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株洲市 > 醴陵市旅游

醴陵市景點介紹

  王仙鎮(zhèn)東有大山,三峰矗立,外形似獅,下有深洞,名三獅洞。世傳仙人王喬煉藥于此,因名王仙山,又名王喬山!肚G州記》:“醴陵縣東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床,石臼。父老相傳,昔有道士學仙于此,即合金沙之臼云”。傅熊湘曾在洞口題直徑一尺余“太山石室”四字。臥獅伏光洞上,洞口高、寬、深各十余米,可容數百人,洞頂清泉滴瀝。民國時,曾在洞中造石像、石龕等,后毀,F內設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十八羅漢、二……[詳細]
  留仙寨,又名建安山,俗名油尖寨,位于八步橋鄉(xiāng)東端寨下村,緊鄰板杉鄉(xiāng)株樹下村。山高、路陡、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宋元時,林密多蛇、鳥、走獸。但山頂較平坦。歷代醴陵兵禍,元末最慘,爭戰(zhàn)頻繁,燒殺搶掠,加上災疫不斷,幸存者多外出逃生。縣境僅存兩百來戶。民國版《醴陵縣志》載:“丁、李、席、閔、彭、簡、黃等18姓居民,結伙避居建安山,建寨以求自!薄髡f山上居民,為迷惑過往軍隊,編織大于常人兩倍的草鞋,錘軟使……[詳細]
  仙岳山,又名丁仙山,海撥351.9米,屹立于瓷城之南。登山遠眺,既可俯瞰全城,又見淥水如帶,群山起伏,林木蔥郁。春來杜鵑艷,秋到楓葉紅,風光如畫。相傳東晉時,晉陽縣令丁令威,棄官學道,云游來醴陵,筑觀于城南山上,得道后,乘白鶴飛升,因名此山為丁仙山,觀為丁仙觀。明成化間(1465-1487),道士姚安禪重建丁仙觀。清光緒時(1875-1908),在已毀觀址建藥王宮。民國22年(1933),改建南岳……[詳細]
  云巖寺,座落賀家橋鎮(zhèn)寺沖村九峰山麓。曇晟,俗姓王,少年出家,曾師事百丈慧海禪師。曇晟云游來醴陵賀家橋九峰山麓,見群山回護,山巖陡峭,寒林滴翠,古松參天,清泉涌流,祥云繚繞,儼然佛境,便在巖下面壁坐禪。后投澧州藥山惟儼門下得法。唐大和年間(827-835)再來九峰山下,在原坐禪巖旁建云巖寺,開壇說法,僧俗云集,寺沖即由此得名。元朝,寺沖沖口陡壁石刻“古寺云巖,九峰名山,曇晟寶所,第一禪關”。至今字體……[詳細]
  老百姓歷來崇敬清官,民國時,醴陵縣境有9處包公廟。冷水包公廟是市內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筑。現存包公廟,位于栗山壩鎮(zhèn)冷水村,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清朝曾多次維修。1928年,主殿部分損毀。1985年,當地群眾集資,按原貌修復。廟座北朝南。主殿為磚木石結構,硬山式頂,門兩旁有對聯:“孝于親,忠于君,勞心于國,施惠于民,德望重千秋,今日猶思賢宰輔;冤則雪,訟則解,弊政則除,-則賅,威名傳萬……[詳細]
  狀元洲位于城區(qū)淥水中,有橫橋與淥江橋連接。明初為菜園,后為武童試馬場。清光緒末,辟為桑園。石拱橋建成后建為公園。大革命失敗時,狀元洲是國發(fā)黨反動派殺害0人和革命者的刑場。1930年9月,紅一方面軍攻打長沙后,回師贛南途中,毛澤東、-、彭德懷等率部在醴陵整休,司令部設狀元洲原橋公所內。毛澤東還參加了0湘東特委會議。三樓木墻板上,保存有紅軍書寫的標語。明《一統(tǒng)志》載讖云:“洲過縣門前,醴陵出狀元”。醴……[詳細]
  故居位于淥江鄉(xiāng)福建圍村。1891年,立三祖父元吉購置,土木結構平房,占地面積2355平方米,建筑面積922平方米,座東朝西,黃色圍墻,八字柴門,門額題“芋園”。門聯為“春華秋實,日升月恒”。進柴門15米為正屋,大門石刻門額由原中央總書記題“李立三同志故居”。為紀念其革命功勛,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撥款19萬余元,按原貌修復李立三故居,設陳列館展覽其生平事跡,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故居前廳過天井……[詳細]
  官莊水庫是市內最大的水庫,位于官莊鄉(xiāng)境。著名愛國將領、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程潛舊居正在庫區(qū)內。從澗江引水灌田,是醴陵北鄉(xiāng)人民宿愿。1957年起,縣人民委員會組織力量,分流域開展水利普查,全面勘測,統(tǒng)一規(guī)劃醴陵農田水利的建設藍圖及分期實施方案。1958年動工,組織兩萬多民工,攔截澗江水,筑壩成庫----山區(qū)人工湖。1965年開始部分受益。醴陵、瀏陽兩地農民迫切要求擴大灌溉范圍。國務院批準按大……[詳細]
  仙山公園--西山,座落于醴陵河西,南接仙岳山,北瀕淥水,1993年建為仙山公園,園內有靖興寺、宋名臣祠,祠前有千前古樟,祠右為祿江書院,書院下首有洗心泉、紅拂墓。相傳李靖南平嶺桂時,紅拂隨行,在醴病逝,葬于西山。自公園南大門上山,設多處游樂場所,徑蜿蜒,鳥語花香。進公園北大門拾級而上,為烈士陵園,再上為左權將軍紀念碑。……[詳細]
  廣目天山寺(原名觀音寺),位于湖南省醴陵市佛祖嶺觀音崖之高峰,距長沙市90公里,毗鄰株洲45公里,交通便利,規(guī)模初具。其巍巍屹立,旭日萬狀,盡掃醴城之風光。一九四一年左右,日本在侵華戰(zhàn)爭中,廣目天山寺慘遭毀滅。八十年代初,果妙尼師率徒眾,移址募捐重建,寺址現位于醴陵市一0六國道旁。在各級政府領導大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人士虔心護持下,已經建成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千佛塔、寮房、齋堂、廣場等。寺內供奉的……[詳細]
  【淥江書院】是我省著名的書院之一,是在宋元明三代學宮的基礎上,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創(chuàng)建起來的,迄今有250年歷史,是公園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院內古樹參天,蔚然深秀。文星朗耀,名碩輩出。里面有靖興寺、宋名臣祠等著名古建筑。南宋學者張南軒、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時,醴陵進士吳獵與他們交游甚密。吳獵先從張南軒學,后拜朱熹為師。朱熹任潭州知府時,曾聘他的學生、醴陵學者黎貴臣掌岳麓書院。由于醴陵學者與岳……[詳細]
  淥江橋淥水橋初為木墩木梁,位于縣衙前,經狀元洲達城南。后毀于水。寶佑間(1253-1258),知縣家遇在今淥江橋下游約50米處,建石墩木梁橋,長60丈,高5丈余,寬1丈6尺,改名淥江橋,北連今勝利路,南通今大同街,與今建國路相交處叫十字街。淥江橋是醴陵的第一大民橋,也是1949年前,全國少數幾座縣級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橋之一。淥江橋建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自古為交通要津。據《醴陵縣志》記載:淥……[詳細]
  先農壇——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舊址位于株洲市醴陵市城區(qū)東正街28號。清雍正五年(1727年),醴陵在五里牌籍田旁建神農殿。籍田為天子、諸侯和地方政府征用勞役耕種的國有田。春耕前,皇帝、諸侯、地方行政長官在先農壇開祭后,在殿前象征性執(zhí)犁三耕,表示朝廷重農,為春耕開犁。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建先農壇于城東現址,占地95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石結構。前廳有蘭門,過丹墀為正殿,丹墀兩邊有近3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