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泰安市 > 東平縣旅游

東平縣文物古跡介紹

東王林(王憲墓)
  東王林(王憲墓)位于東平縣梯門鄉(xiāng)梯門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徑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祿大夫勛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謚康毅荊山王公墓”等題字。墓前神道上現存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左右對立,形體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還殘存石門坊一座、華表一對。原墓區(qū)內有石門、林墻、神道碑、柏樹等,均毀于“文革”中。東王林(王憲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平故城
  東平故城位于東平縣東平鎮(zhèn)宿城村西北處,為兩漢之際東平國王城遺址。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300米。城址內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還殘存有漢代夯土城墻。城址內遺存文物十分豐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釘磚、灰陶豆、甕、罐、板瓦、筒瓦殘片和大型陶磚以及青瓷豆、盤、罐等。近年來,出土文物有泥質五銖錢范、鐵質五銖錢范、虎符、金銀器和鋤、犁等鐵質家具。東平故城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仲子讀書處
  仲子讀書處位于東平縣斑鳩店鎮(zhèn)子路村內,又名“子路祠”,始建于宋嘉佑四年,后歷代均有維修。占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依山坡而建,二進院落,以大門、二門、仲子祠正殿為軸線,左右各一瓦殿,構成一個嚴謹的建筑群。正殿仲子祠為立山式建筑,面闊3間,灰瓦頂,滴水勾檐。大門有清光緒年間劉洪恩題寫的“仲子讀書處”匾額。仲子讀書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王村墓群
  王村墓群位于東平縣東平鎮(zhèn)王村村南、村北,為漢代封土堆墓葬,F存墓兩座,村南1號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徑40米;村北2號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徑60米,土質為灰白淤積泥。兩墓均夯土層明顯,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結構及葬品不詳。原王村周圍有不少漢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毀。王村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5、溝壩遺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溝壩遺址
  溝壩遺址位于東平縣梯門鄉(xiāng)溝壩村西處山間臺形地上,面積約6300平方米,為商周遺址。文化層堆積厚約0.5—2米。土質灰褐色,地表暴露遺物有夾砂褐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粗豆柄、厚壁罐、獸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飾繩紋。南部有一方形灰坑,邊長1.5米。溝壩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6、祥龍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祥龍觀
  祥龍觀位于東平縣銀山鎮(zhèn)臘山半山腰處,南臨東平湖,為一道教宮觀建筑,面積約1.4萬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門向西,內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其南建有南天門一座,均為明清時期建筑。院內有明、清碑刻數方,院外有龍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觀。祥龍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常莊民居
  常莊民居位于東平縣接山鎮(zhèn),年代為明、清、中華民國。2013年10月10日,常莊民居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8、東平戴廟閘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平戴廟閘
  東平戴廟閘位于東平縣戴廟鎮(zhèn),年代為明。2013年10月10日,東平戴廟閘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9、尚書林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尚書林
  尚書林位于東平縣梯門鎮(zhèn)。年代為明。 2013年,尚書林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陽谷邑故城
  陽谷邑故城位于山東省東平縣舊縣鄉(xiāng)南部,王古店村東。是商、周時期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100余米,文化層近5米。文化層內遺物十分豐富,裸露有大量的灰坑、灶坑、骨、蚌及陶器殘片等,曾出土戈等兵器及生活器物殘片一宗。戰(zhàn)國時,魯、齊和魯、楚曾在此會盟。2015年6月23日,陽谷邑故城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1、東平安山閘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平安山閘
  東平安山閘位于東平縣商老莊鄉(xiāng),年代為明。2013年10月10日,東平安山閘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前山西屯大隊部
  前山西屯大隊部位于東平縣梯門鎮(zhèn),年代為1975年。2013年10月10日,前山西屯大隊部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銀山石刻
  銀山石刻位于東平縣銀山鎮(zhèn),年代為北朝、宋、清。2015年6月23日,銀山石刻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簎山漢墓群
  簎山漢墓群位于東平縣東平街道,年代為漢。2015年6月23日,簎山漢墓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5、蓆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蓆橋
  蓆橋是一座聯拱石橋,位于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鎮(zhèn)蓆橋村村南的匯河故道上,因傳說宋真宗過橋時以草席鋪墊而得名。清光緒年間的《東平州志》稱蓆橋的始建于宋代。公元1008年,宋真宗東封泰山經過此處,據傳宋真宗經過此橋時以草席鋪墊,蓆橋因此得名。金代大定年間、明嘉靖年間蓆橋曾獲重修。1921年、1934年蓆橋曾兩次被維修。20世紀50年代后,山東省交通廳又對蓆橋進行數次維修加固。蓆橋為石質聯拱橋,總長約107米,其中主橋長21.7米,主橋東、西各有一段引橋,分別長25米和58米。橋高3.25米,橋面寬5.6米,以石板鋪成。有三個孔,直徑7米。蓆橋橋東有一處周、漢時期的遺址,此處曾出土陶豆、鬲足等遺物。1967年,泰東公路改道至原道路以北,不再通過古蓆橋,此后蓆橋僅作當地村民通行之用。同時,當地政府在新的泰東公路上新建一座石拱橋,也稱蓆橋。新建的蓆橋位于蓆橋村西北,長89米,橫跨裁彎取直之后的匯河河道。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