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宜春市 > 萬載縣旅游

萬載縣景點介紹

  船形垴遺址位于株潭鎮(zhèn)棗木村東南約1000米處,距縣城約49公里。遺址東南是一片茂密松林和民房,東北約0.5公里是湘贛公路,西坡是農舍。與湘贛公路平行的蜀江緊挨遺址東部,形成一道河灣。遺址高出地表約10米,其走向是東南——西北,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米,總面積15000平方米,黃土壤,整個山坡呈船形。大部分已開墾成菜地,西南約200平方米的面積因破土建房,已形成了10米左右深的斷面。該遺址發(fā)……[詳細]
  下堝遺址為商代文化遺址,位于仙源鄉(xiāng)新市村西南約1800米處,距縣城約49公里。下堝山高出地表60余米,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遺址東南面是平坦寬闊的稻田,西北是延綿起伏的丘陵,中間有條數(shù)丈寬的新市河。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黃土壤。由于雨水沖刷,嚴重損壞了文化堆積,地表暴露不少石器和陶器殘片。1982年文物普查采集的石器以斧、錛居多,均為磨制石器;陶片能辨明器形的有折肩凹底罐、淺盤豆、深腹圓底罐……[詳細]
  萬載縣城毛澤東同志舊居于1969年按原貌修復。坐西朝東,磚木結構,民國民居,上蓋青瓦,前后分水。進入舊居有大小兩道門樓。大門樓距舊居約15米,青磚砌成,形如“八“字。進了大門樓有一塊約80多平方米的庭院,種有花木。小門樓距舊居約3米,小門樓兩邊砌有圍墻,圍墻高約1.8米,圍墻上粉有石灰沙漿。進入小門樓便是毛澤東舊居。該舊居內一廳二房,木梁穿插列架,木柱擎梁,板壁為墻,F(xiàn)廳中進行了復原陳列。1930……[詳細]
  萬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潭埠鄉(xiāng)陂田村東南500米處的大木山下黃家屋。該屋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民國民居,上蓋青瓦,前后分水,二進,面積為263.5平方米。后進被國民黨軍燒毀115平方米,前進保存完好。萬載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于1930年7月成立后,即駐赤興書堂,后駐白水新店。8月中旬,紅一軍團到萬載時,又移駐縣城數(shù)天,后遷潭埠陂田一年左右時間。在此期間,縣蘇主席周達?h蘇維埃政府駐陂田時,萬載蘇區(qū)的土……[詳細]
  萬載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位于赤興鄉(xiāng)浙橋村1.5公里處的嶺下楊家祠。該祠坐北朝南,背依青山,磚木結構,青瓦覆蓋歇山頂,兩邊的山墻均是用磚砌成高達10米的“三”字形風火墻。上中下三進,青磚砌成券拱大門框。室內下進與中進之間有一月20平方米的天井。木梁穿插列架,板壁為墻,木柱擎梁。該祠面積為250平方米,中心會場125平方米。中進現(xiàn)已倒塌,上、下進保存較好。萬載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于1930……[詳細]
  萬載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位于赤興鄉(xiāng)西南新華村西北3公里處的閻王寨張家。該屋坐北朝南,土木結構,民國民居,上蓋青瓦前后分水,穿插格子窗。門首檐下的墻壁上現(xiàn)還保留有用石灰書寫的“武裝保衛(wèi)蘇聯(lián)”和“工農--”的標語。正廳后墻內正中央還保存著一幅馬克思的畫像和“革命之領袖”、“擴大文化宣傳”的字樣。全屋面積為132平方米,保存完好。1930年初,隨著“三•一八”、“紅五月”暴-動-的節(jié)節(jié)勝利,擋……[詳細]
  黃茅毛澤東同志舊居位于黃茅鎮(zhèn)橋會公房內。該屋坐西朝東,屋前有一寬闊庭院,庭院內有一小池塘。屋后與黃茅街相接,舊居為磚木結構,青瓦覆蓋,前后分水,堂房前后開窗,室內一廳二房,廳堂后墻外有一天井,天井兩頭各有一小廳,面積為80平方米。1930年8月中旬,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一軍團離開縣城后,兵分兩路,一路取道高城、蘭田、嶺東、株潭;一路走大橋,經(jīng)書堂、白水,后在黃茅會合,毛澤東同志于8月18日到黃茅……[詳細]
  湘鄂贛省軍區(qū)政治部舊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仙源鄉(xiāng)新市村委會泉豐嶺下自然村王家屋。舊址坐北朝南,民居建筑,土木結構,前后兩進,共3廳12房。為了加強對全省紅軍和地方武裝的統(tǒng)一領導,根據(jù)中央軍委的決定,1932年春,在萬載小源成立湘鄂贛省軍區(qū)。軍區(qū)政治部駐扎此屋,政治部主任:劉學昊。在小源,培養(yǎng)了一批軍政干部![詳細]
  中共湘鄂贛邊特委舊址位于官元山鄉(xiāng)西南5.5公里的城坑蘭家屋。該屋坐南朝北,四面環(huán)山,民國民居,土木結構,青瓦覆蓋,兩邊分水,穿插格子窗。前檐大門框上邊的墻上 書--有“列寧室”字樣。面積為234平方米,已倒塌三分之二。中共湘鄂贛邊境特別委員會1928年9月恢復。1929年春,由湖南邊境遷駐萬載小源陽柘坑,特委機關設財務、交通、文書、印刷四科,均在這間小屋里辦公。當時,特委為加強萬載地區(qū)的斗爭,派員……[詳細]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舊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主要革命舊址之一。該舊址建于民國8年,原是新市村袁愛敬奉列祖列宗的祠堂,坐北朝南,土木結構,分上下兩進,進間有一口約9.5平方米的天井,有房屋4間,總面積410平方米,上進中墻上保存有當時書寫的紅五分校“校歌”,舊址保存完好。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贛省委第三次執(zhí)委擴大會議以后,以原省蘇……[詳細]
  中共湘鄂贛省委《紅旗》報社舊址是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舊址中的重要舊址之一。1932年4月15日,中共湘鄂贛臨時省委在小源(今仙源)創(chuàng)刊了省委機關報——《紅旗》,該報主要是宣傳黨的政治方針和各項具體政策,指導各地黨的工作,揭露國民黨的造謠與欺騙,動員全省蘇區(qū)人民參軍參戰(zhàn),鞏固和發(fā)展新的蘇區(qū)。該報每期4開2版,發(fā)行約1500份,共出版了近70期,辟有“國內外消息”“省區(qū)要聞”和“紅軍簡訊”等欄目!都t旗》……[詳細]
  湘鄂贛省軍區(qū)(總指揮部)舊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主要革命舊址之一。該舊址為清末民初民居,坐東朝西,土木結構,呈“7”字形布局,建筑面積376.65平方米,設軍區(qū)司令部,政治部,總務部。湘鄂贛省軍區(qū)(總指揮部)駐扎仙源近兩年,編組了邊區(qū)紅十六軍和紅十八軍,組建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培養(yǎng)了近千名軍政干部,取得了港口戰(zhàn)役、株木橋戰(zhàn)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對湘鄂贛蘇區(qū)的“圍剿”……[詳細]
  仙源鄉(xiāng)紅色旅游景區(qū)位于萬載縣的西部偏北,距縣城50公里。1932年4月12日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機關和其他省直機關由修水遷到仙源,當時,有“小莫斯科”之稱。景區(qū)內現(xiàn)存有大量的革命遺址,“紅色之旅”特色旅游的資源非常豐富,景區(qū)內的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省委紅旗報社舊址等已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仙源紅色景區(qū)也被被評為“江西省百姓喜愛的十大紅色旅游景點”、“江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西省……[詳細]
  江西宜春市萬載縣湘鄂贛革命紀念館位于縣城陽樂大道中段。該館成立于1961年,1962年5月在萬載仙源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進行原狀陳列。1968年受“文革”沖擊停止開放,機構癱瘓。1983年3月,湘鄂贛革命紀念館得到恢復,同時成立萬載縣博物館,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全館占地面積1880余平方米。展廳主體建筑為四合院仿古磚混結構,建筑面積580平方米。內設有兩個陳列:“湘鄂贛革命斗爭史”基本陳列分3個……[詳細]
  景點位置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九白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