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旅游

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海德寺屬藏傳佛教寺院,建于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是三世土司失伽戰(zhàn)功卓著,明成祖下詔建造的。原寺東西向,寺前有垂帶七級踏垛的山門,兩旁塑有哼哈二將。一進五院,有大雄寶殿、南斗、北斗宮、天王、馬祖、山神、財神、護法諸殿,各殿均有精美的塑像。北斗宮原塑六臂北斗圣母,南斗宮內塑南斗星君。財神殿懸掛綠底金字匾四塊,上 書忠、義、智、勇四個大字。護法殿門上高懸岳鐘琪所書匾額,題名“邑人岳鐘琪題”![詳細]
  平洛龍鳳橋位于康縣平洛鎮(zhèn)團莊壹天門間溝上,是康縣境內唯一的古代木結構橋梁。初建于明洪武三年 (1370)。清光緒三年 (1878)進行過修繕。橋廊亭五間,全長16米,寬3.3米,高3.6米,油漆彩畫山水花鳥,栩栩如生。尤其是引橋兩端基座,由數層圓木縱橫排架自上而下漸次伸出,以負擔橋面及廊亭重量。橋亭兩邊有對稱的24根木柱連接坐扶手,可供歇息。該橋結構奇特,工藝精巧,具有一定的科學、藝術價值![詳細]
  上坪遺址位于渭源縣路園鎮(zhèn)雙輪磨村西南80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和齊家兩種文化。面積約28.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橙紅陶和夾砂橙紅陶、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紋器表素面或飾有黑彩豎條紋、同心圓紋,可辨器形有彩陶罐、盆、尖底瓶等;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高領罐、深腹罐、單耳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普照寺大殿位于慶城縣城北街。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976--984)年間,原有五佛殿、三佛殿、眼光殿、岳王廟、鐘樓、磚塔等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從宋阜昌八年起,歷代都曾集資修繕,民國九年地震后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闊五間,東西長23.7、南北寬9.5米。正面有斗拱11組,為雙抄雙下昂,歇山頂。屋脊兩端有鴟吻飾。明柱飾彩繪。保存較好,對研究明清建筑制度、建筑特征及建筑技術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溫家坪遺址位于通渭縣寺子川鄉(xiāng)花亭村東南40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及齊家文化并存的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9--1.3米。采集有: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黑彩弧線三角紋、勾葉紋、網格紋彩陶罐、變體鳥紋彩陶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黑彩旋渦紋細頸瓶、條紋彩陶碗;齊家文化夾砂灰陶罐、泥質紅陶籃紋罐、石斧、玉琮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三種文化的內涵及相互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劉坪墓群位于天水市清水縣白駝鎮(zhèn)劉坪村,為戰(zhàn)國晚期文化遺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發(fā)現墓葬約20余處,最大墓穴約18平方米,最深墓穴約15米,出土青銅飾件、配件、金銀箔飾片、匕、戈、劍、刀、戟等兵器以及瑪瑙、綠松石、煤精串珠等近5000件。為研究戰(zhàn)國時期西戎文化、秦與西戎的關系、戰(zhàn)國時期甘肅東南部和中國北方草原及歐亞草原文化交流提供了資料。2010年被清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詳細]
  石嶺下遺址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zhèn)石嶺村,隴海鐵路南側,石嶺下文化類型命名地。甘石溝河水將遺址分為兩段,東段為崖頭,西段為西坪。遺址整體呈扇形,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遺址分布范圍內散落著多處文化層,厚約1.7米,深1.5—2.5米。1955年甘肅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過試掘,出土有彩陶碗、盆、罐和石器等,陶器紋飾主要有旋紋、變體鳥紋、魚紋等![詳細]
  高寺頭遺址位于禮縣石橋鎮(zhèn)高寺頭村。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3米,1986年10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fā)掘。遺址有房址、灰坑、灶坑等。出土陶質有泥質紅、橙黃陶和夾砂灰陶片,彩陶紋樣有施黑彩勾葉圓點紋、網紋,器形有盆、甕、缽、罐、瓶、人首形器蓋等。另出土有陶環(huán)、紡輪和陶刀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內涵、發(fā)展變化及與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王城堡魁星閣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大柳鄉(xiāng)王城村二組,魁星閣建在3米多高的夯筑土臺上。平面呈方形,面闊一間,進深周圍出廊,為重檐歇山頂。第一層四圍砌以青磚,墻體西側有青石臺階。閣身包括第二、三層,按相應比例依次縮小,其結構與底層不同,為井框式木架結構,僅四柱與梁、枋相扣,起承重作用。四周有廊,重檐歇山頂聚臺、樓、閣于一體,別具一格。第三層閣內有魁星神。第三層閣上懸掛有題為“魁星閣”三字的匾額![詳細]
  位于土門鎮(zhèn)東北隅柏臺院內,因柏樹蒼翠,故名,曾為古浪八景之一。柏臺院內原有殿宇多座,皆毀于民國16年(1927)大地震,唯存三義殿。三義殿坐北向南,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面寬3間,進深l間,前為重檐,后為單檐,前廊、立柱、卷棚、灰筒、滴水槽、重檐歇山頂,形體厚重古樸。殿內有劉備、關羽、張飛3尊塑像,高約3米,兩側塑立侍2童,塑像面容豐潤,體態(tài)端莊,形神逼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墩坪遺址及墓群位于定西市漳縣三岔鎮(zhèn)三岔村,由齊家文化遺址和戰(zhàn)國至漢代墓群2部分組成,分布面積5.25萬平方米。2014—201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勘探和發(fā)掘,發(fā)現古墓葬152座,出土各類文物300余件(組)。該遺址歷史時代跨度長,內涵豐富,保存較好,是一處多時代、多文化內涵的重要遺址,對研究齊家文化及戰(zhàn)國秦漢歷史具有重要價值。2015年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詳細]
  黨城遺址 位于肅北縣黨城鄉(xiāng)東南1公里。城平面略呈長方形,面積約3萬平方米,墻已坍塌,現存東墻長231米,西墻218米,北墻144.5米。四角有角墩。北墻中間偏東開一門,門西側有夯筑正四棱臺形、底邊長21米的土墩遺跡。城內有大量紅、灰陶片。西墻下曾發(fā)現灰陶片、黑釉瓷及豆綠釉瓷片。采集有玉璧一枚、“太平通寶”一枚及殘石碾、花紋磚等。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河西古城建筑史有重要價值。 ……[詳細]
  將臺遺址位于酒泉市肅州區(qū)清水鎮(zhèn)清水村北12千米處的戈壁中。東西長約10米,南北寬約4米,分布面積約40平方米。地面有并列的陶窯址2座,20世紀80年代調查時窯址清晰可見,呈馬蹄狀,近些年由于日趨嚴重的沙漠化的影響,窯址基本已被埋入沙下。裸露于地面的已經基本看不清其結構形狀。只見散落于地面的陶片、殘磚、釉渣。該窯址處于墓群內,據考證是為修建將臺墓群而修筑的陶窯,初步判斷為魏晉時期所建![詳細]
  白馬塬遺址位于董志鎮(zhèn)陳戶行政村張咀自然村西南面的整個白馬塬面上。遺址東至蓋頭塌洼,西至柳嘴溝,南至西堡河灘,北至東莊崖背張繼先門前,總分布面積約50萬平方米。遺址的中心分布區(qū)域在白馬塬的東山坡上,沿東西方向分布。一九九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馬塬遺址是慶陽區(qū)域內一處重要的仰韶文化遺址。它對研究仰韶文化晚期的隴東地區(qū)社會形態(tài)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詳細]
  壽昌城遺址 位于敦煌市南湖鄉(xiāng)北工村東1.5公里。城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約8.35萬平方米,F僅存東、西、北三面殘墻和西南角墩,北墻長300、東、西二墻長270米。墻為夯筑,基寬7米,殘高5米,頂寬2米,城墻大部分被黃沙壅埋。北墻中段有一寬5米的豁口,疑為北門。南墻中段原亦有門,已毀不清。城內出土有漢代紅、灰陶片、五銖錢幣等及唐代圍棋子等遺物。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敦煌漢唐史有重要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