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鋪杜鵑林景區(qū)位于盤縣紅果新城12公里處的火鋪鎮(zhèn)境內(nèi),分為料角山和煉山坡兩個片區(qū),主要有天然杜鵑林、人工松杉林、萬年松、古驛道等,涵蓋了杜鵑映日、杜鵑花廊、杜鵑樹王、林間草場、馬跑問泉、萬年松坪、云海勝境、山間涌泉、松濤清聲、松林浴翠、烏龍盤山、古驛道、滇黔勝境關等十多個小景點,現(xiàn)正打造為“紅果新城的后花園”。 天然杜鵑林:在火鋪鎮(zhèn)的料角山和煉山坡一帶分布大面積的天然次生常綠杜鵑林,每年……[詳細] |
位于盤縣城關鎮(zhèn)以南20km處的水塘鎮(zhèn)內(nèi),該山海拔1888米,孤峰高聳,氣象雄奇,山頂有寺廟一座,為護國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經(jīng)清代幾次維修,已頗具規(guī)模。丹霞山至今香火鼎盛,每年三月趕丹山,滇、桂、川、黔及東南亞各國均有香客來此朝拜,為我省佛教界重要的佛事活動中心。觀日樓就專為游入觀日出而建,那情景非常新奇,那情景頗為壯觀,以至于覺得這丹霞山是集天地之靈氣,造如此之奇觀。涉足黔地,不入鳳城,不登丹霞……[詳細] |
碧云洞又名“水洞”系天然喀斯特溶洞,位于盤縣城關鎮(zhèn)西南一公里許。水洞之名最早源于上崖壁上的“水洞”二字摩崖,書鐫時間為明嘉靖三年(1524)。此后,嘉靖三十年(1551)所編纂的《普安州志》在更訂普安州十景時,將十景之一的“南洞(水洞)勝游”更訂為“碧云佳興”,至此得“碧云洞”之稱。分布在碧云洞內(nèi)外的崖壁上,現(xiàn)已知最早鐫刻年代為明嘉靖三年(1524),最晚為1937年的摩崖石刻26方(有部分摩崖石……[詳細] |
城隍廟,在城關鎮(zhèn)鳳山書院山腳李子林,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普安州志》曾有其方位記述。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同治九年(1870)重修后殿,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正殿。 是廟原建筑平面布局為:按中軸線自前至后,依次分布前殿、正殿及其左右配殿、后殿。后殿緊貼正殿,兩者僅一溝之隔,整體構成一封閉式四合院,總占地面積約千余平方米。 前殿明間為戲樓式建筑,兩層,底層為通道,上層為……[詳細] |
張道藩故居位于盤縣城關鎮(zhèn)沿河南路張家坡,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坐南朝北,三進院落,分別由大門、過廳、正堂、廂房、客房、明樓等組成。總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50平方米。正堂、明樓等前檐窗花雕刻工藝精細,窗花圖案多種。其中正堂大門兩邊窗花形式別致,中間部分為二方連續(xù)之團形壽字狀,邊緣部分為二方連續(xù)的萬字格,兩者之間用一條四方連續(xù)的透空卷草連接,窗下方用一條四方連續(xù)的透空卷草裝飾……[詳細] |
大威寺在盤縣一中校園內(nèi),始建于明洪武年間,今大部分建筑巳毀,僅殘存此偏殿。 是殿為單檐懸山式,七架梁,徹上明造,大梁題記尚存,為“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仲冬十一日”。殿面闊三間,8.8米,通進深7.1米,前帶雙步廊,廊深1.16米。駝峰均系雕刻。山墻和后檐墻的下部為石砌,上部全系大土磚。前檐自封檐板至檐柱額枋,裝置三層鏤空雕,圖案為卷草連云的騎馬雀替。其他雀替均為鏤空雕,圖案以纏枝為主……[詳細] |
普安衛(wèi)城樓及古城垣位于城關鎮(zhèn),始建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十五年指揮使王威等始筑土城垣,用石包砌。據(jù)明嘉靖《普安州志》載,城垣周長八里五分,高二丈三尺;設四座石拱城門:東雍熙、南廣居、西崇仁、北鎮(zhèn)遠。鎮(zhèn)遠門上建鼓樓一座;城垣因山形而筑,西高東低,形如一口吊鐘。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東門改名會政。道光十一年(1831),南垣坍塌數(shù)十丈,后復修;咸豐三年(1853)補修東垣;咸豐八年城垣增……[詳細] |
普安州文廟位于城關營盤山東麓,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正統(tǒng)八年(1443)和萬歷十六年(1588)曾兩度修葺,后毀于兵。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大成殿,亦毀于兵?滴醵(1684)復修,以后歷經(jīng)增建補修,規(guī)模完備。是廟依山勢而建,總占地面積約39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沿中軸線自下而上依次為:禮、儀二門;泮池及池上狀元橋;欞星門及左右的忠義祠和節(jié)孝祠;戟門;大成殿及其兩配殿;最后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