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無錫市旅游

無錫市文物古跡介紹

81、國山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山碑
  國山碑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國山碑三國?吳宜興縣祝陵鎮(zhèn)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山碑位于江蘇省宜興市善卷鎮(zhèn)國山頂上,立于三國東吳天璽元年(276年)。國山,原名離墨山,相傳仙人鍾離墨于此-得道,故名。國山碑是三國時,吳天璽元年(276年),因在離墨山中發(fā)現(xiàn)石洞,即現(xiàn)在的善卷洞,當?shù)毓倭藕统紓冎篮,當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獻媚,皇帝孫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禪,改離墨山為國山,刻國山碑,或稱禪國碑。碑呈圓鼓形,碑形像“國”字,碑高2.35米,圍長3.30米,四周環(huán)刻通連文字,計43行,每行25字,共計約1000字。碑文篆書,為吳國中書東觀令史立信中郎將、著名書法家蘇建所書。國山碑書法結體方正敦厚,用筆樸拙遒勁,有周秦遺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碑的內(nèi)容是東吳末帝孫皓宣揚祥瑞感應的立碑緣由。碑文為董朝所撰。國山碑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封禪碑之一,具……[詳細]
新四軍標語
  新四軍標語,在宜興市張渚鎮(zhèn)祝陵村。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語寫于1946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三日,那時候,新四軍蘇浙軍區(qū)主力部隊奉命從蘇浙根據(jù)地渡江北撤近一年。國民黨政府在宜溧、太滆等地區(qū)重建了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三級政權和黨、軍、警、特組織,保甲制度也重新恢復了起來,“中央軍”、“還鄉(xiāng)團”不斷地“清剿”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和新四軍留守武裝,迫害干部家屬和軍烈屬。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鼓舞人民群眾的革命斗志,留守在宜南山區(qū)的新四軍武工隊,在陳立平、張之宜等領導下,開展了艱苦的對敵斗爭。1946年農(nóng)歷八月十三日深夜,新四軍武工隊五男一女,潛入祝陵村沿街住戶閔宜大家,在其西墻用紅色顏料自右至左寫下了:“要求國民政府取消特務機關,釋放愛國政治犯!”兩行大字,落款:蘇浙新四軍。標語長5.85米,高1.30米。第二天上午,大幅的標語吸引了趕集的鄉(xiāng)民爭相觀看,議論紛紛,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詳細]
無錫南禪寺步行街
  南禪寺步行街是依托古運河及河畔南禪寺、妙光塔三大景觀精心規(guī)劃建造的超大型文化市場,是鬧市中心一座文化旅游城。這里,密布著江南名都無錫的歷史文脈,其典軼掌故隨處可見。這里,呈現(xiàn)著粉墻黛瓦舟楫往來的民俗經(jīng)緯,看前街后河古風依然。這是一座-展文化、收藏文化、園林文化、佛教文化、旅游文化和美食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城。依托南禪寺、妙光塔、古運河珠聯(lián)壁合、人文與歷史相映成輝的魅力,南禪寺文化商城借景興市,先后興辦了風味小吃市場、郵票錢幣市場、花鳥魚蟲市場、古玩市場、書刊市場、工藝旅游品市場。目前,南禪寺文化商城按照如下八大功能拓展市場:(1)古玩字畫片區(qū)(2)風味小吃片區(qū)(3)花鳥魚蟲片區(qū)(4)旅游工藝品片區(qū)(5)特色小商品片區(qū)(6)錢幣集郵片區(qū)(7)書刊音像片區(qū)(8)休閑娛樂片區(qū)將以“名、特、專”,“吃、玩、購”為主,充分發(fā)揮假日消費優(yōu)勢、文化優(yōu)勢、區(qū)位優(yōu)勢、規(guī)模優(yōu)勢、經(jīng)營特色優(yōu)勢,面向特色消費、面向大……[詳細]
江陰永安禪寺
  永安禪寺位于江蘇省江陰市西郊夏港鎮(zhèn)北首。距江陰長江大橋5公里。南臨無錫,西接常州。北靠長江,歷史悠久。據(jù)《江陰市志》記載,是江陰最早的三大寺院之一。初建于西晉太康二年,名永安院。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四月和萬歷十九年(1591)四月先后兩次對殘損的殿堂進行了修復,萬歷十八年至二十二年(1590~1594)對永安寺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據(jù)傳,修寺前,當?shù)靥鞛?,民不聊生。當年12月10日永安寺落成,天空出現(xiàn)日月交輝,次年正月5日巳時、10日巳時又出現(xiàn)日月交輝,是大吉大利之征兆,從此四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永安寺于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6年)第二次重修。永安寺建造獨特,錯落有序,雕梁畫棟,龍飛鳳舞,充分體現(xiàn)古代文化藝術的精湛,是歷代群眾向往的地方,吸引不少善男信女前來祈求人壽年豐。民國后期,寺院被拆援建學校,僅存三間廚房,供德宣和尚居住。1993年江陰市人民政府批準重修永安禪寺,各界人士大力……[詳細]
私立尚仁初級商科職業(yè)學校舊址
  私立尚仁初級商科職業(yè)學校舊址為由六幢平房及二層樓房組成的一個建筑群體,基本分東西兩塊,散布在校園里。東邊三幢校舍,最南邊為一幢10開間二層樓房,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南設外走廊,歇山頂,前有空地為小花園,可能為教職員工辦公用房;向北約50米為一幢6間平房,座北朝南,歇山頂,設外走廊,為教室,與第一幢樓房之間形成了一個較大空間的場地;坐東朝西另有平房一排10余間。而西邊三幢皆為歇山頂平房,最北一幢坐北朝南,面闊9間,其南二幢性質相同,皆為6開間,分別為坐東朝西和坐西朝東,相對矗立,此三幢平房呈品字形分布,自成一個院落。私立尚仁初級商科職業(yè)學校舊址既是較為傳統(tǒng)的中式磚木建筑,又吸收了西式建筑的優(yōu)點,采用跨度較大的人字梁,以最大限度延伸教室進深,擴大教室面積,以滿足教學需要。該建筑另一特點是朝陽一面設兩對開大窗戶,增加室內(nèi)采光,窗楣上以承受由于窗戶跨度太大造成的壓力。盡管部分校舍已改建,但剩下的這……[詳細]
徐大宗祠楠木廳
  徐大宗祠,在宜興市宜城鎮(zhèn)溪隱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徐溥(1428-1499),字時用,號謙齋,宜城鎮(zhèn)溪隱村人,8歲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試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天順、成化、弘治年間,歷任國史總裁、禮部右侍郎、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輔,弘治十一年(1498)進華蓋殿大學士,后以目疾乞歸,卒后贈太師,謚文靖,著有《謙齋文集》四卷,《文靖疏稿》二卷。徐大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進,現(xiàn)僅存二、三兩進,通面寬17.65米,進深33.17米。第二進面寬3間17.65米,進深8架11.05米,硬山頂,陽山石圓柱,其梁與枋上均有彩繪,但已模糊不清。第三進為正廳,因梁柱為楠木,又稱楠木花廳,面闊三間17.65米,進深8架14.80米。歇山頂,其梁架結構保持了明代始建時的原貌![詳細]
宜興太平天國王府
  太平天國王府坐南朝北位于宜興通真觀巷人民路口,原為朱峻明私宅,嘉慶十九年賣歸史姓。太平天國期間,史氏舉家避居鄉(xiāng)間,四年后回城發(fā)現(xiàn)其宅完好無損,且裝修一新。他們馬上雇人抱去了大廳屏門上百姓家不該有的青獅白象浮雕,并將其他壁畫用石灰涂抹起來。1955年,宜城教師朱聲媛向上級反映史紀壽住宅有太平天國壁畫,省文管會當即派人進行多次考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終于認定。1982年,宜興太平天國王府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王府是太平軍進駐宜興時輔王楊輔清的府第和忠王李秀成的行轅,王府原有四進,東側有狹弄直通后院,整體坐南朝北,面寬二十三米,進深五十二米,第四進為轉盤樓,民國二年失火被燒。第一進大門內(nèi)有屏門四扇,上繪一輪紅日下的鯉魚跳龍門彩圖。再進是石庫門院墻,磚刻門樓左右有景陂人物。第二進門前有兩件文物,一件是大刀,是明末宜興籍兵部尚書抗清名將盧象升的練功刀,另一件是清代古炮,是不是太平天國時期所用……[詳細]
88、補廬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補廬
  補廬,在宜興市宜城街道光榮西路。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補廬建于民國初年,原為宜興縣中共早期領導人史曜賓的私宅,后成為中共宜興早期黨組織的成立地和秋收暴-動-的指揮所。建筑面北座南,二層樓,硬山頂,面闊五間17.50米,進深六架5.10米。大門上方磚雕門額,陽刻“補廬”兩字。1927年春,北伐軍進駐宜興,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不久,國民黨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反動派忙于鎮(zhèn)壓工人運動,無暇顧及農(nóng)村,中共江蘇省委遂于1927年4月派黨員潘梓年、李旸谷等自上;氐揭伺d。4月20日,他們與原在宜興的史曜賓、安乃康、吳日信、汪明蘇、汪子柔等7人于“補廬”內(nèi)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小組。5月初,經(jīng)省委批準,改小組為中共宜興特別支部,指定史曜賓為特支書記,李旸谷為組織委員,潘梓年為宣傳委員。接著,江蘇省委派萬益、史硯芬、宗益壽等加強宜興黨組織的力量,9月初,特別支部上升為中共宜興縣委員會,仍由……[詳細]
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
  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位于清名橋歷史街區(qū)大窯路,門前是一個新建的親水碼頭,石制圍欄、古樸清新,碼頭兩側就是江南民居風格的小橋流水人家。大窯路現(xiàn)有古窯群遺址108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有十幾處,是江南地區(qū)保存磚瓦窯遺址規(guī)模最大的地方。該遺址博物館集中展示了無錫乃至江南磚瓦生產(chǎn)、貿(mào)易及窯民生活形態(tài)等內(nèi)容,是中國磚瓦重要原產(chǎn)地的代表性博物館。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地處無錫古運河與伯瀆港的交匯處,這里是曾是無錫磚瓦生產(chǎn)貿(mào)易的集散地,是中國古代磚瓦的重要原產(chǎn)地。博物館核心區(qū)內(nèi)建筑采用較早(宋、明)時代風格,以體現(xiàn)窯業(yè)興盛背景;按歷史原貌修復部分原住民建筑以盡量摒除現(xiàn)代元素,古窯遺址周圍復古建筑風格以窯業(yè)興盛時期的建筑風格為主;相對集中的沿河商業(yè)區(qū)域建筑部分采用現(xiàn)代風格。博物館主體展廳(不包括窯址展示)利用一家老廠的兩層樓建筑改造而成,展廳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外觀與清名橋街區(qū)水鄉(xiāng)民居的風格統(tǒng)一。一樓“無錫磚瓦……[詳細]
無錫開原寺
  開原寺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梅園滸山與樸山之間,相傳始建于唐朝,但已不可確考。1936年,崇德生捐資十余萬元,黿斗渚廣福寺量如和尚相助建開原寺,后被毀。1983年開始恢復,重建、修建天王殿、大雄寶殿、毗廬殿、玉佛樓、藏經(jīng)樓、念佛堂、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僧舍、放也池等。1991年重陽時玉佛樓落成,至此開原寺的恢復工作基本結束,三寶俱全,成為莊嚴妙境之佛門勝所。開原寺天王殿中的彌勒佛為鍍金銅像,重五噸,高二十五米,徑一百六十四米,由泰國泰中友好協(xié)會贈送,一九八五年十月請入寺中供奉。寺中「平豐」鐘樓及所懸梵鐘,分別是日本明石市日中友協(xié)會長谷弘之助及磨山月照寺問瀨法師捐贈的。梵鐘高二十四米,直徑十三米,重三百六十六噸,鐘身有鑄有趙樸初及月照碩叟題寫的頌詞。玉佛樓內(nèi)臥玉佛,長十二英尺,重六十四噸,系美籍華人壽治法師緬甸訂購贈送給開原寺,于一九八九年九月迎入寺中,開原寺中有《功德芳名》碑《玉佛樓緣起……[詳細]
91、四方碑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方碑
  四方碑,在宜興市芳橋鎮(zhèn)徐塘田村,為清代處士徐翙鳳妻的墓碑。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徐翙鳳(1628—1684),字聲歧,號竹虛行三樂齋公孫、馌亭老農(nóng)、眠云道人。通詩文,有才氣,然屢試不第。生平義勇正直,鄉(xiāng)黨宗族莫不畏憚。以詩書自娛,終生布衣。其兄徐喈鳳,字鳴歧,清初著名詩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云南永昌府推官,曾編《宜興縣舊志》。四方碑為青石質,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組成,通高2.86米。碑座為正方形,邊長1.10米,高0.33米。碑身亦呈方形,邊長0.60米,高1.67米。碑首為四方葫蘆亭角形,高0.86米。碑面北向偏東,碑身正面刻:“馌亭老農(nóng)聲歧徐子孺人吳氏之墓”。其東西兩側各陰刻草書如夢令一闕,其一為“自笑此生無據(jù),讀破青編不遇,甘苦寸心知,羞與旁人訴語。歸去,歸去,好覓清涼國住!庇帧吧P梅花書院,死葬釣魚亭畔,到處任逍遙,了卻一腔愁怨!酢酢[詳細]
宜興碑刻博物館(周王廟)
  周王廟,又稱“英烈廟”、“周孝侯廟”位于宜興市東廟巷東端,門外廣場寬三十余米長六十余米,中間有立坊,南端是廟門,北端有周處事跡的浮雕照墻。立坊上“千秋風范”是宜興籍著名書畫家吳冠中所寫,廟門上“周孝侯廟”四個大字則是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的墨寶。周王廟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王廟是祭祀西晉平西將軍周處的祠廟,也是宜興目前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祠廟,有宜興第一廟之稱。相傳周王廟始建于東晉初年,但有據(jù)可考的有官方色彩的正式建廟應該是在北宋建隆三年(962),周王廟初稱周孝侯廟。當時主政我們江南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大殿里有碑文記載是議禮徐鍇奉詔而建。南宋紹興七年(1137)因朝廷賜廟額英烈稱英烈廟,南宋慶元元年(1195),朝廷進封周處忠武公又稱周公廟。歷史上周處三次被朝廷追封為王,第一次是南宋寶慶時的武惠正應王,第二次是元代至元時的英義王,第三次是清代雍正時的渤海王。所以周孝侯廟后來就被……[詳細]
駱駝墩遺址
  駱駝墩遺址位于宜興市新街鎮(zhèn)夏姜村唐南村。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實際發(fā)掘面積僅1309平方米。主要遺存距今約7000至5000多年,遺址分南北兩區(qū),南區(qū)在名為駱駝墩的自然崗地,北區(qū)在唐南村北。2001~200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對該遺址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以平底腰檐釜為重要特征的全新文化類型和大量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的甕棺葬,篩選出相當數(shù)量的炭化稻米。駱駝墩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發(fā)源地。遺址中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環(huán)圍繞的河道,被認為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河道,當時應當是作為這一中心部落的護城河,用來排澇,也用作水源,同時還可圍界并抵御外敵入侵。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古河道,既深又闊,在淤積層中還有倒塌的大樹等。太湖是在8000年左右前形成的,而駱駝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7300多年前。林留根等一些考古學家對駱駝墩遺址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其是太湖西岸重要的歷史地理坐……[詳細]
94、惠山青山寺
惠山青山寺
  無錫青山寺位于無錫城西惠山腳下的青山灣,北靠惠山二茅峰,東鄰惠山頭茅峰,西接惠山與嶂山相連的山梁,南對產(chǎn)山。青山寺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據(jù)《吳地記》載,青山寺始建南朝梁大同年間(公元535—545年),梁武帝重浚梁溪河,故名梁溪。青山面對梁溪,鄉(xiāng)人在此建廟供奉兩位治水功臣,因此《無錫縣志》載:“青山寺舊祀水帝!毕慊鹜⒉凰。此后青山廟規(guī)模逐漸擴大,至南宋時已成寺院。清乾隆年間增建500羅漢堂。清咸豐年間(公元1860年左右)因太平天國戰(zhàn)亂全寺俱毀。民國期間由地方鄉(xiāng)紳和實業(yè)家捐資重建,并在附近建一亭,供香客游人休息觀景。上世紀四十年代,著名國產(chǎn)電影《火燒紅蓮寺》曾在此拍攝,因此有心看青山寺舊貌的大概要去找那部黑白片子了。五十年代,青山寺還有38間房屋。六十年代,革命電影《錫北峰火》攝制組也曾到此拍攝。七十年代起因文革青山寺逐漸被廢。八十年代青山寺已經(jīng)只有很破落的幾間禪房。1988年經(jīng)無錫……[詳細]
95、適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適園
  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江陰市區(qū)南街該園占地七畝有余,為邑人陳式金于清咸豐四年(1854)就宅旁隙地所建,本名適園,俗稱“陳家花園”。江陰陳氏系江陰望族,陳式金本為山水畫師,巧于園林構思,謂無意為園而適成之,故名適園。部分毀于庚申兵燹。其子陳曦唐(字燮卿),光緒丙戌進士、工部主事,亦善山水花卉翎毛。倦歸故里后,以10年時間補廊培屋,移樹浚池,為園增色。日軍侵占江陰,適園曾遭破壞。解放后,迭經(jīng)人民政府撥款整修,漸復舊觀。園內(nèi)鑿湖壘山,湖北雙峰疊翠,其上有超然臺,已廢。湖南有水流云在之軒,東連過香廊、曲橋,至秋聲舫。舫前為響秋軒,舫后為易畫軒,凡求畫者須以詩相交換故名。再過斜廊達得爽亭,中嵌巨鏡,湖光山色,盡收其中。沿回廊向北有敞廳,名得睫繞云山館。西隅斗室名秋入瓊波。旁有適安齋,收-代書畫珍品,匯刻于石45方。壁間存有晉王羲之《換鵝碑》、元倪瓚山水畫,以及明梁同書、董其昌等手跡石刻。東隅廊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