壁上鑲碑十一塊,刻潘氏族譜于碑上,正中一塊為《潘氏族譜序》;殿中原有懸匾3塊,今無存。正殿前的院心為規(guī)整塊石鋪筑,殿前臺階兩旁各有一座下有須彌座、中為正方柱上為攢尖頂的碑幢,兩座碑均為功德碑,記載了建祠及以后祠堂供給等內容。經考證該祠建于清乾隆癸酉年(1753年),功德碑一為道光十八年,另一為三十年所刻留,由于該祠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及屯田制度、宗族制度研究等價值,2003年公布為縣保單位,2005年公布為州保單位![詳細]
龍家祠堂
  龍家祠堂龍家祠堂建于1932年,是一座仿清建筑,極具規(guī)模。龍家祠堂建在小松山腳下的龍?zhí)哆叄嗾淹ǔ俏髂鲜铮瑸辇堅萍覐R。仿照昆明吳三桂的金殿而建成,但其規(guī)模又比金殿大得多。祠堂建于民國21年(1932年),祠堂坐南向北,四周有高大厚實的石墻,由于建于兵荒馬亂年間,護墻上沿設有槍眼和垛口,正面左右接護墻外有二層尖頂炮樓。左為祠堂,右為莊院,最前立照壁一堵,門開兩側。據說,龍云一步一步走出昭通,經歷磨難當上了云南省主席后,為建家祠,昭通有名的風水先生翻山越嶺尋龍點穴一直到永豐簸箕灣的小松山,舉目望去,可看到龍山寨、望海樓,小松山腳下有龍?zhí)端愀綍埲氪蠛,選定在小松山腳下修建龍家祠堂。192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正式任命龍云為云南省政府主席。不久,龍云捐巨資創(chuàng)建了昭通聯合女子中學,發(fā)展家鄉(xiāng)教育。1931年,龍云又捐資創(chuàng)辦云南第二民眾教育館,1933年又捐資修炎山小學。龍家祠堂修建后,龍云又于1934年捐資對附近的農田水利進行了治理,深挖河道,使水道暢通,水患減少,沿河人民深受其利。地址:昭通市昭陽區(qū)南約12公里的永豐鎮(zhèn)簸箕灣村……[詳細]


全部云南省景點>>>

全部云南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