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吉林省旅游

吉林省文物古跡介紹

長春般若寺
  般若寺在長春市中心雄偉壯麗的人民廣場東北角坐落著一座美麗的寺院,這就是長春般若寺。這座寺廟始建于1922年,佛教天臺宗大德釋倓虛法師(湛山大師)來長春講“般若心經(jīng)”,隨后創(chuàng)建寺廟,取名為般若寺。般若寺最初建在南關區(qū)西四馬路。1931年遷到西長春大街現(xiàn)址重建。1934年命名為“護國般若寺”。該寺占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長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廟。寺院的山門為并列的三座拱門組成,門樓檐角飛翹,錯落有致,建工精巧,門側紅墻寫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寺內(nèi)殿堂聳立,樹木成蔭,蔚為壯觀。進門左右有鼓樓和鐘樓,正面為天王殿,殿內(nèi)正中供奉彌勒佛像,兩側有四大天王腳踏八怪塑像,栩栩如生。殿后塑有0韋馱菩薩立像.大雄寶殿建在天王殿后面,是整個廟宇的中心,寶殿外觀莊嚴雄壯,斗拱交錯,檐于高啄,畫棟雕梁,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殿內(nèi)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主,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后供奉觀世音菩薩佛像;再后便是藏經(jīng)樓,收藏著大量佛教……[詳細]
日偽統(tǒng)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文物館
  日偽統(tǒng)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文物館:又名遼源礦工墓,位于吉林省遼源市市區(qū)西北約8公里處。礦工墓是全國僅存幾處保存完好的日本侵華罪證之一,也是日偽統(tǒng)治時期西安煤礦東城采炭所方家柜埋葬死難礦工的墓地。它過去被稱為“方家墳”、“萬人坑”。二戰(zhàn)期間日本侵略中國后,將東北地區(qū)變成它的戰(zhàn)略物質(zhì)供應點,強行占領西安煤礦,采取“以人換煤”的殘酷手段,瘋狂地掠奪煤炭資源。據(jù)資料記載,1932年到1945年間日本侵略者共掠奪煤炭1581.9萬噸,獲得近億元的高額利潤。日本侵略者根本不把中國礦工當人看,而是當成“原材料”,和火藥、-等一并列在原材料消耗的欄目中,傷亡事故頻頻發(fā)生,留下了六個堆滿中國礦工遺骨的“萬人坑” 而礦工墓就是其中最為典型和集中的一處。僅1942年9月23日西安煤礦泰信一坑發(fā)生瓦斯煤塵0事故,就有617名礦工遇難。礦工墓文物館始建于1963年,2001年至2003年又對礦工墓進行了全方位大規(guī)……[詳細]
日偽統(tǒng)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
  日偽統(tǒng)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位于通化縣果松鎮(zhèn)南部的七道溝村,距村中心1華里,距七道溝鐵礦1公里,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保護面積1500平方米,碑高7米、寬2米、厚0.65米。碑身正面陰刻:日偽統(tǒng)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通化縣七道溝鐵礦,早在1898年被當?shù)夭蓞⑥r(nóng)民杜寶賈發(fā)現(xiàn),1905年清政府將礦區(qū)地段賜給了平定義和團有功的地主李芳云。日寇侵占東北后,瘋狂掠奪各類資源,1933年至1938年,多次派技術人員到通化縣七道溝鐵礦進行勘查,于1938年設立了七道溝采礦所,1939年開始對七道溝鐵礦進行正式開采,至1945年戰(zhàn)敗投降,日寇共掠走礦石350多萬噸。侵略者堅持“采富不采貧”、“要礦石不要人”、“以人換礦石”的法西斯策略,使礦工受到了無比殘酷的奴役和摧殘。礦工的來源有四個途徑,一是從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騙招,二是攤派和抓浮浪,三是抓捕的抗日武裝人員和愛國人士,四是參加“……[詳細]
偽滿建國忠靈廟舊址
  偽滿洲國“國務院”1935年提出,在長春南郊黃龍公園(今南湖公園)東側的歡喜嶺修建以祭祀招魂為宗旨的“護國忠靈廟”。之所以選在這里,是因為日軍進攻長春南嶺北大營時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有40多名日軍官兵在這里被打死,1932年以后,日本關東軍和偽滿當局將這里稱為“圣域”,并作為紀念。1936年偽國務總理張景惠舉行“開鍬儀式”,正式開工。此年8月20日將“護國忠靈廟”改名為“建國忠靈廟”。廟的朝向由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的北朝向,改為面向日本神道教的圣地伊勢皇大神宮和日本首都東京。修建過程中,日偽曾組織14萬多青少年“勤勞奉仕”,義務獻工修建,1940年8月22日完工。全部占地面積45.6萬平方米,分參道、外庭、內(nèi)庭三大部分和一些附屬建筑。廟里供奉盡忠殉職的日本官兵和偽滿洲國文武官吏的“亡靈柱”(靈牌)。在所謂祭祀的人物靈位有日本人、偽滿鄭孝胥以下一些人,偽滿方面僅占全部的六分之一。194……[詳細]
干溝子古墓群
  干溝子古墓群由長白縣十四道溝東行6華里,干溝子村西北1華里,西干溝子河南北兩岸分布著范圍甚廣的古墓群,這便是長白縣和鴨綠江上游最大的古墓群——干溝子古墓群。這座古墓群站地面積東西長約1200米,寬約400米,現(xiàn)有19座保存完好的古墓。1987年10月24日被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于1985年4月進行過試探性的發(fā)掘考察工作。干溝子古墓群所存古墓均為用河光石堆砌而成,分“積石串墓”和“積石墓”兩種砌法。其中一號墓長24米,墓中有3個圓形石壙(墓穴),中間用石條連接,以生土層為官底;二號墓為最大,長48米,寬24米,墓中修建有8個圓形石壙。從幾次的試探性挖掘中挖出石斧、石刀、武器、野豬牙飾、陶器、觸角式銅劍等文物,從古墓的修建形式及出土的大量文物,專家考證干溝子古墓群可能是我國西漢時期的墓葬,距今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專家指出,在中原進入封建社會時期,一些邊遠地區(qū)還處于原始社會,因此,古墓應……[詳細]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完顏希尹古墓座落在林深葉茂、風光秀麗的舒蘭小城鎮(zhèn)東村。距榆江公路2公里,距鎮(zhèn)政府2.5公里,距舒蘭市32公里,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qū)面積2200公頃。古墓分布五個區(qū)和完顏希尹宅第區(qū)。完顏希尹是我國歷史上金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女真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他曾任金國的左丞相,官居一品,女真朝的經(jīng)略使、都統(tǒng)元帥、左右監(jiān)軍,最后官至尚書、左丞相兼侍中。由于金兀術串通皇后斐滿氏承進饞言,希尹于金天眷三年被金熙宗所殺,之后被平反昭雪。完顏希尹家族墓地不但埋葬完顏希尹的一家,而且還埋葬著其父完顏歡都、其弟完顏謀演、其孫完顏守道等一大批金代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完顏希尹家族幾代人為大金國的建立和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完顏希尹家族墓地是目前我國寥寥可數(shù)的金代重要遺存之一。它對于研究金國的歷史和女真文字都具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完顏希尹古墓共分五個墓區(qū),總面積為136.360平方米.墓地坐北朝南,后依山嶺,面朝溝……[詳細]
東方第一金字塔--將軍墳
  介紹: 在吉林省集安市區(qū)東北5公里的龍山腳下,有一座形似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墓。沿著蜿蜒的小路走近石墓,依稀可見石體上久遠的打磨痕跡。這就是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將軍墳”。做為高句麗的王陵,將軍墳無疑最具代表性。 將軍墳是集安上萬座高句麗古墓中方壇階梯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為宏偉的古墓之一。它巍然屹立于龍山腳下,南望鴨綠江,北依禹山。龍山、禹山交會,將軍墳處于其間,遠遠望去,兩個山頭與高大古墓構成“二龍戲珠”之勢,人們都稱贊將軍墳占據(jù)了好“風水”。中國專家經(jīng)過考古與研究證明,這座方壇階梯墓應該是高句麗第20位王“長壽王”的陵寢! ④妷灲ㄓ冢凳兰o初,以1100余塊修鑿工整的長方型花崗巖石條壘筑而成,中間以卵石和沙礫填充。為了防止自身重量壓迫使條石外移,四面各放置三塊巨大的護墳石。除北面失落一塊外,其余各面護墳石至今保存完整。將軍墳高12.4米,陵墓外形為7級階梯,墓室開口在第五級階梯……[詳細]
輝發(fā)河上游石棚墓
  輝發(fā)河上游石棚墓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輝發(fā)河上游的梅河口市、柳河縣境內(nèi)。輝發(fā)河是第二松花江流域中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其主要流經(jīng)吉林省南部和遼寧省東部。在輝發(fā)河上游的兩條主要支流——一統(tǒng)河、三統(tǒng)河流域分布眾多的石棚墓葬,現(xiàn)行政歸屬分屬于通化地區(qū)的梅河口市和柳河縣。在吉林省的輝發(fā)河上游地區(qū),目前已發(fā)現(xiàn)石棚墓80余座。這些墓葬大多分布于哈達嶺山脈海拔500~600米的山崗頂部或山脊上。構筑石棚墓的石材多為砂礫巖、泥質(zhì)員巖、片麻巖,并被加工成較規(guī)整的長方形或方形石板。墓葬多呈長方形,以石板半埋半裸立砌,圍成墓室四壙。兩側壁石多是一塊長石板,有的為兩塊石板相接,個別的還有兩層壁石。上面用大石板封頂,四周露出寬大的棚檐,下面鋪有底石。為了使石棚墓更堅固,有的兩側壁石的下部或一端鑿有對稱的凹槽,以便嵌入底石或端石,個別石棚墓周圍砌有護坡石。有的石棚墓門前兩邊還立有石板成為通道,整座墓葬形體結構顯得更加嚴謹、穩(wěn)……[詳細]
陳云同志舊居
  陳云同志舊居座落在臨江市區(qū)臨江林業(yè)局機關院內(nèi),面積為133平方米,室內(nèi)通過大量的珍貴圖片和史料介紹了陳云同志在臨江工作的經(jīng)歷和四保臨江戰(zhàn)役的詳細經(jīng)過,并陳列著陳云同志的部分工作、生活用品。在這里,大家可以進一步感受到一代偉人運籌帷幄、力挽狂瀾、勇于戰(zhàn)略決策的大無畏氣概和超常的革命膽略。1986年,肖勁光同志為舊居書寫了“陳云同志舊居”牌匾?谷諔(zhàn)爭勝利后,黨中央于1945年9月16日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陳云同志來東北工作。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批復東北局,決定陳云同志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副書記,東北民主聯(lián)軍副政委。同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成立中共遼東(南滿)分局,陳云任分局書記兼遼東軍區(qū)政委,他于10月27日從哈爾濱出發(fā),途經(jīng)牡丹江、圖們、朝鮮等地,11月27日,輾轉到達臨江。12月14日,陳云同志到七道江主持“七道江軍事會議”,制定了堅持南滿斗爭的戰(zhàn)略方針。陳云同……[詳細]
70、前進古城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進古城址
  前進古城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公元948至1031年修筑,是金代遺址,對研究遼金時期政治、軍事、經(jīng)濟、民族和社會發(fā)展歷史沿革具有重要價值。前進古城城周長600米,墻基殘寬10至12米,墻殘高2至3米,沿墻設有甕門1個,旁門2個,馬面10個,角樓3個,出土軍用鐵甲片、鐵鏃等文物。前進古城址位于吉林省蛟河林業(yè)實驗區(qū)管理局轄區(qū)174、175林班之間,該城是遼圣宗時期(公元948-1031年)修筑的軍事城堡,是契丹統(tǒng)治者為加強防御生女真人侵略而修筑的軍事防御城、守備城。文物遺存城周長600米,高8米,基高1.5米。從城墻的斷石看底層有0.4米花崗塊石壘筑,上層為山皮土迭筑,防御城呈南北向,長1189.2米,寬11米,頂部寬2米,墻基殘寬10——12米,墻殘高2——3米,沿墻設有甕門1個,旁門2個,馬面10個,角樓3個。馬面全部建在防御墻東側,在防御墻外挖有護城壕,寬8米,深1.5米。防御墻的北……[詳細]
輝發(fā)古城
  看點近年來國內(nèi)有關部門曾多次組織文物工作者對輝發(fā)城進行考古調(diào)查,并采集到了大量的石器、陶瓷器、銅器、鐵器及金銀器等珍貴文物。導游古城南、北、西三面臨輝發(fā)河,以山脈為天然屏障,分內(nèi)、中、外三城。身臨其境,讓人充分享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無限風光。介紹輝發(fā)古城在輝南縣城(朝陽鎮(zhèn))東北17公里的輝發(fā)山上,是明代女真扈倫的輝發(fā)部所在地。輝發(fā)部原系薩哈連烏拉江尼馬家部人,始祖星古禮,傳至旺吉努,在輝發(fā)河畔呼爾奇山“筑城以居”,即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輝發(fā)古城。輝發(fā)城地處水陸交通要塞,水草肥美、物產(chǎn)豐富。萬歷35年(1607年)9月被努爾哈赤攻占,是女真人在我國留有的珍貴歷史遺存。近年古城0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主要有:磨制的石斧,打制的束腰形石鎬、石鋤,陶、石網(wǎng)墜,還有紅褐色的夾粗砂陶片。陶瓷的綠釉瓶、黑釉瓶、青花罐、琺花三彩瓶及明萬歷官窯五彩壽字盤、斗彩花碗等。金屬的銅馬鐙、鐵馬鐙、鐵鍋、箭鏃、鐵刀、鐵……[詳細]
吉長道尹公署
  道尹公署俗稱道臺衙門,1909年修建,為長春當時最高官府,主要負責行政和外交事務,署內(nèi)分外交、行政、兵備三科。1910年改為西南道觀察使,下轄長春府,管轄吉林、長春和伊通、農(nóng)安等13個縣。道尹公署在選址上也別有一番心思。1905年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從俄國手里奪去了南滿鐵路,將寬城子車站及其周邊地區(qū)劃為滿鐵附屬地,修建各種機構和設施,儼然獨立王國。把當?shù)刈罡哐瞄T道尹公署修在這里,為了防止?jié)M鐵向南擴展,同時為了宣揚國威,長中國人志氣。道尹公署為洋式建筑,整體為青色磚瓦房結構,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坐西朝東,中有門樓,高20米,水泥掛面,左右各有5間配房,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穿過門樓可見大堂,修得很有氣勢,正面14根水泥圓柱,四周為木質(zhì)回廊,拾級可上大堂。堂內(nèi)寬敞明亮,高7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給人以威嚴肅穆之感。穿過兩側回廊可以到達后面房屋,后堂與正堂面積相同,只是高度略矮,有一條木廊與……[詳細]
八連城遺址
  八連城遺址位于吉林省琿春市東6公里處,屬唐、五代遺址。八連城是唐渤海國文王的東京龍原府治所,公元785年至794年,八連城曾一度是渤海國的都城,號稱亞洲第二大城。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址分為內(nèi)外兩重,外城周長2894米。在外城四墻中部各有一門,墻外有護城壕遺址。內(nèi)城南墻、北墻各長218米。在南、東、西三墻的中部各有一座城門。內(nèi)城共有八處建筑遺跡,在內(nèi)城的中軸線上有兩處,南部為朝殿,北部為寢殿,兩座殿址以回廊相接。其東西兩側各有3處配殿遺跡。在城址的東南和正南還分布有三處寺廟遺址,曾出土有殘佛像和一些建筑構件。城址內(nèi)出土筒瓦、指壓紋、板瓦、式牡丹紋以及綠釉或黃綠釉琉璃瓦,許多瓦上有刻劃的文字。該城的布局與渤海上京、中京相仿,均效仿于唐長安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國家文物局)……[詳細]
74、德安禪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安禪寺
  德安禪寺俗稱老爺廟,始建于1927年,位于洮南市西郊。由山門、正殿、后殿、配堂、鐘鼓樓等建筑組成,整個寺院布局嚴謹、錯落有序。在歷史中幾遭破壞,1996年經(jīng)白城市政府批準復修,并改現(xiàn)名。現(xiàn)在的寺院占地面積6592平方米,建筑面積865平方米,有正殿1處,還有地藏殿、觀音殿、伽蘭殿等3處殿堂,有東西寮房各1處,寺內(nèi)有2米高1噸重的銅制佛像1尊,1米高銅制佛像10余尊。相傳1927年,鎮(zhèn)守洮南的張海鵬(張-子)突然日做一夢,見關公橫刀立馬大呼他為“三弟!”,于是他立即提槍上馬隨關公向西狂奔,直追到現(xiàn)在的德安禪寺附近——那時還是一片荒茅之地,那馬卻死活不再前進一步。醒后頗覺神奇。至此,“張-子”乃張飛轉世之說便不脛而走。張海鵬為感謝關老爺點明其身世的大恩大德,決意按照夢境所指之處建一座關帝廟終生供奉。據(jù)說商賈和百姓聞聽之后,都紛紛表示愿捐款、捐物以響應張的“忠義”之舉。其實,-并非如此。作為鎮(zhèn)守……[詳細]
磐石天主教堂
  磐石天主教堂批次和公布時間:第六批2007.5.31地址:磐石市內(nèi)年代:清代類別:古建筑管理單位:磐石市宗教局天主教堂始建于光緒十三年(一八八八年),由傳教士任保衡倡議在磐石縣城內(nèi)建成。到現(xiàn)今傳教活動已經(jīng)118年,最盛時期擁有教友一千余人。大禮堂占據(jù)大院的東側中間部分,是個南北方向的長方形建筑,青磚墻黑瓦蓋,高窗闊門。原來緊連大廳正門處有尖塔式鐘樓一座,高15余米。在1932年9月發(fā)生的“磐石事件”中,被駐守磐石的日寇擊毀,事后再沒有修復,F(xiàn)正門上方的墻壁上彈痕累累,它是磐石人民抗日斗爭戰(zhàn)績的見證。大廳有左右兩個正門,室內(nèi)雙排柱式大廳,內(nèi)有紅漆頂柱二十四根,頂棚呈園拱形,地板涂以紅漆,內(nèi)壁潔白整齊,掛畫栩栩如生,令人凝眸。在大廳的盡北端有木雕矮欄一道,欄內(nèi)有講壇設置在木制的兩層木臺上,后臺有壁龕,龕內(nèi)是天主耶蘇的神像天主教堂坐落在老縣城東北隅,是一座近西式高房,高高的屋脊,高大尖拱的玻璃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