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信陽市旅游

信陽市紅色旅游景點

紅軍攻克三河尖戰(zhàn)斗遺址
  紅軍攻克三河尖戰(zhàn)斗遺址位于固始縣城北25公里處三河尖鎮(zhèn)黃營村。1932年2月,紅四方面軍取得了鄂豫皖蘇區(qū)紅軍反圍剿戰(zhàn)爭中第二大戰(zhàn)役商潢戰(zhàn)役勝利后,紅四軍北上圍攻固始,攻克淮河重鎮(zhèn)三河尖。三河尖地處淮河中游,航運發(fā)達,是大別山山貨、農副產品外銷和日用工業(yè)品購進轉運的貨物集散地,商貿云集,貿易繁榮,素有小上海之稱。國民黨不僅在三河尖駐守一個營的正規(guī)軍,還駐有稅警營、警察等武裝。按照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的命令,紅十軍王宏坤團,十二師一部由十二師師長陳庚指揮,攻打三河尖。按照命令,紅軍在固始獨立團和赤衛(wèi)隊配合下,分別從固始東南黎集和西南瓦廟集出發(fā),在夜幕掩護下,沿史河、灌河向北直奔三河尖。經一夜急行軍,紅軍于拂曉前在橋溝集地區(qū)集結。王宏坤前鋒團在青泥灘消滅敵人一個連,俘虜80多人。在三河尖西南制高點大王廟壩頭一帶紅軍將四十五師鳳鳴營全部消滅。紅軍攻克三河尖后,打開了巨商富豪的糧庫,開倉濟貧。召開……[詳細]
新縣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省委舊址
  新縣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省委舊址:新縣,位于綿綿起伏的八百里大別山腹地,原稱新集,曾為河南、湖北兩省的光山、商城、麻城、紅安、大悟等縣的交界地。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省委在這里辦公,指揮和領導根據地的斗爭。該舊址位于新縣縣城中心首府路62號,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門框上懸掛著徐向前1980年4月為舊址書寫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匾額。門左邊鑲嵌著一塊白色大理石,上刻說明詞。房舍院落大部分仍為原貌,慕名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1931年12月10日,紅四方面軍十師三十團攻克新集,鄂豫皖邊區(qū)領導機關先后遷到這里,建立了新縣。從此,新集便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建立了26個縣的蘇維埃政權,紅軍發(fā)展到45000多人,農民赤衛(wèi)隊地方武裝發(fā)展到20多萬人,根據地的人口總數達到1300多萬。1931年五月,中央鄂豫皖邊區(qū)特委撤……[詳細]
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舊址
  位于新縣陳店鄉(xiāng)高灣村佛爾寺。1930年1月1日,鄂豫邊區(qū)特委將早在1929年建立在郭家河鄉(xiāng)麻布、陡山河鄉(xiāng)陳沖等幾個修械所集中起來,遷往柴山保佛爾寺,命名為“鄂豫邊區(qū)軍事委員會兵工廠”。前排為機修車間,后排為造槍車間,兩側為工人住房。4月,改名為“鄂豫皖邊區(qū)軍事委員會兵工廠”。全廠共有職工60多人,阮德成任兵工廠黨委書記,1931年5月中央調朱淑平任黨委書記,熊明灼任廠長。1931年4月,廠址由佛爾寺遷到檀樹崗附近的熊家咀,并在紅安、光山、麻城、陂孝北縣境設立了四個分廠。1932年4月,總廠又由熊家咀遷到柴山保王灣。兵工廠修配0、制造撇把槍、子彈。在當時只有一般的烘爐、風箱、錘子等簡單手工工具。1931年9月紅軍打開油尖山寨,繳獲了敵人一個小型造槍廠,接收了24名技術工人,生產撇把槍和來福槍。鏜床由一個工人整天搖動套有皮帶的石磨,帶動另一端卡有槍管的小石磨。后來,工人們大膽革新,長炮、子彈等……[詳細]
白沙關農民革命起義舊址
  白沙關農民革命起義舊址,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新縣城南34公里的陡山河鄉(xiāng)白沙關村。原是一座山寨,相傳南宋抗金英雄孟珙將軍曾在關上抵御過南侵中原的金兵。有南北兩個寨門,兩寨門之間貫穿一條長約100余米的小街。石徹寨墻和南寨門已坍塌毀壞,只剩部分殘跡。北寨門是三間磚木結構的城樓,樓上為三間通屋,向南開有三個方形花窗,下層中間是一拱券寨門,兩側間各有房門向南開,設有樓梯可登樓。占地面積67平方米。舊址于1963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將北城樓三間進行了修復,現保存完好。白沙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河南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隘,向為兵家必爭之地。1928年,開辟柴山保根據地后,反動地主武裝千余人盤踞在白沙關上,嚴重阻礙著這塊根據地的鞏固和向北發(fā)展。1929年7月1日,在光山縣委-南區(qū)委的領導下,發(fā)動柴山保、郭家河和陡山河南部等革命紅槍會和農民數千人,配合紅十一……[詳細]
鄂豫皖省蘇維埃石印科舊址
  舊址位于新縣新集鎮(zhèn)杷棚村,共有房屋19間,分前后兩排,每排5間,與東西兩側各3間橫屋組成一大四合院,大門開在前排正中,西側另有3間廚屋。舊址座南朝北,背靠山嶺,面臨池塘,磚木結構,建筑面積418平方米,占地面積1560平方米。1995年,新縣文管會爭取河南省人民銀行撥款25萬元,將舊址按原貌修復,并辟為河南省金融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印科始建于1930年,當時由湖北黃陂的印刷技術工人蘆楚橋、蘆漢橋兄弟二人帶了兩臺石印機,到河南潢川、息縣一帶做石印生意,途經根據地時被特蘇政府說服留下,為紅軍服務。于是,特蘇政府就在其所在地箭廠河鄉(xiāng)楊畈村成立了石印科。1931年春,遷到新集附近的杷棚村。石印科創(chuàng)建時僅有兩臺石印機,20余名工人。后來紅軍打開商城等地又獲得幾臺石印機。設備多了,人員也陸續(xù)增加到60多人。它的任務開始是負責印刷蘇維埃-、傳單、宣傳品、捷報……[詳細]
花山寨會議舊址
  花山寨會議舊址,位于河南省光山縣城西南20公里的南王崗鄉(xiāng)花山寨村。1934年11月11日,0鄂豫皖省委在此召開第十四次常委會議,決定紅二十五軍長征。1934年11月10日,鄂豫皖省委率紅二十五軍到達光山城西南的花山寨,和鄂東北道委書記鄭位三、0中央來人程子華勝利相會。11日,0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在花山寨西南的一個小村莊里召開了第十四次省委常務會議,鄭位三、程子華等參加。會上,程子華傳達了-代表0中央和軍委對鄂豫皖根據地的指示。-對紅軍二十五軍出路問題指示說:“中央已經決定了紅軍主力要作戰(zhàn)略轉移,去建立新的根據地,這樣部隊就能得到發(fā)展。同時能把敵軍主力引走,減輕根據地的壓力。根據地的敵軍減少了,留下的部分武裝就能長期堅持,也就能夠保存老根據地…….”。會議通過充分討論后,一致擁護0中央指示,決定紅二十五軍作戰(zhàn)略轉移。決定的要旨是:一、省委立即率領紅二十五軍實行戰(zhàn)略轉移,為發(fā)展紅軍和創(chuàng)新根……[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司令部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司令部舊址位于新縣箭廠河鄉(xiāng)黃谷畈村。1930年春,隨著紅三十一師、三十二師、三十三師的成長壯大和鄂豫邊、豫東南根據地、皖西根據地的建立和發(fā)展,鄂豫皖邊區(qū)燃起的革命烽火已形成燎原之勢,初步實現了以大別山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割據。為統一這三塊根據地和三支紅軍的領導,使革命力量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進一步發(fā)展根據地,2月,中共中央決定劃鄂豫皖邊3。保缚h為特別區(qū),成立鄂豫皖特委。3月18日,又向特委和三個師發(fā)出指示信,決定將紅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直屬中央領導。4月,紅一軍在黃谷畈成立。軍長許繼慎,政治委員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下設政治部、參謀處、軍需處和軍醫(yī)院,紅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改編為紅一軍一、二、三師,全軍共2100余人,軍部設在黃谷畈。紅一軍的建立,使三支紅軍部隊實現了統一領導和統一指揮,為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此時,正值蔣、馮、閻……[詳細]
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縣城東郊,信葉公路北側。座北面南,肅穆莊嚴。烈士紀念碑屹立中央、前面接待室、辦公室左右并列;后面是烈士紀念館;東山坡是骨灰堂,西山坡是紅軍夢園。占地面積26600平方米(39.9畝)。園內松柏蒼翠,莊嚴肅穆。1991年列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外地回商城老紅軍、各界人士和青年學生紛至沓來,緬懷先烈,寄托哀思。先烈的革命精神,光照日月,永世長存。每年接待參觀瞻仰的群眾萬余人,陵園已成為對廣大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課堂。商城地處河南省東南邊陲,大別山北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七十年間,商城有八萬多英雄兒女為中國的革命建設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早在1922年,商城就有了黨團活動。1925年夏,成立了商城縣黨團支部委員會,傳播革命思想、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1……[詳細]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舊址
  鄂豫皖革0據地舊址位于河南省新縣縣城(新集鎮(zhèn))中原路62號。舊址原是一家大地主的住宅,中間有一條長廊貫穿整個宅院,將之一分為二;整個宅院前后共五進院,有7棟中式樓房,房屋60余間。1931年、1932年,0中央鄂豫皖分局、0鄂豫皖省委就駐扎在這里。1927年11月,黃麻起義之后,地處大別山區(qū)的鄂豫邊、豫東南、皖西革0據地先后建立了起來,經過不斷的發(fā)展、擴大,到1930年4月,三個根據地就連成了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0據地。1931年,紅軍攻克了新縣新集,從此之后,這里就成為了鄂豫皖革0據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31年5月,0中央鄂豫分局和革命軍事委員會在新集成立,張國燾任分局兼軍委主席,陳昌浩、沈澤民、曾中生、舒?zhèn)髻t、郭述申、周純全、高敬亭等任分局委員,曾中生等任軍委副主席。同年7月,在新集召開鄂豫皖邊區(qū)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了鄂豫皖省工農民主政府,高敬亭任主席。同年11月,成立了……[詳細]
赤城縣蘇維埃舊址
  赤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城關。有國道312、省道S216、信葉高速可達。舊址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眾多的革命舊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為典型江南明清園林庭院建筑,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97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批準為信陽市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同年,河南省6位文博專家聯名推薦,河南省文物局專題向國家文物局申報赤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張家花園)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家花園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至清代光緒十五年(1889)擴建為廊閣相連、亭榭通幽的園林庭院,占地約一萬平方米。1929年5月6日商城起義一舉成功,同年12月25日紅軍首克商城,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1932年2月,紅四方面軍商(城)潢(川)戰(zhàn)役大捷,10日紅軍第三次攻克商城,為紀念紅軍商潢戰(zhàn)役的偉大勝利和商城再次光復,更縣名為“赤城”。赤城縣蘇維埃政府……[詳細]
鄂豫皖軍委航空局舊址
  鄂豫皖軍委航空局舊址,位于新縣城關第一中學校園內,原為“普濟寺”,有前后兩排房屋,每排三間,與東西各兩間耳房,構成一座四合院。后棟正殿內舉辦有“列寧號”飛機陳列展覽。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2月,國民黨一架“容克”式高級教練飛機,從武漢飛往開封執(zhí)行通訊任務。返航途中,因汽油燃盡,迫降在大別山南部赤白交界的宣化店附近陳家河河灘上。紅軍赤衛(wèi)隊同當地反動民團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zhàn),繳獲了飛機,轉運到新縣卡房林家灣。鄂豫皖軍委領導人徐向前接見了駕駛員龍文光,鼓勵他棄暗投明為紅軍服務,隨后組織兵工廠工人,克服物質和技術上的重重困難,將飛機裝配修復。1931年夏,飛抵鄂豫皖首府新集,并將飛機命名為“列寧號”。軍委隨即成立了鄂豫皖軍委航空局,局長龍文光,政委錢鈞。局址設在縣城北“普濟寺”內!傲袑幪枴笔缀斤w往固始、潢川等地偵察敵情,空投四、五十捆革命標語、傳單,震動了豫南……[詳細]
大荒坡烈士陵園
  位于馬崗集鄉(xiāng)曾營村境內的大荒坡烈士陵園是我縣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5年被市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省政府授予大荒坡烈士陵園“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稱號。位于固始縣西南26公里的馬崗鄉(xiāng)曹營子村。1927年12月,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河南省委的指示,中共豫東南特委在大荒坡南1里處的曹營子召開了固、商、潢三縣縣委負責人會議,決定舉行大荒坡農民武裝暴-動,奪取當地大豪紳張秋石的0,建立農民武裝。1928年3月18日,在中共河南省省委委員、豫東南特委書記汪厚之等親自領導下,由固、商、潢三縣黨員,潢川七中的部分革命師生和當地農民武裝百數人舉行了大荒坡農民暴-動,攻打反動豪紳張秋石老巢——張上寨。因情況不明和受“左傾”路線影響,暴-動失敗。汪厚之、范易、龔怡情、王老五等十八位同志被捕,在大荒坡英勇就義。這是河南境內黨組織領導的最早的農民暴-動。暴-動雖遭失敗,但給敵人以沉……[詳細]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地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地位于河南省羅山縣鐵鋪鄉(xiāng)何家沖,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紅軍長征四大出發(fā)地之一。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于鄂豫皖革0據地,隸屬紅四方面軍,為鞏固和保衛(wèi)鄂豫皖革0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1934年秋,紅二十五軍奉0中央和-副主席-的命令,由何家沖出發(fā)長征,成為第一支到達陜北的紅軍長征部隊,在紅軍長征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何家沖位于大別山西端的雞公山西北坡,是豫鄂皖革0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何家沖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地內主要包括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長征出發(fā)集合地遺址和紅二十五軍醫(yī)院舊址三部分。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即何氏祠堂。何氏祠堂始建于明代,現存房屋十余間。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前,警衛(wèi)室、政治部、參謀部等軍部機關設在這里,程子華、徐海東、吳煥先等紅二十五軍-也在此居住。長征出發(fā)集合地遺址包括銀杏樹和紅軍碾等遺跡。銀杏樹現位于何家沖村頭,高20余米。1934年11月16日……[詳細]
尤太忠舊居
  尤太忠舊居位于光山縣城東南磚橋鄉(xiāng)陳崗村尤崗。尤太忠1918年12月出生于磚橋鄉(xiāng)陳崗村尤崗一個農民家庭。13歲參加革命隊伍,走過了艱難、曲折、輝煌的戰(zhàn)斗歷程,經歷了極其嚴峻的戰(zhàn)爭考驗,曾擔任過成都軍區(qū),廣州軍區(qū)司令員、中央軍委紀委第二書記等職。他于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員,參加過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連政治指導員、連長、副營長、營長,第三八六旅十七團副團長,團長,參加了百團大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六縱隊十七旅副旅長、十六旅長,第二野戰(zhàn)軍十二軍三四師師長。參加了淮河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挺進大西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師長。指揮所部參加了五次戰(zhàn)役,金城防御戰(zhàn),上甘嶺戰(zhàn)役。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貒,任第二十七軍副軍長,軍長,北京軍區(qū)副軍……[詳細]
北向店戰(zhàn)斗舊址
  北向店戰(zhàn)斗舊址,位于光山縣北向店鄉(xiāng)何小寨村。1947年12月14日凌晨,劉伯承率后方指揮所,中原局機關到北向店何小寨宿營。敵整編第十一師13000余人,搶先到達北向店,高廟山以南一帶,敵我雙方都于14日凌晨在北向店一帶宿營。敵我宿營地交錯,而敵人兵力明顯處于優(yōu)勢,形勢萬分緊急。劉伯承司令員得知這一情況后,他處險不驚,從容鎮(zhèn)定,指揮部隊沉著應戰(zhàn)。一縱二旅搶占北向店一帶有利地形,掩護劉伯承司令員和中原局機關轉移。戰(zhàn)斗十分酷烈,從14日凌晨一直打到傍晚,二旅四團于張大灣,八團于五虎岔羊,五團于同興集競日拼殺,敵人在炮火掩護下,成團成團地攻來,都被二旅打退,陣地上樹斷枝飛,塘魚炸的漂滿。二旅以4000兵力,抗擊了優(yōu)勢裝備的敵人三個旅13000余人數十次的進攻,殲敵3000人。北向店戰(zhàn)斗是一場出其不意的遭遇戰(zhàn),我軍以少勝多,顯示了我軍英勇頑強,一住無敵的英雄氣概。這次戰(zhàn)斗,保衛(wèi)了劉伯承司令員和中原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