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東安縣旅游

東安縣文物古跡介紹

九龍巖石刻
  九龍巖石刻位于東安縣蘆洪市鎮(zhèn)東一公里的九龍巖,有北宋至清各種名人石刻43方,宋刻達30方。最早的一方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東安縣令張?zhí)晁},距今已1100多年,記載了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平將寇”)和“蘆洪置司”的重大史實,對研究東安政史和建置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補史價值。北宋著名文學家、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王安石變法主要參與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之弟曾布,南宋抗金名臣、經(jīng)學大師胡寅以及眾多官宦、文人、儒僧幕名尋訪,為詩為文,題刻留名,盛極一時,成就了九龍巖石刻。宋景佑初(1034),僧人元喜入九龍巖建寺,但無寺名。宋治平元年(1064年)。九龍巖寺賜名壽圣院。宋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日,周敦頤游九龍巖,題摩巖。宋熙寧六年(1068)五月五日,蔣忱作《九龍巖記》,周敦頤書凡上石。壽圣院塑佛像。宋熙寧九年(1076)詩人陶弼游九龍巖,題詩。宋元豐三年(1080)曾布率家眷游九龍巖,題……[詳細]
樹德山莊(唐生智故居)
  唐生智故居位于永州市東安縣蘆洪市鎮(zhèn)趙家井村。唐生智(1889-1970),字孟瀟,湖南東安人。1911年加入同盟會,1914年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先后參加辛亥革命和討袁、護法戰(zhàn)爭,歷任湘軍團長、旅長、師長。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軍長、前敵總指揮、第4集團軍總司令、湖南省主席等職。1929年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第5路軍總指揮。1930年趁蔣桂戰(zhàn)爭復出,組織“護黨救國軍”,任總司令。1931年5月寧粵對立期間任廣州軍事委員會兼軍事參議院院長。1934年12月兼任國民黨訓練總監(jiān)部總監(jiān)。1935年4月,被任命為陸軍一級上將?箲(zhàn)爆發(fā)后,任南京衛(wèi)戍司令長官,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以后長期閑居湖南,曾在家鄉(xiāng)東安創(chuàng)辦“耀祥書院”,研究佛學、哲學、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及古典文學。1949年在湖南組織“和平自救”運動,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員會”主任委員,參加湖南和平起義。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全國人民代……[詳細]
坐果山遺址
  坐果山遺址該遺址位于源遠流長東安縣大廟口鎮(zhèn)南溪村二組的坐果山上。2008年10月,源遠流長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當?shù)赜嘘P部門對該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發(fā)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清理出了一組完整的山地居住遺跡,共發(fā)現(xiàn)古人用來支撐房屋柱子留下的柱洞100多個,灰坑(包括火堂)10余個。從柱洞的位置可以看出,生活在坐果山下的商周古人采用山石為墻,在山石之間空地立柱搭棚。從中可以復原商周時期人類依據(jù)巖山的自然環(huán)境來建筑居室的情形。在遺址內(nèi)一條長達數(shù)十米的自然深溝中,發(fā)現(xiàn)文化層厚達3-4米,出土子大量的文化遺物,石斧、石錛、石鑿等石器,釜、罐、鼎、鬶、紡輪等陶器,還有少昊的青銅矛、鏃、和玉玦、玉環(huán)等。根據(jù)發(fā)掘出土的大量動物遺骨,可以確定的經(jīng)濟形態(tài)是以狩獵為主體。所發(fā)現(xiàn)的石器,已椹了一條完整的的石器制作加工鏈,這在湖南考古史上尚屬首次。從日前發(fā)掘的情況看,坐果山遺址是一處商周時期南溪河流域的中心遺址,遺址范圍約……[詳細]
東安廣利橋
  廣利橋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紫溪鎮(zhèn)(塘夫鄉(xiāng))花橋村的印水河之上,是一座歷經(jīng)200多年風雨的清代古橋,以其獨特的“金腳、腰”風雨橋造型,充分發(fā)揮了實用和審美多重功能,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筑橋技術的高超和神奇,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取“廣濟行人,萬民便利”之寓意而命名。有“七十門柱金蟾,廣利橋名天下傳”的詩句詠贊此橋,廣利橋仿效宋代營建方法而建,橋分三拱,石墩水罩,拱角奇勝。廣利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紫溪市鎮(zhèn)花橋村,乾隆38年(1773)修建。廣利橋全用青石砌成,全長36.8米,橋高7米,橋?qū)?.5米,東西走向。橋身3拱,拱高6米,石料砌成,拱腳落水處薄至0.33米。有“金雞腿、豆腐腰”之稱。橋罩系木結構,有重檐小青瓦長廊,共四柱三間17個穿斗式柱梁結構,號稱“76根柱頭”,中間寬2.55米,高4米,三架梁作成云頭狀,中間為走廊,外檐設防護欄桿,……[詳細]
5、吳公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公塔
  吳公塔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東安縣紫溪市鎮(zhèn),此為保存完好的清代磚石塔之一。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于乾隆十七年(1752)竣工,為紀念知縣吳德潤的政績,而取名“吳公塔”。塔系磚石結構,樓閣式,通高30米,基底11米,七級八方,內(nèi)實6層。各層辟門窗平座石欄,可以登臨遠眺。塔內(nèi)有石級可盤旋而上直至塔頂。平面布局精巧,有塔內(nèi)連廊,五層疊穹窿頂,五六層八角磚柱貫穿塔剎,上覆寶頂,頂光直達塔室,使五六層與塔剎連為一體。六層繞八角柱經(jīng)券門平座,繞塔可憑欄俯視,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塔剎為石結構,且雕刻精美,并有避雷作用。石相輪、石寶頂刻工精細,實為罕見。塔原為縣令吳德潤所見,因吳外調(diào),成了“半拉子”工程。荊道乾接著重建,歷時3年建成,取名為吳公塔。塔不以荊道乾命名,而以吳德潤命名,可見,荊道乾之高風亮節(jié),為官之楷模。此塔雖歷經(jīng)二百余年的風雨滄桑,但仍保存完好,挺拔清秀。且構造奇特,堪稱清代古塔的標……[詳細]
唐元甫夫婦墓
  唐元甫夫婦墓位于湖南省東安縣石期市鎮(zhèn)洪井村。西北距縣城約21公里。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元甫夫婦墓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唐元甫墓及第一夫人徐氏、第三夫人丁氏墓異穴合葬而成。該墓有三大特點引人矚目:一是規(guī)模宏大。墓園占地600平方米。二是嫡庶同塋,三人并穴,唐元甫墓居中,左為其嫡妻徐氏墓,右側(cè)為其第三夫人丁氏墓,各有墓圍,相對獨立。這種嫡庶并列的合葬方式,明顯違背了封建禮教常規(guī),就是丁夫人“才同絮詠,德媲蘭馨”、“事親體膳,諸娣咸寧”(三夫人墓志銘)所取得的特殊家庭地位的特殊體現(xiàn)。三是石雕石刻數(shù)量眾多,工藝精美。坊門、甬道、園墻、墓圍等,均系精雕細琢的花崗巖砌就,甬道兩側(cè)列立的石人、石獸,方柱、石欄內(nèi)嵌刻浮雕主題多樣的石屏,柱頂?shù)袼軇討B(tài)各異,橫欄皆為瓦脊形,半圓形墓圍。墓圍雕刻人物、花草、禽獸圖案和名人題寫的悼文、挽聯(lián)。冢后立一主二副三石碑,書法各……[詳細]
東安文塔
  文塔位于石期市鎮(zhèn)東鍘、湘江河畔的一塊巨石上,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高24米,基座寬10米。塔外砌青料石,內(nèi)砌青燒磚,七層八面,每層上方砌有出檐和斗拱。下層正面有一小門洞,人能爬進爬出。其余各層內(nèi)砌實,人不能登頂,每層每面均有四個小券門裝飾,第二層四面券門按方位各刻有“東來紫氣”、“南極瀟湘”、“西山翠色”、“北口口口”的匾額。今塔身仍巍然屹立湘江岸邊,保存完整。2003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