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淄博市 > 臨淄區(qū)旅游

臨淄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1、臨淄齊國故城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淄齊國故城
  齊故城遺址位于臨淄區(qū)辛店鎮(zhèn)北7.5公里處,東依淄河,西臨系水,為周代齊國的都城,西漢時又為齊王國都治,歷時千余年。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由大、小兩城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東西約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東北部伸進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兩城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周長約21公里。故城的城墻多數已湮沒地下,少數因挖土及河水沖刷而無痕跡,現僅存一些斷垣殘跡。-物部門鉆探考證,城墻早在西周時期就存在,春秋、戰(zhàn)國、西漢時又多次修補。城墻系夯土而成,依地勢而建,多不取直線形,有24處拐角,現有14處保存完整。小城周長7275米,墻基寬20~30米,最寬處達67米;大城周長14158米,墻基寬多在20米以上,最寬處達43米。據《齊記》載,齊城有門13座。見于史書的有雍門、申門、揚門、稷門、鹿門、章華門、東閭門、廣門等。但未記確切方位……[詳細]
稷山洞室墓群
  稷山位于齊故城以南10公里的齊陵鎮(zhèn)梁家終村東南方,海拔171米,石灰?guī)r質,歷史上就是齊國名山,現在是淄博市臨淄區(qū)與青州市的界山。據《齊乘》引《齊記補》言,因春秋時山上有后稷祠,故名稷山。后稷是周族的始祖,神話中的后稷由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之腳印懷孕而生,因沒有父親曾經被拋棄,故又名棄。他善種五谷,在堯舜時代做過農官,教農民耕種,被認為是最早種植禝的人,而奉為“五谷之神”。古齊都有稷門,也取之于此山。后稷祠在戰(zhàn)國中期坍塌,齊宣王時代曾經在此建立孔子廟,故稷山又稱“孔父山”或“夫子山”。山頂東部有一座方池,邊長3米余,深兩米。在池北壁有石龕造像兩組,東西并列。西側龕內刻有一男子盤足而坐,龕外刻兩侍者執(zhí)笏鞠立;東側龕內刻有一女子盤足而立,左立一侍男,右立一執(zhí)扇侍女。兩龕之間,有榜題刻“孔大夫”三字。西壁刻有尚未完工的人面兩個,刻工粗糙簡陋。后經考究,此處系一漢墓的豎墓道,齊地人利用墓道口石壁造像,……[詳細]
3、姜太公祠 AA
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位于臨淄城區(qū),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為依托而建,總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太公祠是一組中國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殿堂廟宇建筑。周文王訪賢遇到姜太公,遂請回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周武王繼位又尊稱師尚父。姜太公輔佐周王朝滅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齊國。太公治理齊國,采取“因俗簡禮和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等政策,注重農、工、商并舉,大力發(fā)展生產,齊國很快強大起來。其后姜太公又輔佐周公平定紂的兒子武庚的叛亂,為賞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賦予姜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的專伐大權,成為海岱之間聯(lián)袂而往朝的大國。姜太公死后按周禮返周而葬,齊人思念太公恩德,葬衣冠于此,從主殿穿堂而過,便是太公衣冠冢,表達了齊地人民對姜太公這位齊國的開創(chuàng)者,齊文化奠基人的懷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橫眉上的”周師齊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豐功偉業(yè)![詳細]
齊文化博物館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已更名齊文化博物館,遷入齊文化博物院,于2016年9月12日第十三屆齊文化節(jié)開幕當天正式開放。齊文化博物館位于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臨淄,是淄博市重點文化項目齊文化博物院中政府所屬四座博物館之一,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擁有文物3萬余件,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陳、保護、研究、教育、休閑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博物館。其外觀是一部扭轉的臺歷,體現了臨淄厚重的歷史,是代表臨淄形象的地標性建筑,主要展示齊地特色文物并進行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風土人情研究保護,同時展示臨淄區(qū)當前發(fā)展成就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齊文化博物館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展廳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基本陳列展廳、特色陳列展廳、專題陳列展廳和臨時展廳。擁有文物3萬余件,上展文物4100余件(套)。2018年9月25日,齊文化博物館被公布為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詳細]
北海銀行地下印刷所
  北海銀行清河分行地下印刷所現位于淄博市臨淄區(qū)皇城鎮(zhèn)許家村,為地下洞室建筑。在地下10米深處,分兩室,一為印刷車間,長7米,寬4米,高3米;二是休息室,在印刷車間西北,長6米,寬3米,高2.5米,與印刷車間相通。兩室四周墻壁用磚石砌成,水泥填縫;室頂呈拱形,用水泥密封。設有兩個出口,其一在離印刷車間東南40米處的許紹先家舊樓的西墻下;另一處位于休息室西北15米處的許同芳空院內的西屋里。另外還設有兩個通氣孔,分別通向村外的水井內。當時的北海銀行地下印刷所有8位工作人員,總負責人商志卿,技術負責人王伯和。工作人員用兩盞汽燈照明,輪流工作。工種有人工裁紙。刻字、印刷和封包等。印刷鈔票之名稱為“益壽臨廣流通輔幣”,用64開道林紙雙面印刷而成。票面金額為五角、二角、一角、五分4種,共印刷和發(fā)行50萬元。在印刷流通輔幣的同時,從1940年11月份到1941年4月份,還印刷一元面額的本位幣1000萬元左右……[詳細]
6、后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李遺址
  后李遺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陵鎮(zhèn)后李官莊村西北約500米處的淄河東岸二級臺地上,西北距臨淄齊國故城約2.5公里,西南距辛店約12公里。后李文化也因臨淄后李遺址而得名,后李文化遺址距今約8500~7500年,是山東地區(qū)目前已知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后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濟南、鄒平、章丘、淄博、濰坊一帶,居民已過著以農業(yè)經濟為基礎的定居生活。器物類型簡單,圜底器較多。196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在學生調查實習中發(fā)現遺址,并對其進行了小規(guī)模試掘。1988年至于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四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共開探方179個,揭露面積約6500平方米。通過發(fā)掘發(fā)現,遺址的文化堆積厚達2米~5米,劃分為12層。自下而上的層次是:12~10層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后李文化遺存,9層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北辛文化遺存,8~6層為周代遺存,5~3層為西漢至明清遺存。在后李文化遺存中有灰坑、……[詳細]
高陽故城
  高陽故城位于今朱臺鎮(zhèn)南高陽村西約200米處。南臨烏河,東、西、北三面皆為平原。城址高出地面兩米左右,四周殘垣痕跡清晰可辨,呈長方形,南北約750米,東西約650米。城內耕土層下建筑遺跡頗多,并時有戰(zhàn)國時期瓦當出土,高陽故城遺址,今高出地面2米左右,四周殘垣痕跡清晰可辨,城內耕土層下建筑遺跡甚多,并多次發(fā)現春秋戰(zhàn)國和漢代瓦當。1984年,該遺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往事越千年。悠悠歲月雖然磨蝕了故城的容貌,但透過歷史的痕跡,我們仍然可以追尋到那段令人回想的繁華與輝煌。如今,當地人民在區(qū)委區(qū)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干事創(chuàng)業(yè),加快發(fā)展,用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著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案哧栶^外酒旗風”,是明朝嘉靖甲子(1564年)科舉人韓超然撰寫的《臨淄八景詩》中的一句。詩中的“高陽”即指高陽故城,置身故城遺址,輕風拂面,撩人思緒。遙想當年高陽城酒館林立、酒旗獵獵的繁華,仿佛又使人……[詳細]
8、西天寺造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天寺造像
  西天寺造像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西天寺是南北朝時期后趙皇帝石虎所建,初名為興國寺,后改為廣化寺,幾經興廢。北魏時期達到鼎盛,寺院南北跨度1.5公里,是當時國內寺廟建筑中規(guī)模較大、佛像數量較多、香火較盛的一座。明初在廣化寺舊址上重新建寺,更名為西天寺。西天寺造像5.6米,是華東地區(qū)現存最大的單體石佛造像,俗稱“丈八佛”“無量壽佛”。寺內正殿九間,磚木結構,紅磚綠瓦飛檐斗梢。正面供高達丈余的銅鑄釋迦牟尼坐像,旁立佛家眾菩薩塑像,兩側序十八羅漢塑像,前殿供彌勒佛像,兩廡為執(zhí)事房,另有僧舍院落多重。院內鐘樓,懸一口高約2米的鐵鐘。寺內鐘樓旁有高兩丈余的赑屃馱龍頭碑兩憧,記述該寺的興建經過。大殿以東院落內,有東西并列的圓形塔六座,俗稱棒棰塔,為該寺以往主持名僧骨灰葬地。另在寺南約1500米處有塔群,矗立石塔六座。六塔東西排列,除兩座較小外,余四座塔基徑長約丈余,高約三丈有余,系純石結構的八棱七級石塔,雕……[詳細]
公泉峪建筑群
  公泉峪建筑群位于今南王鎮(zhèn)西4公里的公泉峪中。公泉峪,名源于泉。傳說宋朝年間天大旱,周圍幾十里無水,唯此泉水流不息,且清而甘,眾皆來此汲水,故名公泉。此山谷則稱公泉峪。公元986年(宋雍熙三年)王實在此置石刻造像。公元1081年(宋元豐四年),天又旱,群眾在此祈雨而應驗,故認為此地是白龍居處,公泉上方之山洞則題銘為“白龍洞”,并在此建白龍廟。公元1122年(宋宣和四年)、1479年(明成化十五年)兩次重修,進士曹凱并置書館于此。公元1514年(明正德九年)又刻石重修。白龍廟,現院墻已圮毀,唯存無梁大殿及山門建筑。大殿南向,一門二窗,青石結構,拱式頂,外覆以灰瓦,長7.3米,高5.7米。山門,東向、拱式,青石砌壘,寬1.15米,高2.8米,進深3米。門樓高2.6米,寬3.4米,長4米,四脊尖頂。系明代重建,公泉即在此院中,今仍有少量泉水。亞圣祠,獨院,其結構與白龍廟同,祠堂長6.4米,寬5米,……[詳細]
10、稷山墓群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稷山墓群
  稷山,又名孔夫山,因古時山上建有后稷祠,古名稷山。后稷,古代周人的始祖,他善于種植五谷,曾在堯舜時做過農官,教民耕種,因而-為“五谷之神”。齊故城有稷門,也取名于稷山。1983年,群眾開山采石,在石崖上發(fā)現一古墓,里面擺滿了隨葬品,有銅鼎、鎦金編鐘、鎦金熊足飾、石磬等,棺槨已經腐朽,不少文物也已流散。這個墓構造奇特,先是鑿一豎墓道,深20米,至10米左右,向北鑿一橫墓道,然后鑿成槨室。省、市、區(qū)文物管理部門曾經多次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考證,發(fā)現稷山和相毗連的井山上有漢墓十幾座。構成了龐大的漢代石洞墓群,1984年由淄博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立“淄博市重點文物保單位稷山漢墓群”標志。1986年,山東省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yè)人員,對山頂石池進行了下挖,至底約25米,中間曾發(fā)現漢代小型車馬器,證明實為一漢墓下陷而成的方池,約在南北朝后,在北壁上刻上造像與“孔大夫”三字,并建廟宇。稷山現存古……[詳細]
安平故城
   又名酅城、石槽城。位于臨淄區(qū)皇城鄉(xiāng)皇城村東南部。遺址南北2000米,東西1800米,面積3.6平方公里,基本呈長方形,唯東南角向內凹進。 春秋早期,安平城為紀國的酅邑,《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襄公時,“伐紀,紀遷去其邑”,紀季以酅入于齊,齊改酅邑為安平。戰(zhàn)國時,田單封安平君,即此。秦滅齊后,改為東安平縣,屬齊郡。 1973年、1981年兩次全省文物普查發(fā)現,城垣大部夷為平地,僅東北角稍有殘存,高出地面2米,長50米。系夯土建筑,夯層厚20厘米,夯窩直徑5.5厘米。 當地群眾曾在遺址東部挖出石基;在田單墓東南挖出漢瓦,上有花紋,長約1米,發(fā)現漏孔陶井圈,直徑1米,高0.6米,還曾出土過青銅器。今地表多漢代遺跡。1984年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萊蕪市……[詳細]
12、桐林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桐林遺址
  桐林遺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齊國故城西10公里路山西側桐林、田旺二村之間,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址。以桐林城址為中心,周圍分布著眾多遺址。遺址為臺地遺址,總面積約31萬平方米。遺址四面環(huán)水,中間地勢高達7米,發(fā)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城址中部發(fā)現一半地穴式窖穴,出土陶禮器幾十件,其中有陶鼓、鼎、盆,特大陶器(高1.13米)。還出土薄如紙的蛋殼高柄杯殘片。地層中發(fā)現沒有使用過的石器工具,表明城內有加工石器的場所。桐林遺址是龍山時代淄博河流域的一處中心遺址,對于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城市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國家文物局)……[詳細]
13、堯王莊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堯王莊遺址
  堯王莊遺址位于今稷下街道辦事處堯王莊北,淄河西岸。遺址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80米, 1965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師生在臨淄實習時發(fā)現并進行了發(fā)掘 。文化層厚1.5米左右,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甑以及陶鬲、罐、盆、鼎、鬶、甗等器物殘片。器壁較厚,器身多飾粗繩紋,腰部飾附加堆紋。 2013年,堯王莊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臨淄墓群
  時代:周至漢在臨淄故城內及故城周圍有一群貴族墓葬,共計150余座,墓葬年代為西周、東周和漢代時期,墓主身份多為國君、公侯,如著名的太公衣冠冢、二王冢、四王冢、管仲墓、三士冢(歷史故事“二桃殺三士”之三勇士)。田單墓、西漢齊王墓等。墓群內的墓冢,許多還存有高大的封土堆,像位于齊故城東南115公里的四王冢,封土方基圓頂,高達100米~120米,遠望戰(zhàn)國時田齊的四位國君,即威王、宣王、泯王、襄王,故有四王冢之名。其他各座墓冢封土堆大小不一,有的不足10米,狀若小丘,甚至有的現在已不見封土,大概為后代所夷平。臨淄墓群中發(fā)掘的西漢大墓有臨淄大武窩托村齊王墓的5座陪葬坑,出土文物十分豐富,多達12000余件,其中多有珍品,如鎏金銀盤、鎏金銅熏爐等。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5、田齊王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齊王陵
  田齊王陵分布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的臨淄齊故城南7.5公里處的鼎足山和牛山之東。在臨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稱為“臨淄墓群”。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戰(zhàn)國及漢代齊國王侯、大臣、貴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齊陵鎮(zhèn)南部,田齊有六王葬此,被稱為田齊王陵。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盤活文物保護單位。二王冢,俗稱“二王墳”,又稱“齊王冢”,位于齊陵鎮(zhèn)南的鼎足山上。二墓東西并列,方基圓頂,南北長約190米,東西總長320米。其中西冢墓長約190米,似有三層,逐層收縮,圓墳頂高約12米。東冢圓墳較西冢矮。“二王!保墨I鄉(xiāng)載為齊桓公墓和齊景公墓,經過考證,現認為是田齊侯剡,田桓公午之墓。四王冢,又名“四豪!保追Q“四女墳”,系田齊威,宣、泯、襄四代君主這墓,位于牛山東側,依南山東西并列。自西向東為序:其一為齊威王墓,高30米,周長140米;其二為齊宣王墓,高34米,周長157米;其三為齊泯王墓,高2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