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濟寧市 > 兗州區(qū)旅游

兗州區(qū)景點介紹

  洸府河攔水閘位于兗州市顏店鎮(zhèn)屯二村村南洸府河上。1968年建,石結構,7孔,全長52米,寬5米;左岸建直升閘1孔,凈跨1米。該攔水閘為兗州境內引河補源工程中第一座水力自控多鉸式鋼筋混凝土翻板閘。2009年10月經兗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三批兗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兗州侵華日軍觀象臺位于濟寧市兗州區(qū)酒仙橋街道,年代為1938年。觀象臺位于兗州市酒仙橋街道辦事處三河村原膠木廠內,建于1938年,為日本人占領兗州后所建,為觀象輔助設施。臺為樓房,三層,南北向,面闊三間長8.8米,東西寬5.5米,臺底為庫房,臺北側為樓梯間至臺頂,木質樓梯,多已腐朽,不堪負重,墻皮多已脫落,一、二層頂棚已塌落,頂為平面。其他配房十余間,現為玻璃廠職工宿舍所用。觀象臺是日本人為飛機場……[詳細]
  兗州侵華日軍碉堡位于濟寧市兗州區(qū)酒仙橋街道,年代為1938年。2015年6月23日,兗州侵華日軍碉堡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灣店遺址位于兗州區(qū)大安鎮(zhèn)龍灣店村,年代為古遺址,類別為古遺址。龍灣店遺址位于大安鎮(zhèn)龍灣店村南、泗河西岸150米、津浦鐵路東200米處。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00米。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堆積達4米多,為龍山文化遺址。1982年4月濟寧地區(qū)文物管理處進行了小規(guī)模發(fā)掘。出土器物130余件,陶系以泥質黑陶,夾砂灰陶、棕陶為主,少數為紅陶、蛋殼陶、白衣陶。紋飾主要有弦紋、乳丁紋、捺印紋盲鼻、鬼臉等,器物主……[詳細]
  嵫山備戰(zhàn)庫位于兗州區(qū)顏店鎮(zhèn)嵫山村,年代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6年12月26日,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濟寧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機神廟位于兗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苗圃社區(qū)機神廟街1號,為紀念發(fā)明養(yǎng)蠶織絲的嫘祖而建,原有明代萬歷年間重修碑記,始建無可考。現存為清代建筑形制,有前后兩殿,皆為硬山頂。前殿面闊三間寬8.7米,進深4.6米;后殿面闊三間寬9.2米,進深5.1米,南屋面開四個天窗,用來采光,破損嚴重。據《滋陽縣志》“物產”記述:此處織業(yè)自明經歷整個清代,一直延續(xù)未斷,故建“機神廟”以祀嫘祖。時下逢年過節(jié)百姓仍沿續(xù)著祭祀的……[詳細]
  神橋位于兗州市酒仙橋街道辦事處神路社區(qū)府河(薛公豐兗渠)之上,西臨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酒仙橋。據《兗州縣地名志》載:“神橋為明代所建,明末清初稱‘贊政橋’,后因天仙廟神路街通過這里,改稱“神橋”。神橋為單孔拱券磚石結構,南北走向,全長17.5米、寬7.7米,F單孔石拱券結構穩(wěn)定,除磚砌體局部腐蝕損壞外,整體上基本保持原貌。該發(fā)現對于明代橋梁建筑特點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2009年10月經兗州市人民政……[詳細]
  高吳橋位于兗州區(qū)新驛鎮(zhèn)高一村,年代為古建筑,類別為古建筑。2016年12月26日,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濟寧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卞莊子祠位于兗州區(qū)大安鎮(zhèn)西北店村,年代為古建筑,類別為古建筑。2016年12月26日,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濟寧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滋陽山遺址位于兗州城西嵫陽山南坡,西鄰洪福寺村,遺址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50米,文化內涵豐富,堆積厚約3米,為大汶口文化遺址。發(fā)現有泥質紅陶罐、壺,夾砂紅陶鼎、罐,泥質灰陶壺等陶片,還有石鏟、石斧等遺物。遺址保存完整,1973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在遺址西約200米處曾發(fā)現過商代晚期的土坑豎墓穴,出土有爵、觶、刀等青銅器,爵上帶有“羊”字銘文。1985年公布為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兗政發(fā)(200……[詳細]
  琉璃廠遺址位于兗州市酒仙橋街道辦事處琉璃廠村東500米,泗河西岸兩側,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傳說有72座之多,現保留有6處殘窯壁,其中泗河東5處,西1處。殘窯壁由磚砌成,弧形,耐火磚砌筑,直徑約為3.2米。壁內有一層琉璃,呈紅色,堅硬如鐵。地面暴露大量板瓦殘片,其中板瓦較大,寬29厘米,厚2.3厘米,多施綠釉。據史料記載,據史料記載,此窯場專供當時兗州魯王府及曲阜孔府修建之用。2009年10月經兗州……[詳細]
  范家堂遺址又稱六里井遺址,位于新兗鎮(zhèn)范家堂村西約200米處,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面積2萬平方米。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是一處以大汶口文化和東周文化為主的遺址。遺址平均深度為1.7米,有大汶口時期和東周時期的墓葬15處,水井10口,在井中還出土有陶罐等文物。墓葬形式大都是東南西北向,有簡單的隨葬品,并發(fā)現有用陶罐安葬頭骨的習俗。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屬大汶口文化的有陶鼎、觚、豆、缽、杯……[詳細]
  安家廟遺址位于兗州市大安鎮(zhèn)安廟村南面的田野里,地勢略高,遺址南北長15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2.5米,地面暴露有大量黑陶片、灰陶片等遺物,采集的標本主要是龍山文化的陶器殘片。通過地面暴露的器物判定,安家廟遺址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遺址上現有蔬菜大棚,其他為農田,保存較好。根據兗政發(fā)(2009)28號文確定保護范圍以標志碑為基點,向東150米,向西50米,向南100米,……[詳細]
  金口壩在城東五里泗、沂、府河交會處,系調節(jié)河水流量的設置。1966年以前獸河工農兵大橋未建成時,此壩為兗州至曲阜的必經之路。因其所處位置重要,壩身石與石之間均以金屬(鐵)扣接,故名。此壩始建無可考!端涀ⅰ酚涊d:“古結石為門,跨于水上也。”據此推斷,當始建于漢代。北魏延昌三年(514),兗州刺史元匡在此主持筑堰修橋。隋朝開皇年間(581~600),兗州刺史薛胄在沂、泗交流處積石堰水,令其入黑風口……[詳細]
  兗州天主教堂位于兗州市城區(qū)西御橋南路東。兗州天主教堂有巨大的拱頂、高聳的塔樓,是當代流行的德國哥特式建筑樣式。薛田資神父所著《在孔夫子的故鄉(xiāng)》一書中是這樣記述教堂的建筑的:“…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53米長,18米寬。設計和施工都是愛爾列曼神父承擔的……教堂至拱心石高14米。20根柱子(5米高)均是石柱到頂,柱礎(1.8米)都雕了花。在一個修道院服務人員的幫助下,神父還自己制成了各種顏色的琉璃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