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周田廖屋”建于清朝初年,位于秋長周田村東風小組。圍屋前面有禾坪和轉斗門,建筑面積約1200平方米,為三堂、兩橫、院落式的小型客家圍屋。居住在周田的廖氏族人,是興寧始祖廖德源的裔孫。因“周田廖屋”是著名長征女杰廖似光的故居,在2004年被列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從轉斗門進到院子,可看見正面有三個門,從中間大門進入為門廳,門廳上方的隔板寫有“光前裕后”四個大字。穿過中廳,就可以看到上廳安放著祖先……[詳細]
  三寨谷造紙遺址位于惠州市龍門縣永漢鎮(zhèn)鶴湖村三寨谷,時代:明-民國。三寨谷造紙遺址依山而建,始建于明代,遺址中有三處水車舂碓的石基座、石椎、地窖(山泥自然填平,地面露初灰沙質(zhì)地的輪廓)等遺址,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造紙?zhí)幱煤邮鲋鈮,花崗巖質(zhì)地的石椎和石基座。有石椎高約38厘米,外邊長約50厘米,直徑約28厘米,坑深約20厘米;有石基座長2.3米,寬53厘米,高35厘米。石椎和石基座尺寸各有不……[詳細]
  東江縱隊紀念館的位置位于沖虛古觀的東側,紀念館于2003年12月1日東江縱隊成立60年之際建成開館,向世人展示了這只英雄隊伍可歌可泣的動人歷史。東江縱隊全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qū)創(chuàng)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辟華南敵后戰(zhàn)場,堅持華南抗戰(zhàn)的主力部隊之一。東江縱隊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在華南敵后艱苦復雜的環(huán)境中,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爭,從無到……[詳細]
  廖金鳳墓位于龍門縣龍?zhí)镦?zhèn)凌角塘村丫髻山白墳地。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三洞社稷壇位于龍城街道辦三洞村,建于清代,磚、石結構,壇身青磚砌筑,石質(zhì)華表柱,是龍門縣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首個古祭壇,此類祭壇在廣東省范圍內(nèi)也較為少見,具有較高的文物研究價值。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華全國總工會惠州辦事處舊址位于惠城區(qū)橋西街道都市巷9號。該建筑坐東向西,青磚瓦房,前后二進結構,中間有一個天井,共8房2廳,面積約300平方米。中華全國總工會惠州辦事處舊址,也是廣東省農(nóng)民協(xié)會惠州辦事處、中共惠州地方委員會、惠陽縣農(nóng)民協(xié)會舊址。近代以來,在先進知識分子的組織下,惠州工農(nóng)運動成為廣東工農(nóng)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919年5月,惠州工人參加了五四-。1922年5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廣……[詳細]
  梅花館,東江華僑回鄉(xiāng)服務團總團部舊址東江華僑回鄉(xiāng)服務團總團部舊址位于惠城區(qū)橋西街道金帶街3巷7號梅花館內(nèi)。1937年“七七”事變后,東江地區(qū)抗日救亡運動進入高潮。8月,香港、澳門同胞和海外華僑組織的回鄉(xiāng)服務團體開始回到東江地區(qū)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0月,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入侵華南,東江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12月中旬,在中共東南特委的主持下,南洋惠僑救鄉(xiāng)會、香港惠陽青年會、余閑樂社和海陸豐同……[詳細]
  賓興館位于惠城區(qū)橋西金帶南街3巷10號,始建于清道光8年(1828年),坐北向南,進深三座,面闊三間,封閉式的四合院布局,占地約160平方米。是清代惠州鄉(xiāng)紳為資助本地生員參加鄉(xiāng)試、會試而建的會館,賓興館是了解科舉制度難得實物。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賓興館坐北朝南,采用三堂四橫屋的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約1070平方米,局部兩層,總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建筑風貌,是反映古代科舉制……[詳細]
  鄧承修故居(壺園)位于惠州市淡水鎮(zhèn)上撥子圍。名壺園,是鄧承修故居之一,總面積約420平方米,四周設有圍墻。仿北京四合院作法。開東門,鑲“壺園”石匾。進為大院,兩邊有抄手廊聯(lián)通南北建筑,北面是兩層樓房,南面是一座三開間的平房,正門對過(即北抄手廊)中間有一亭,造型古樸典雅。整座建筑保存了大量的藝術構件:有多種幾何圖案及花草紋的掛落、橫披;刻有花草圖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斗、栩栩如生的木獅子![詳細]
  惠州東平窯始燒于北宋年間,是北宋廣東三大民窯之一。至于東平窯為何經(jīng)歷160余年的興衰發(fā)展,最后熄火,專家認為有待考證。惠州東平窯始燒於北宋年間(公元960~1127年),是北宋廣東四大民間窯場之一。東平窯所在的東平半島素有“九龍、三象、二古窯”的美譽。二古窯就是指東平窯和窯頭山了。北宋年間,東平鄉(xiāng)窯頭村是北宋瓷窯。據(jù)惠州市文物志記載:它由三處推滿瓷片的廢窯而成品刑的山崗,群眾習稱窯頭山,山高8.4……[詳細]
  譚公村大夫第位于惠州市惠東縣平山街道譚公村。譚公大夫第的建筑物大部分保存尚好。前廳置屏風門,上方懸掛一塊寫著“賞穿黃馬褂”牌匾,但這塊牌匾不是原有的,是重修時重做的。譚公大夫第原本還存放著一塊珍貴的木匾,上 書-“文魁”二字。這塊牌匾是當時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劉坤一為清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科鄉(xiāng)試第三十名舉人蔡秉澄所題,而蔡秉澄正是蔡錦青的兒子,但這塊牌匾早已不知去向。譚公大夫第的木雕很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