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莊集武聯(lián)防對外聯(lián)絡處位于南樂縣千口鎮(zhèn)張莊集村,時代為清—民國。2017年12月18日,張莊集武聯(lián)防對外聯(lián)絡處列入南樂縣第四批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吉同朝舊居位于南樂縣近德固鄉(xiāng)跳堂村,時代為清。2017年12月18日,吉同朝舊居列入南樂縣第四批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元村碼頭遺址群位于南樂縣元村鎮(zhèn)元村,時代為明—清。2017年12月18日,元村碼頭遺址群列入南樂縣第四批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谷村傅家大院位于南樂縣元村鎮(zhèn)谷村,時代為清。2017年12月18日,谷村傅家大院列入南樂縣第四批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后什固商鋪遺址群位于南樂縣元村鎮(zhèn)后什固村,時代為明—清。2017年12月18日,后什固商鋪遺址群列入南樂縣第四批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元村鎮(zhèn)倉儲位于南樂縣元村鎮(zhèn)北街,時代為20世紀50年代。2017年12月18日,元村鎮(zhèn)倉儲列入南樂縣第四批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被譽為冀魯豫邊區(qū)二絕的“大名好城墻,南樂好牌坊”,名不虛傳。大名城墻姑且不論,南樂牌坊實為豫北一大奇秀。南樂牌坊究竟有多少,史無詳載,據(jù)現(xiàn)有資料所知,南樂縣除名宦坊外,尚有孝行坊三,二在五樓村,一在縣城南街;貞節(jié)坊十四,五在城內(nèi),余在大屯、孫黑、五花營、近德固、古寧甫、吳村、千口、小翟、千佛村。另有閨烈流芳坊在城南關,春秋高坊在平邑,群坊遍及縣境。南樂縣城有坊三十,計東街七,南街十四,南關二,西街……[詳細] |
南樂馬頰河國家濕地公園規(guī)劃范圍主要以南樂縣內(nèi)馬頰河以及南樂西湖為主體,規(guī)劃面積為478.46公頃。馬頰河起源于河南省濮陽縣澶州坡,自西向東北流經(jīng)濮陽縣、濮陽市華龍區(qū)、清豐縣、南樂縣,自南樂縣西小樓村南出境進入河北省大名縣,在莘縣沙王莊進入山東省境。經(jīng)莘縣、冠縣、聊城市、茌平、臨清市、高唐、夏津、平原、陵縣、臨邑、樂陵、慶云,在無棣縣黃瓜嶺以下流入渤海![詳細] |
南樂縣西湖生態(tài)水利風景區(qū)位于南樂縣城西部,總面積10.31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594平方公里,是以馬頰河主河道和南樂縣馬頰河引黃調蓄水庫為依托,利用現(xiàn)有河、渠、坑塘、低洼易澇區(qū),通過順河、闊水、造景等多種措施,以“一心、一河、兩園、多點”為總體布局,融合造字文化、水文生態(tài)、風土民情、文化遺產(chǎn)等多種元素,按照利用水資源、打造水景觀、彰顯水文化、謀求水經(jīng)濟的思路,打造成為南樂西湖生態(tài)水利風景區(qū)……[詳細] |
史官遺址位于河南省南樂縣為新石器時代、商周古遺址。位于南樂縣史官村的蒼頡廟,“蒼頡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史載蒼頡廟乃依陵而建,始建于東漢永興二年,即公元154年,從古至今,屢遭劫難,屢毀屢建,“文革”期間干脆夷為廢墟,現(xiàn)有廟宇建筑為今人近年來逐步仿古復建。1999年9月,考古人員對陵區(qū)進行了首次試探性發(fā)掘,出土了較為豐富的文物,最下層為仰韶文化層,向上依次為龍山文化層、商周文化層、擾亂層,……[詳細] |
黃泥崗位于南樂縣五花營村西北,《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就發(fā)生這里![詳細] |
古槐 南樂城內(nèi)原有八株古槐,相傳是唐朝人所植俗稱“八大槐”。今僅存1株,位于縣城東北,高約15米,樹圍4.8米,枝繁葉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宋耿洛漢墓群位于南樂縣福堪鎮(zhèn)宋耿洛村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有三大土冢,呈“品”字形,最大冢高10米,面積1000余平方米,俗稱“赫王墳”“冢垌堆”。明正德《大名府志》、《南樂縣志》均稱其為赫胥陵,說是上古赫胥氏陵墓。1978年,文管部門對大冢北側一小冢進行發(fā)掘清理,證實其為東漢墓葬,編號為宋耿洛一號漢墓。此墓為磚石結構,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后室及兩側面四耳組成。墓室東西長22.5米,南……[詳細] |
南樂文廟即孔子廟。俗稱“黌學”(學堂),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稱孔廟為“文宣王廟”,元明以后簡稱“文廟”! ∥膹R位于南樂縣城東南隅“一簣山”旁。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南樂縣主薄葉伯瑾始建,當時規(guī)模不大。永樂五年(1407年)知縣吳文質、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典史周郁相繼擴建學基,使之形成一規(guī)模寵大的建筑群,東南兩邊至城墻腳下,西至大道,北至凈土寺。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寢……[詳細] |
倉頡陵遺址AAA 倉頡陵遺址位于南樂縣梁村鄉(xiāng)吳村。遺址上建有廟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碑文記述,對倉頡的供奉“歷漢唐以來沒有間斷過”,可見漢唐以來這里已有陵廟建筑。明清兩代,陵廟得到大規(guī)模整修興建,現(xiàn)僅存明天啟年間方碑兩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歷圣之宗”分別為明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yǎng)正題。享殿前檐石柱兩根,上雕二龍戲珠和魚龍變化圖案,正面鐫刻楹聯(lián):“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萬圣崇尊文成書……[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