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花都區(qū)旅游

花都區(q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位于廣州市花都區(qū)新華鎮(zhèn)三華村的西面,緊靠廣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為先祖,清朝同治年間,三華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職兵部,深得朝廷賞識,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親徐殿魁封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爵魁封為“奉直大夫”。為炫耀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徐表正……[詳細]
  茶塘村位于炭步鎮(zhèn)西南禪炭公路西側(cè),村民多姓湯,湯姓于宋代從南海遷至此,立村約700年,湯字水旁,茶亦為水,塘能容之,故名“茶塘”。村中古建筑占地6.7萬多平方米,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筑約120座,其中廟宇、祠堂、書院、書室共有20多座,其余為民宅和小量的廳堂,現(xiàn)民宅大多有人居住。建筑坐東朝西,布局規(guī)整,村面建筑排列整齊,規(guī)模宏大,保存較好。村面建筑以廟宇、宗祠及書舍為主,形貌精良,大多建于清代,多……[詳細]
  塱頭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擁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風格古建筑群。初次來到塱頭村的人都會為村口巨大的風水塘,和幾十間一字排開的祠堂、書院所震撼。這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磚建筑有近200座,是目前廣州市保存規(guī)模最大、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塱頭村被認為是“耕讀傳家”傳統(tǒng)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典型體現(xiàn),歷史上,塱頭村有云南左參政黃皞等15名進士、10……[詳細]
  譚氏宗祠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藏書院村,始建清咸豐元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譚氏宗祠坐西南朝東北,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23.6米,總進深39.1米,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中路建筑頭門共十一架;中堂共十七架,前設四架軒廊;后堂共十五架,明間設有譚氏祖先牌位;中路前帶兩廊,六架卷棚頂左右路建筑為襯祠,各面闊4.2米,與中……[詳細]
  留耕公祠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塱頭村塱東社。始建年代清嘉慶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坐北朝南,主體建筑深兩進,左路建筑為襯祠,總面闊14.6米,總進深18.2米,建筑面積266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頭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共十一架,前廊雙步.前、后紅砂巖石棱柱,4根硬木金柱。大門嵌寬1.9米紅砂巖門夾,石門額陽刻“留耕公祠”。紅……[詳細]
  谷詒書室位于塱頭村塱中社,為該村奉直大夫黃谷詒所建的生祠。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5米,總進深22米,建筑占地268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全祠梁架、檁枋、木柱均為坤甸木料,花崗巖經(jīng)水磨拋光處理,石雕、木雕、磚雕、灰塑、壁畫等工藝精湛,保存較好。頭門面闊三間11.5米,進深三間6.3米共九架……[詳細]
  友蘭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總進深39.4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