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鎮(zhèn)江市旅游

鎮(zhèn)江市文物古跡介紹

圌山炮臺遺址
  圌山炮臺遺址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鎮(zhèn)江新區(qū)大港東十七里五峰山下的二磯頭。圌山炮臺依山面江,地勢險要。該炮臺建于1840年,炮臺陣地分兩處,一處在山腳下,凸出江面,暗堡式,弧長約20米,呈扇形,四口;另一處中部斜坡下靠江處,現存母堡三口,暗堡式,進深12米多,子堡七口,全長約60米。另外在“山谷”里有彈藥庫一座,長方形。均為黃砂石灰質地。圌山關炮臺遺址在圌山北麓的五峰山,與對岸的順江洲(現高橋鎮(zhèn)),構成一公里的隘口,這就是圌山關。圌山關炮臺由圌山炮臺、順江洲的大沙炮臺和江都的三江營炮臺組成。圌山炮臺設在五峰山下突出江面的大磯頭、二磯頭上。炮臺共有三處,眼前這一處保存比較完整。它雄峙在二磯頭上,暗堡式的結構,全長30余米,跑口對著江面。分三個炮室,內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寬度6米,脊頂高3.6米,進深8米,炮臺口寬2.5米,門寬5米。門側附小彈藥庫4個。堡壁厚3-5米。從塌落的頂部看,炮臺系用黃泥、……[詳細]
122、斷山墩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斷山墩遺址
  斷山墩遺址位于丹徒縣丁崗鎮(zhèn)東南,太平河北岸,西距鎮(zhèn)江市區(qū)16公里。1957年發(fā)現,1981年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合作進行發(fā)掘。遺址為長條形土墩,高出四周農田7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2.5~4.5米,多層次疊壓,建筑基址有長方形燒土面及柱洞,其旁有9座墓葬,除2座成人殘墓外,都是兒童墓葬。這是一處經歷時間長、擁有一定人口和聚落的遺址。遺物多具有通常所稱“湖熟文化上層”遺物的特征;石制工具以石錛、石刀、石鐮為主,還有石斧、石鉞、石矛、石鏃和石鑿;小件銅器數量較多,并有鑄造銅器的陶范、石范和工具銅錐鑿,陶器紅陶比例較大,還有灰陶、硬陶和原始青瓷,主要器形有夾砂紅陶素面鬲、甗、鼎,泥質灰陶盆、豆、缽、盤、罐,泥質紅陶罐、盆、缽,硬陶有罐、壇、瓿,原始青瓷豆、碗。硬陶多拍印紋樣,主要有方格紋、雷紋、梯格紋、回紋、折線紋及組合印紋。遺址時代相當于中原西周前期到戰(zhàn)國中期。屬研……[詳細]
四腳墩土墩墓群
  四腳墩土墩墓群位于丹徒鎮(zhèn)西南部高低起伏的丘陵崗地上,六座土墩墓,呈半弧形分布在隆起的高崗上。在土墩墓群的東部30多米處有一保存完好的臺型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十分豐富,是一處湖熟文化遺址,遺址和土墩墓隔著開闊的洼地遙相呼應。四腳墩土墩墓群原有6個土墩墓構成,大型的高約6米,直徑約50米左右;中型的高約5米,直徑30米左右。1986年和1991年經歷了兩次發(fā)掘,南京博物院、鎮(zhèn)江博物館先后發(fā)掘了其中5個,目前還有1個,位于四腳墩遺址西約200米,西距張許通往丹徒鎮(zhèn)的水泥路約50米。目前留存的土墩墓平面呈圓形,饅頭狀,底徑約28米,高4米。四腳墩土墩墓群是西周時代吳國文化葬制的典型墓葬。兩次發(fā)掘,發(fā)現的隨葬品有原始青瓷碗,夾砂陶鬲,泥質紅陶盆,泥質灰陶豆,幾何印紋硬陶罐,青銅矛,劍,戈等,墓葬0-現的“二次封土現象”以及構筑“石槨”對研究西周到春秋時期當地墓葬演變和喪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詳細]
水經村陵墓石刻
  水經村陵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水經村陵墓石刻南朝丹陽縣埤城水經山村1988年作為“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丹陽埤城鎮(zhèn)水經山村東南數十米處,墓今已平。墓前存2尊石辟邪,南北向對列,南為母獸,北為公獸,均是獅子。造型體長而頸短,作蹀躞狀,兩獸動勢對稱,形象健壯飽滿,充滿活力。南辟邪身長1.85米,高1.45米,頸高0.65米,體圍1.62米;北辟邪身長2米,高1.51米,頸高0.73米,體圍1.65米。1978年5月提升入座。此陵有齊前廢帝林王蕭昭業(yè)墓之說。……[詳細]
125、趙子禠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子禠墓
  趙子禠墓,即趙氏佳城,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新區(qū)大港街道北山行政村車碾口村北煙墩山東麓仙墓山,是大港的趙氏始祖趙子禠及其家族墓地。是鎮(zhèn)江為數不多的宋代貴族墓葬,對研究宋王朝皇室南遷和宋代墓葬的發(fā)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趙子禠是北宋太祖趙匡胤六世孫,根據《大港鎮(zhèn)志》記載:“趙子禠,字志南。靖康末年(1126年)為避金人之亂,攜帶部分皇族和侍從隨南宋皇室南渡金陵,后又遷居京口(今鎮(zhèn)江)。建炎三年(1129年)遷居大港,成為大港趙姓始祖。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世界紅卍字會江蘇省會舊址
  世界紅卍字會江蘇省會舊址為中國江蘇省鎮(zhèn)江市的一處歷史建筑,位于市中心潤州區(qū)京畿路82號。1923年,世界紅卍字會成立鎮(zhèn)江道院,又名紅卍字會江蘇分會,1934年擴建,中西合璧風格,共有52間。2019年3月,世界紅卍字會江蘇省會舊址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南朝(549年)丹陽縣荊林劉家莊1988年作為“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  蕭衍(公元464-549年),父蕭順之,母張尚柔。迫使齊和帝禪位于己,時年39歲,在位48年(公元502-549年)。餓死,葬修陵。年號天監(jiān),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梁武帝修陵,位于江蘇省丹陽市荊林鄉(xiāng)三城巷,在其父文帝蕭順之建陵之北約100米處。修陵陵冢早已荒平,僅陵前存石麒麟一只,位于神道北側,身長主1米,高又8米,頸高l.45米,體圍2.35米。今存南朝陵墓石刻,有墓主可考并依據藝術風格略可定為梁墓的,占全部石刻的半數以上,其制作年代也在梁武帝統(tǒng)治的四十多年間,修陵的這具石麒麟又可作為梁代石刻的代表作。這具石麒麟在雕刻裝飾技法上明顯不同于齊朝石刻圓雕,浮雕……[詳細]
金家村陵墓石刻
  金家村陵墓石刻:位于丹陽后巷鎮(zhèn)建山金家村。從景安陵旁邊的路一直向北,大約5公里,是一丁字路口,左轉約600米,在路的左邊就是金家村。開車進入村里,找個空地停車。一直向南走,有一片大的田地,四周被圍著,順著田壟,走到最南端,石刻就在那里。這個石刻比較難找,因為田地地勢低洼,四面地勢都比這里高,所以在外面根本看不見。朱偰考察丹陽的南朝石刻,把這里漏掉了,可見多么難找啊。因此《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里沒有此處的照片,也無法比較這個石刻的磨損變化。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江蘇分冊》,文物部門1977年4月將沉于水塘和土中的天祿、麒麟提升安放。東為天祿長2.38米,高2.25米,頸高1.2米,體圍2米,頭已殘,失三足,風化嚴重。西為麒麟,長2.13米,高1.9米,頸高1.05米,體圍1.65米,吻部及左后足已失。據判斷應為齊、梁佚名皇陵。這里被文物部門命名為金家村南朝石刻,表示文物部門對這是誰的陵墓尚未……[詳細]
爛石隴南朝佚名墓石刻
  爛石隴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陽的南朝石刻在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中國文物地圖集·江蘇分冊》卻沒有把爛石隴南朝佚名墓石刻列入全國重點,而是省級文物。石刻共有兩個,一南一北,隔著一條土路對峙。南側的損壞嚴重,只剩下軀體下側的部分石塊,而北側比較完整,但是風化嚴重,要仔細辨認,才可以看清局部花紋。據《丹陽縣志》記載:墓今已平。墓前有2尊石辟邪,南北對列。南辟邪現已碎,北辟邪較完好。形似獅,身長1.58米,高1.54米,頸高0.75米,體圍1.7米。張口吐舌,作蹲踞狀,其形態(tài)為南朝石刻中所僅見。1977年5月提升入座。此墓有齊廢帝海陵王蕭昭文墓之說。(日)曾布川寬《六朝帝陵》:爛石垅的右側石獸已碎,左側石獸雖然風化,但保存狀況良好。體長1.58米,高1.54米,作前肢立起的蹲踞狀,頭稍微上昂,張口吐舌,頭頂到肩部有鬃毛,兩肩有翅膀。奇妙的是方柱形的出狀尾巴甩向上方,并沿背部一直……[詳細]
130、京口閘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京口閘遺址
  京口閘位于江蘇鎮(zhèn)江,是江南運河上的第一座閘,堪稱漕運咽喉、交通樞紐,歷經唐代至清代,民國時期填埋為路。2011—2012年,考古揭示出唐代堰(閘)及北宋至明清京口閘東側閘體、河道、碼頭、道路、碑亭等遺跡,出土唐代至民國時期陶瓷生活用品、祭祀供器等各類遺物,其中兩件元代青花香爐尤為珍貴。京口閘遺址是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2019年,京口閘遺址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