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吳堡古城吳堡古城,又叫吳堡石城。位于吳堡縣宋家川鎮(zhèn)北2.5公里黃河西岸山巔。吳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區(qū)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它地處黃河高原之東陲,黃河中游之西濱,扼-交通之要沖,頭枕黃河,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門外為咽喉要道連接后山,真乃“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險地,它又坐落在黃河天險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譽為“銅吳堡”。一、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吳堡石城位于陜西省吳堡縣城東2……[詳細]
  西安鐘樓,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的全-政重鎮(zhèn),西安鐘樓無論從建筑西安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鐘樓構(gòu)建于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shù)男问,總?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nèi)有……[詳細]
  秦王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秦王墓為明代13代秦王家族墓地。明朝240年間鎮(zhèn)守西安府的13個秦藩王,史載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間,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逝,他們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東起鳴犢西至三爻一帶的少陵、鳳棲塬上。明制藩王、諸王出生后二歲,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個天井,死后才封葬,諱避墓,稱為井。當時舊制每井有兩營兵把守,后九井共十……[詳細]
  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成陵是宇文泰的陵寢,宇文泰(507-556年)一名黒獺,代郡武川鮮卑族人,曾參加六鎮(zhèn)起義軍,占據(jù)關(guān)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投靠宇文泰,并擁之,授大丞相。次年宇文泰廢并殺之,建立西魏,立元寶矩為帝,設(shè)都長安。從此宇文泰-長達20年,556年卒。子宇文覺繼位,追為文帝,號墓為陵。成陵位于陜西省富平縣宮里小學院內(nèi),南距富平縣城11公里,東距宮里鎮(zhèn)政府170米。地理坐標東經(jīng)109°081……[詳細]
  神德寺塔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城北步壽原下的半坡上。據(jù)《耀縣志》載,“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鳳凰集祋祤北原(今塔坡原),因建步壽宮于此。后其地亦因此名步壽原。仁壽四年(604)在步壽原龍華寺建大像閣,在照金山東峰建神聰寺,又名神德寺。大業(yè)三年(607)四月,大德法師沙門僧暉奉敕于神德寺安放舍利,建造靈塔。”塔為磚塔仿木密檐樓閣式結(jié)構(gòu),通高35米,底圍25.04米,內(nèi)徑2.9米,八面八棱九級,斗……[詳細]
  唐獻陵位于陜西省三原縣徐木鄉(xiāng)永合村西,該陵為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寢。唐貞觀九年(公元635)五月,李淵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東漢光武帝原陵之規(guī)格修筑獻陵。該陵座北朝南,封土為陵,呈復(fù)斗形,長寬約100米,高13米,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前飾有大型華表、石犀,特別是石虎、石犀,體態(tài)雄建、沉毅、昂揚,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陜……[詳細]
  鳩摩羅什舍利塔俗稱“八寶玉石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南三十余公里戶縣的草堂寺內(nèi)。鳩摩羅什的祖先是印度人,出身于相國之家,羅什于344年生于新疆庫車。因他少時聰穎過人,被稱為“鳩摩羅什”,意思是“神童”。他7歲時當了和尚,12歲游歷西域諸佛教國,以精于佛學聞名。呂光在383年破龜茲,征服了西域30余國,得鳩摩羅什和2萬多峰駱駝,載著西域的珍寶文物而歸。386年,呂光回到?jīng)鲋,建立了后涼國,定都姑藏!?a href=/landscape/57/moluoshishelita.html class=blue >[詳細]
  大秦寺塔位于陜西省周至縣城東南20公里的終南山北麓樓觀臺旁的大秦寺遺址內(nèi)大殿的東側(cè)。大秦寺是歷史上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七世紀中葉,羅馬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傳入中國內(nèi)地,當時稱為“景教”,因唐代時稱羅馬為大秦國,所以稱該教為“大秦景教”,稱景教寺院為“大秦寺”。據(jù)碑石記載,唐貞觀九年(635),景教傳達教士阿羅本率教團來到唐都長安,請求傳教。唐太宗對該教的入傳采取了寬容的宗教政策,并給……[詳細]
  灞橋遺址位于西安市灞橋區(qū)灞橋街道灞橋街村南側(cè),灞河河床內(nèi),屬于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時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紀)稱霸西戎,為了炫耀武功,才把這條河流改名灞水。灞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巨型橋梁之一。它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在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獨特。灞橋位于西安向東的交通要道。灞橋東岸的灞橋鎮(zhèn)一帶,古代有潼關(guān)路、蒲津關(guān)路和藍田路三條要道交匯,潼關(guān)以東大半個中國的-百姓都要通過……[詳細]
  周原遺址位于陜西省扶風、岐山兩縣接壤處,保護面積24平方公里。這一帶是周的發(fā)祥地,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數(shù)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出土數(shù)量多、銘文多、考古價值高著稱,這里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xiāng)”。周原遺址是周文化的發(fā)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陜西扶風、岐山一帶。歷史上的周原遺址范圍北至岐山,南臨渭水,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本世紀5……[詳細]
  藍田呂氏家族墓地 2006年3月~2009年12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對藍田縣五里頭村北宋呂氏家族墓地進行了調(diào)查、測繪、勘探及發(fā)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嬰幼兒墓葬9座)和東、西、北三側(cè)圍溝各一處,調(diào)查勘探家廟遺址一座。出土遺物700余件組,磚、石墓志銘24合。 墓地東、西、北部均有圍溝環(huán)繞,形成長321、寬273米南部敞開的南北向長方形墓園。墓葬群位于墓園正……[詳細]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南郊鳳棲原上,地處秦漢時杜縣東部,東距西漢宣帝杜陵約6公里,西北距西漢長安城約40公里。2008年8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航天管委會基本建設(shè)中,發(fā)現(xiàn)該家族墓地,報國家文物局批準后,對其進行了勘探發(fā)掘,目前已有許多重要斬獲或突破。出土重要文物1800多件,其中700多件彩繪陶甲士俑和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鎏金銀、錯金銀青銅器,有著重要學術(shù)意義。墓地階段……[詳細]
  鴻門寺塔據(jù)《橫山縣志》記載:“響鈴塔建于元代泰定年間(1324—1328年)”,距今有八百余年的歷史。如果記載屬實,那么就是陜西境內(nèi)唯一的元代佛塔,因為另有記載說塔修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我似乎更傾向于明成化年間,因為陜北榆林地區(qū)的佛塔基本與長城和戰(zhàn)區(qū)有關(guān),大多修建在前沿,方便軍民祈禱平安。因為龍的實際有效控制范圍沒有抵達榆林一帶,明代以前榆林一帶沒有佛塔,榆林地區(qū)的佛塔基本都是明代之后修建,而塔灣這……[詳細]
  香積寺善導(dǎo)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神禾原上的香積寺內(nèi)。善導(dǎo)(公元613——公元680年),也稱光明和尚,是山東臨淄人,自幼出家,是佛教凈土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在光明寺期間,大力宣傳凈土信仰。相傳曾著有《彌陀經(jīng)》十萬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很受長安僧俗的尊崇,信徒甚多,圓寂后,門徒為他建塔以示紀念。凈土宗教義于公元八世紀傳入日本后產(chǎn)生很大影響,他們尊祟善導(dǎo)為高祖。中日邦交正;螅毡靖鹘缬押萌耸亢蛢敉磷凇[詳細]
  瓦窯堡革命舊址位于陜西省子長縣城瓦窯堡。從1935年12月到1936年7月,這里一直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所在地,抗日戰(zhàn)爭前夕,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共產(chǎn)黨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是在這里召開的。1935年12月下旬,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國際關(guān)系和國內(nèi)的階級關(guān)系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毛澤東在瓦窯堡城內(nèi)河下河灘田家院窯洞中主持召開了0中央政治局會議,即“瓦窯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政治局討論了關(guān)于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