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古橋鎮(zhèn)淮橋始建于東吳時期,稱為南津大橋,毀于東晉時期的王敦之亂。南朝時也稱朱雀航、朱雀橋,是通往城外的主要交通樞紐。楊吳天祐十一年(914年),都水使在此建橋,始稱鎮(zhèn)淮橋。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留守史正志重建。開禧元年(1205年)丘崇為留守時重建。寶祐四年(1256年),留守馬光祖重建。鎮(zhèn)淮橋系十里秦淮諸橋中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堅固、裝飾最華麗的橋梁。明代以后,規(guī)模逐漸縮小,至清代橋亭數(shù)十楹的壯觀氣勢已不復存在。1960年經過改建拓寬,橋體長32.4米,寬26.2米。1995年在此橋東、西各建橋一座,該橋現(xiàn)已成為中華門歷史景點的一個組成部分。朱雀橋朱雀橋原址在今鎮(zhèn)淮橋處。三國孫吳時稱南津橋,南朝時稱朱雀航、朱雀橋,后亦稱南航、大航、南門橋。晉咸康二年(336年)重建朱雀航,正對朱雀門。晉太元三年(378年),謝安置重樓并二銅雀于橋上,以朱雀觀名之。此航在二十四航中規(guī)模最大,橋寬6丈、長90步,是溝通南岸和北岸的主要通道,南朝蕭梁時移至現(xiàn)址。隋朝采取貶抑金陵政策,南京城市遭到巨大破壞。自唐朝以后,眾多文人騷客紛至沓來,憑吊六朝形勝,抒發(fā)懷古之情。杜牧《烏衣巷》中的“朱雀橋邊野草花……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