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濂溪區(qū)旅游

濂溪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廬山西林寺
  廬山西林寺,坐落于廬山北麓,建于東晉太和二年(公元366年)由太府卿陶范創(chuàng)建,為廬山北山第一寺。初是沙門竺曇結庵草舍,死后慧永繼承師業(yè)。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為之立廟,命名為西林寺。自晉至唐一直鼎盛,元為兵焚,明修又毀,此后長期不復,F寺,近年重修,廟宇宏敞,佛像高大,規(guī)模不亞當初,別致莊嚴。廟中,原有一幅墻壁,蘇軾來游,看到壁前前人題詩甚多,頓時興起,索筆《題西林壁》,傳為千古佳詩。其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極具哲理。西林寺,號稱廬山北山第一寺。位于廬山北香爐峰下,東林寺之西,香谷之南,佛教人文和古建筑歷史遺跡兼有。面積60畝。距九江市區(qū)12公里。東晉太和二年(367),江州刺史陶范久幕慧永佛學精深,留其在廬山結宇講學、弘揚佛道,在此“指景瞻星,鳩徒揆目,剃草開林,增卑架山獻,夷峻筑臺,疏巒抗殿”,筑建一“長廊繞澗,科砌環(huán)池”寺院。隋開皇間重修。唐宋尤盛,與東林、大林并稱“廬山三大……[詳細]
2、廬山鐵佛寺
廬山鐵佛寺
  廬山鐵佛寺位于廬山西北麓蓮花峰北助中火下幽谷深澗中,是近十年在妙樂法師主持下,而逐漸修復、發(fā)展起來的佛教叢林。寺初創(chuàng)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由僧人昆仲禪師興建,始為比丘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79年),比丘尼愿蓮廣收女眾出家,壯大道場,遂為比丘尼道場。愿蓮就把鐵佛寺改名“鐵骨寺”、“鐵骨底”等。因“骨”與“姑”諧音,又含“鐵心修行尼姑”之意,以激勵僧尼以鐵骨心腸專心修行。愿蓮曾立于白龍橋上,眼望清泉和蓮花峰而頓悟,寫下“云生功成就,愿蓮傳真禪”的偈句,并題詩一首:“風翕虎降白龍泉,鹿鶴龜伏十八灣,預意己兔匡廬間;吊橋目前得峰仙,沙灘溪潭明指點,低頭空過一洞天!钡莱隽嗽干彾U師頓悟時所見虎降龜伏,鹿鳴鳳舞,紫氣環(huán)繞,蓮出平湖的佛門勝景。明高僧德清大師有《過鐵佛庵贈鄒爾瞻給諫》詩一首,贊鐵骨庵尼眾,曰“江上青山不斷春,門前流水凈無塵,開門忽見庵中主,恰是金剛不壞身!泵魅f歷年……[詳細]
廬山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定慧庵,土名城墻溝,位于廬山北麓蓮花洞景區(qū)內,背倚雙劍鋒,面對城南山,駐市區(qū)9公里。元末明初始建。據九江舊志記載,元末明初,一佛者明心覺顯的赤腳僧人曾在此清修,因薦藥治好明太祖之疾,圓寂后賜葬廬山。明末清初,文石和尚募緣數哉,始修大佛殿,時僧人九百,香火極盛。至隆缽和尚,鼎盛之至,朝奉者萬計。清順治十七年(1660),刑部主事送“定慧禪林”匾額。乾隆十六年(1752)顯親王感其幽谷松嘯,親題“松風臨水”金匾,寺廟名噪一時,住持隆缽法師由此又稱“聽松和尚”。清末,寺宇、佛像毀于兵火,金匾遺失,僧人遣散。民國五年(1916),福山和尚重修佛殿、寮房,維持香火。新中國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僧人恢復早晚課誦,--參禪!拔母-”間,僧人再度被逐出山門,經書、法器等皆被損毀,祖師墓塔亦被推倒。1971年始,為保持定慧寺法脈不斷,住持釋觀行、釋從陽,匯集各方信土,復(拓)建佛殿,寮房等寺宇……[詳細]
東林寺
  東林寺位于廬山西麓,是我國佛教凈土宗發(fā)源地。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遠在此建寺講學,倡導“彌陀凈土法門”,并創(chuàng)設蓮社。東林寺在唐時達到極盛,有殿、廂、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間。揚州高借鑒真東渡日本之前,曾來過東林寺,后偕東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遠和東林凈土宗的教義也隨之傳人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廬山東林寺慧遠為始祖。東林寺建寺者為名僧慧遠(334~416年),俗姓賈,山西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東結“龍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籌建東林寺;圻h在東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門上千人,羅致中外學問僧123人結白蓮社,譯佛經、著教義、-凈土之業(yè),成為佛門凈土宗的始祖。晚年南游荊州,歷住江陵五層寺、琵琶寺。東林寺東羅漢松據傳為慧遠手植,古松蒼勁挺拔,碧綠繁茂如蓋。古松旁為0殿,有金面金身的彌勒像和韋馱像,正殿神運寶殿供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河難、迦葉等塑像,左、右……[詳細]
5、周敦頤墓
周敦頤墓
  周敦頤墓墓主為北宋理學家,熙寧六年(1073)病逝于九江濂溪書院,葬于離書院五、六里的栗樹嶺(今蓮花鎮(zhèn)譚畈村),享年57歲。周原配夫人陸氏、繼配夫人蒲氏墓亦葬周兩側。明代--三年(1490),九江知府童潮在墓前建祠、立肖像、置田地供祭祀,墓地時為“江州十景”之一。嘉靖三十八年(1559)巡撫何遷檄知府朱日藩將墓修葺一新,清咸豐五年(1855)彭玉麟、羅澤南、李續(xù)賓出資主修,又將墓頂結為龜形約6尺,徑1丈5尺。墓前碑碣有明萬歷李得陽詩碑,彭玉麟修墓碑,羅澤南重修周子墓碑,周生前所作太極圖碑等。墓冢“文革-”中被毀,今墓為1992年重修![詳細]
九江姑塘海關舊址
  近代九江海關于1861年設立,1862年12月21日正式開關征稅,是中國近代海關中推行稅務司制較早的海關之一,九江姑塘海關舊址見證了中國關稅制度的演變:由常關到海關。這是目前國內僅見的海關文化遺產類型。九江姑塘海關舊址位于九江市濂溪區(qū)姑塘鎮(zhèn)姑塘半島。在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這里的姑塘古鎮(zhèn)是鄱陽湖入長江唯一黃金水道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曾經的姑塘關是南來北往的商船滿載茶葉、大米、木材、瓷器、食鹽、夏布、煙葉、紙張、百貨、日雜貨等等,在姑塘停泊和交納關稅的重要關口,這里是穿越亞歐大陸中俄萬里茶道的第一關,因其地處鄱陽湖水系出長江交匯口的交通樞紐地位,決定了其在萬里茶道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空間節(jié)點的遺產價值。九江姑塘海關舊址為江西省境內唯一的保存較為完整的近代海關,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建筑藝術價值,是研究近代西式海關建筑的標本,同時亦是承載著中國近代開埠和中俄萬里茶道遺產價值的歷史……[詳細]
岳園遺址
  在賽陽鎮(zhèn)東南,石門澗兩大溪流交匯地帶。據毛德琦《廬山志》載:“出石門澗,由官路稍前,即岳家市,自此可上化城……”。南宋紹興三年(1133)岳飛將其親眷安置此地,購置田產、屋宇。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舉兵叛亂,攻下九江,岳氏子孫遂逃散,岳園自此荒棄。1997年,相繼發(fā)現一枚印文為“曾經戎馬”的銅印和數處摩崖石刻:“岳氏名園”(楷書,落款為南宋“淳祐七年”)、“牡丹亭”、“石門蒙井”、“枕流”、“漱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