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 > 倉山區(qū)旅游

倉山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21、懷安窯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安窯址
  懷安窯址(淮安窯址)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淮安社區(qū)天馬嶺,1953年發(fā)現(xiàn);1962年普查發(fā)現(xiàn)南朝遺物。窯址面積8萬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石岊山山南端。1982年發(fā)掘,發(fā)現(xiàn)兩個厚1~3米的文化層堆積,年代分別為南朝和唐代。其0-土的南朝器物3000余件,有短流注子、缽、盤、杯、碗、盅缸、茶盞、茶托、菜壇、盤、壺、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多足硯等文具、鐎斗、火盆等明器以及大量的窯具,一件支座上有“大同”紀年。瓷器均灰白胎施青釉。唐代斜坡式龍窯窯床遺跡,在南朝堆積南約5米處。窯床殘長8.5米,寬2.4米,兩壁殘高0.1~0.15米,出土器物2000余件。除繼承南朝遺制外,還有長流注子、瓜棱形注子、多咀塔式谷倉、五谷小罐、盒、陶俑、獅子以及明器等。瓷器為灰白胎,均施青釉,少量有褐彩。該窯唐代產(chǎn)品在日本九州等地有出土,是福建年代最早的青瓷產(chǎn)地,也是古代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見證。199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獅山林尚書家廟
  獅山林尚書家廟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林浦獅山村,又名宮保祠,系明代南京兵部尚書林瀚建造的家族祠堂,為閩中望族林氏家族“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的紀念物。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1987年再次重修。廟為木結構,坐東北向西南,由門樓、廂房、戲臺、回廊、大廳、天井組成,占地669平方米。門樓為牌樓式,檐下用如意斗拱出跳,重檐四坡頂。額匾書:“世宮保尚書林公家廟”。門墻上嵌一碑石,上刻:“宮保祠,民國廿九年重修!遍T樓內側至天并設戲臺,上覆以木構四角亭。大廳面闊五間,進深用七往,穿斗式木結構,兩邊設封火墻,門樓右墻嵌立一塊高1.4米、寬1.2米的《林尚書家廟記》石碑,碑文記載:“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林文安公歸且十稔,積有余祿,遂建祠堂于祖居之東。維正德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是為立春,乃遷主而告之!睆R前有石砌水池,“形如烏紗”。1986年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詳細]
琉球墓園
  琉球墓園琉球墓園在福州市倉山白泉庵。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來華亡故人員的墓區(qū)范圍內建造,墓園占地面積3120平方米,內有8座琉球墓。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國和琉球便開始往來,福州被指定為中琉交通港口。凡琉球貢船及謝恩使、慶賀使、進香使和留學生等所乘船只,均須在福州登陸。據(jù)載,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前后有578人,大多數(shù)就地埋葬,F(xiàn)福州地區(qū)的琉球墓除墓園內8座外,還有白泉庵周圍4座、高蓋山2座、福建建筑學校和上渡塔仔村、連江鎮(zhèn)海鎮(zhèn)各1座,還征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琉球墓多為單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側屏、寶頂(龜甲形)、山墻等5部分組成,形制簡樸。碑牌書漢文,內容包括國籍、姓名、職務、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是反映中琉歷史交往的珍貴實物資料。在福州市區(qū)第二開關廠旁有琉球館,原名柔遠驛。明成化十年(1474年)前后建,接待對象基本是琉球來榕人員。當時有前后廳和大小臥房等6……[詳細]
天水趙氏宗祠
  天水趙氏宗祠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天水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民國十九年(1930)重建,建筑占地面積894平方米,南偏西15度,為二進木結構建筑。牌坊式門樓,頂上有雙龍搶珠及人物浮雕,門面已改為現(xiàn)代;u,宗祠前為池塘,池塘南側有夾桿石。門內有插屏門。第一進為戲臺,上有五層橢圓形藻井,兩邊分別為鴛鴦池、化龍池,大廳封火山墻,雙坡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架,石柱,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祠存有清同治年間直匾“欽命誥封琉球正使”和“欽命翰林院檢討”等匾額,現(xiàn)存為仿制,還有鄭孝胥手書的楹聯(lián)一對。兩邊有游廊通往二進,游廊前有美人靠,拾階而上,過葫蘆形柵門為二進大廳。二進大廳封火山墻,雙坡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架。前有青石盤龍丹墀,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神主龕設宋太祖及父母兄弟塑像,兩側有宋代十八位皇帝畫像。該宗祠為布局完整的祠廟建筑實例,反映了中琉關系,有一定的史料價值。2001年12月被確定為區(qū)級文……[詳細]
螺洲孔廟
  螺洲孔廟,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吳厝村。是福建省乃至全國少有的非府非縣治理的鄉(xiāng)鎮(zhèn)一級孔廟,也是福州地區(qū)目前僅存的兩座孔廟之一。螺洲孔廟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吳厝村,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十年(1482年)吳叔和重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隆慶二年(1568年)兩重修,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并塑孔子像及顏淵、曾參、孔*、孟軻四像,清道光辛巳(1810年)由刑部尚書陳若霖再次倡修。螺洲孔廟占地面積1048平方米,孔廟的主建筑有大殿、天井、廂房、門樓、水池、欞星門等,占地面積1048平方米。大殿為土木結構,面闊5間,進深7間,穿斗式加抬梁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殿內塑有孔子像。廟前的欞星門,由6根圓形石柱,11條石梁,12塊石坊組成3個石門。高7米,面寬13.45米,厚0.74米。門上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青龍盤繞、鯉魚跳龍門等精美浮雕![詳細]
臺嶼陳氏宗祠
  臺嶼陳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臺嶼村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臺嶼中截村,始建于宋代,明、清年間曾進行擴建;1989年又對宗祠進行重修、改建。宗祠前后五進,依次為墻門、石埕、思親樓、儀門、叢桂堂、高士堂、魁星樓(書隱樓)、臺山閣,縱深125米,橫寬19米,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四面風火墻,前圍墻面街,后護墻倚山,左右墻各延伸八米。祠內存有明天順年間的平首圣旨碑一通,碑額刻“圣旨”二字,西側浮雕雙龍紋。碑身刻“旌表義民陳三信愿出米二百石”等字,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建筑內部叢桂堂為橫撐減柱式,高士堂為杠梁減柱式,結構嚴整。1995年4月經(jīng)福州市郊區(qū)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州最大宗祠之一,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16日經(jīng)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來源:福州老……[詳細]
義序水陸尊王廟
  義序水陸尊王廟義序水陸尊王廟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浦口村神富前路1號,始建于明嘉靖41年,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北偏東5度。由戲臺、看臺、大廳構成,前有照壁。進門處的兩個精美石抱鼓及兩邊封火墻、大廳柱礎為原建筑遺物,20世紀80年代重修。正殿大梁上留有“嘉靖四十年重修”字樣。廟為木結構,其門廊、梁柱、礎都保留明代建筑格式,大殿封火山墻,雙坡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廟祀水、陸二神和水流法師(稱三尊王),配祀臨水夫人、福德正神,左右墻面繪有36婆彩畫。廟曾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乾隆庚戍年(1790)、道光七年(1827)重修,2000年民間集資重修,將木柱改為石柱。該廟是當?shù)刂匾袼谆顒訄鏊,文化內涵豐富,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2001年12月被確定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陽岐嚴氏祠堂
  陽岐嚴氏祠堂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下岐村村委對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建。1988年部分重修。占地572平方米。北偏西20度,依山而建,前后遞升。前有門廊,兩側為馬頭墻,內有屏門、前天井、前廳、后天井、后堂、邊房等。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前廊后廳,穿斗式木結構,后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均穿斗式木結構,封火山墻雙坡頂。是福州地區(qū)宗祠建筑的典型實例。祠內原有《重建嚴氏宗祠碑記》碑,1980年移至福州于山碑廊。2007年8月被確定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附近有嚴禁溺女碑1通。該碑花崗巖刻成,長方形抹角首,高1.6米,寬0.4米,厚0.8米。碑額上陰刻一“奉”字,碑身上刻“永禁溺女”四個楷體字,字徑20厘米,兩邊分別刻小字“光緒元年”、“陽岐保嬰局公立”![詳細]
29、天安堂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安堂
  天安堂于咸豐六年(1856年)落成。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天安里15號,是美國美以美會福州創(chuàng)建的最早的教堂之一,是美以美會福州教區(qū)活動的中心。光緒三年,基督教福州年議會在該堂成立。清至民國期間,美以美會許多重要會議均在該堂舉行。1966年“文革”開始后,教堂被占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宗教政策,退還教堂,1980年9月1日正式恢復活動。該堂恢復后,為各教派聚會的場所,參加禮拜的信徒上千人。每月第二個禮拜日,舉行圣餐,參加者有300~400人。此外,該堂還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圣誕禮拜、感恩節(jié)禮拜、結婚禮拜、喪事禮拜、交通聚會、唱詩班、探訪組、音樂會等活動。天安堂用紅磚砌筑,石勒腳;教堂平面十字形,單層,高度較大,約相當于同時期的普通住宅兩層,木桁架屋頂小青瓦屋面,立面窗戶有兩種形式:屋檐所在面開設哥特風格的高直尖券窗,山墻面則為普通矩形窗,其上設置玫瑰窗。在平面十字交叉處東南角有鐘樓,高三層,首……[詳細]
洪塘張經(jīng)祠
  洪塘張經(jīng)祠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洪塘社區(qū),為祭祀明代抗倭名將張經(jīng)的祠堂。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總占地592平方米,由大廳、回廊、文昌閣、庭院等組成。大廳雙坡頂,抬梁穿斗式減柱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四周游廊。左右?guī)勘桓慕榇u混結構,封火墻也已改造。該祠堂1949年后曾被占為糧食加工廠使用。“大躍進”等時期對建筑屢有改建,破壞嚴重。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清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1949年后,曾被占為糧食加工廠使用!按筌S進”等時期對建筑屢有改建,破壞嚴重。1986年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濂江林濟齋祠
  濂江林濟齋祠該祠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林浦濂江村,林濟齋,字亨渡。林翰弟,官至潮州同知,家廟系林濟齋之子林庭模于明嘉靖年間修建,廟坐東向西,土木結溝,由門樓、天井、披榭、大廳、后院等組成,占地393平方米,西偏南35度。該祠由門樓、天井、披榭等組成。大門前保留有兩個旗桿。門面為牌樓式木構架,額匾楷書:“濟齋林公家廟!遍芟露饭皩盈B出跳四層,斗洪上覆以單檐歇山頂。兩側為馬頭墻。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抬梁式加穿斗式減抗式木構架,雙坡頂,兩邊設鞍式封火山墻連接后圍墻。屋頂坡度較平緩,風火墻呈馬鞍形,飾有花卉圖案。、1992年12月被確定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曾重修過。該祠堂具有一定典型性,為研究倉山區(qū)古代祠堂、宗族文化提供實物參考。……[詳細]
龍院鄭氏民居
  龍院鄭氏民居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高湖村,年代為明、民國。簡介:始建于明代,坐西朝東,偏北,東西兩落并列。西落一進,為民國建筑,東落二進,為明代中早期建筑。西落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前后天井。東落前部設石板埕,一二進主廳均面闊五間,進深七柱,雙坡懸山頂。一進主廳設前通廊,明間廳堂為抬梁做法的井字梁架,為前軒廊為疊斗結構,廳內四椽栿上設駝墩疊斗,架平梁;前大小金柱間以丁頭栱接一斗三升承托屋架的做法極為獨特,其余縫架均為穿斗做法,為福州地區(qū)典型的明代木結構形式。二進主廳前軒廊為疊斗結構,屋身均為穿斗式做法。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龍院鄭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年代:明、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qū)下藤路位于倉山區(qū)下藤路199號,為明洪武年間,蔡襄第八代孫蔡伯起遷居福州下渡后集資興建,清代重建。奉祀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蔡襄。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謨,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兩度知福州,卒謚“忠惠”。2003年南遷60米,復建于今址。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從西向東,依次為門樓、正殿、拜亭、祭廳、議事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雙坡頂。大門正面匾額楷書“蔡忠惠公祠”;后壁墻匾額“蔡氏宗祠”,結構嚴密,筆力遒勁。前回廊墻上嵌蔡襄楷、行、草體碑帖石刻20余方。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螺洲天后宮
  螺洲天后宮位于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江墘埕,始建于明中葉,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同治元年(1862年)兩次修繕,占地585平方米。坐北朝南,前臨烏龍江,由門樓、天井、大殿、后院等組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結構,雙坡頂,兩側設封火墻。門樓為牌樓式木構架,門前保存有嘉慶年間陳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宮捐款碑;還有陳景亮鐫刻天后宮歷史沿革碑。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門樓為牌樓式木構架,門口保存有嘉慶年間陳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宮捐款碑;還有陳景亮鐫刻天后宮歷史沿革碑。倉山螺洲天后宮對聯(lián):湄島漂洋早晚帆檣皆順水;螺洲過海往來舟楫盡安瀾。殿建湄洲援溺功高垂萬古;宮先螺渚拯危恩渥頌千秋。潮汐接湄洲風馬送迎江峽月;帆檣彌建水神燈下上廟門松。……[詳細]
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
  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高湖村鄭氏祠堂。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福州各界成立“福建抗敵后援會”、“福州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等團體,中-員鄭震霆等人發(fā)起組織福州青年抗敵宣傳工作團,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鄭震霆三兄弟和中-員林白、何友恭、林永貞等人在鄭氏祠堂開辦夜校,宣傳抗日救亡。后將夜校擴辦為茭湖小學,在祠堂組織抗日后援隊,同時發(fā)動群眾開展革命活動。鄭氏祠堂為明代建筑,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160㎡,目前保存狀況較好。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于1992年11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