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 > 晉安區(qū)旅游

晉安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41、店坂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店坂橋
  店坂橋位于晉安區(qū)日溪鄉(xiāng)梓山村,又名多橋亭,位于福州市日溪鄉(xiāng)店坂村邊,緊鄰羅源縣霍口鄉(xiāng)。橋為杉木結構,單孔,南北走向,全長32.3米,面寬4.7米,高8.5米。溪澗兩邊壘石為臺,上由51根直徑為30至40厘米杉木搭成木架,并鋪木板成橋。橋面上設置廊屋,長22.25米,高4.7米,橋旁另建有玄帝廟。店坂橋位于入閩古道上,連接羅源、侯官兩縣,為進京赴考學子的必經之路,因而又名狀元橋。店坂橋始建于清嘉慶拾陸年(1811年)辛未臘月拾壹日,為侯官、羅源兩縣捐資所修,以方便兩地交通往來。店坂橋為福州郊區(qū)現(xiàn)存最完好的大型木拱廊橋。2020年1月2日,店坂橋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橋周圍50米![詳細]
鼓嶺萬國公益社
  鼓嶺萬國公益社位于晉安區(qū)鼓嶺,是一個西式俱樂部,建于1914-1915年,由鼓嶺避暑地的外國人籌資建造,1924-1925年翻新重建。建筑最初的平面由傳教士建筑師程奮鵬(F.H.Trimble)設計,內部包括一座有240個座位的禮堂、3個“委員會”房間、更衣室、男女衛(wèi)生間、浴室、廚房以及一間食品儲存室。原建筑為石木結構,面闊七間,中央五開間凹入為外廊,端部開間封閉。整座建筑均用平整毛石砌筑,墻厚約50cm左右;廊柱亦為毛石砌筑,正方形,邊長約45cm。屋頂為三坡頂,木三角桁架,小青瓦屋面,上有磚壓頂;建筑左側山墻做階梯狀封火山墻。建筑后臨下坡,原建有擋風墻,墻身高過屋頂。1995年4月,公布為第三批晉安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萬國公益社為石木結構單層廳堂式建筑,面闊七間,中央五開間凹入為外廊,端部開間封閉,估計為功能用房。整座建筑均用平整毛石砌筑,墻厚約50cm左右;廊柱亦為毛石砌筑,正方形,邊長……[詳細]
43、苔泉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苔泉井
  苔泉井位于福州市屏山西麓龍腰,又名蔡公井、龍舌泉、龍腰井。唐代元和建石泉院。相傳福州宋知州蔡襄用此井水煮茶,并書“苔泉”兩字刻于石上,今石碑尚存。井石構,圓形,內徑為1.10米,深數(shù)米;并欄于落986年重建,正方形,邊長1米,高54公分,磚構,內外施水泥。井臺用條石和三合土鋪設。1988年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4、東際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際橋
  東際橋位于福州鼓山鄉(xiāng)下院,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及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曹學全重修。石構平梁橋,南北走向,全長5.1米,面寬4.5米,高2米,橋上原設亭,已毀,僅存8根石方柱立于橋面兩側![詳細]
45、丹井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丹井
  丹井位于鳳丘山下鶴林村桂溪自然村桂兜,位于鶴林宮遺址旁。井身為圓形,花崗石砌造,深5.1米。井欄用整塊花崗石鑿成圓圈狀,高100厘米,內徑58厘米,外徑87厘米。井欄外壁鐫刻“丹井”兩個大字,楷書,字徑18厘米,旁款“紹熙二年重建”(宋光宗紹熙二年為公元1191年)![詳細]
46、魏杰故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魏杰故居
  魏杰故居原位于福州鼓樓區(qū)東門塔頭街,坐北朝南,三面圍墻,共四進,第四進早己倒坍,只留一片空地!苞Q山草廬”面積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圍墻。主座建筑祠廳辟左、中、右三門,大門六扇。入門,三面環(huán)廊,廊下天井,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頂,斗拱、掛洛、檐、楣雕畫精美,是奉祀魏杰生父富友之祠廳,帝建靜修書屋、壽泉廳、泉石居(花亭)等,分別作為祭祀、課讀、書畫及住宿之所;泉石居是魏杰長住的宅院園林。魏杰故居現(xiàn)移建于金雞山頂,只剩兩進。前圍墻中為石框門,上有多跳偷心式雨蓬,下懸“魏杰故居”匾,下為三步石臺階。門內為天井回廊,插屏門額曰“詩農債”,對聯(lián)“布衣名士煙霞傲批好,農家詩人山水知音”。首進廳堂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中間有插屏門隔為前后廳,前廳正中陳列魏杰半身像,對聯(lián)云“存忠孝心,行仁義事”;左右為四間廂房。第二進結構與第一進基本相同,但進深略淺;……[詳細]
47、竹嶼木牌坊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竹嶼木牌坊
  竹嶼木牌坊,位于福州市晉安區(qū)岳峰鎮(zhèn)竹嶼村東路口。牌坊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民國12年(1923年)修葺。牌坊為木構,四柱三門,高約9米,寬8.5米。下用8根木柱支撐,木柱胸圍均為1.2米,每根木柱均用一對夾桿石固定,檐下施斗拱,斗拱重疊出跳,中樓為單檐廡殿頂,次樓為單檐懸山頂。坊表楷書“禮經奧義”、“父子賢良”、“兄弟孝友”。明間正樓匾為“父子賢良”、“兄弟孝友”!案缸淤t良”落款為同治戊辰年良月谷日立光緒十年竹林鄧氏修民國四年二十七世裔孫家驊重修“禮經奧義”早年已遺失。次樓匾一側早年遺失,現(xiàn)存一側內容為鄧氏家族歷史,一面介紹鄧光(1369-1439)字景晦:“十世祖光公佑公次子六房之始祖也孝友天--親以色養(yǎng)親疾日夜侍不解帶雖中裙廁牏皆躬浣滌居喪支床立骨毀不滅性痛一兄三弟之不永年存孤恤寡不遺余力凡族之婚假葬䔆靡不倚辦于公而且施及于鄉(xiāng)矣好義……[詳細]
牛山磴道遺址
  牛山磴道遺址[鼓山鎮(zhèn)?哟鍠|·宋代·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在牛山村與牛山頂飛爐廟之間一塊長寬各90多米的巨巖上鑿成。磴道79級,長94米,寬1.1米左右。每級高0.06-0.15米,進深0.35-3米。山頂石階邊有摩崖石刻記載:政和五年(1115)邑人蕭鄰為“使船工父母乞保平安,各延景福”而開此路![詳細]
鼓山更衣亭
  鼓山更衣亭位于福州市鼓山獅子峰的古石蹬路上,距涌泉寺約1公里。木構,4角,單檐歇山頂。相傳為王審知更衣處,故名,元大德十年(1306年)重建,更名“普賢境界”。清乾隆年間再修,復稱更衣亭![詳細]
50、葉祖珪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祖珪墓
  葉祖珪墓[洪山鎮(zhèn)梅亭村北·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葉祖珪(1855-1905),清末海軍大臣,曾參加中日甲午海戰(zhàn)。墓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面闊16.5米,深30.8米。前方后弧,平面呈如意形,三合土夯筑,五級墓坪。封土前立墓碑,高1.27米,寬0.62米,上刻楷書“清廣東水師提督桐侯葉公喬梓”,字徑0.09米。墓碑兩側立6幅古圍屏,上刻蘭、竹、蓮、梅等圖案。圍屏兩側墓柱上刻“癸囗至不待囗囗宜征此穴,丁壯居祭立志馨合使享千秋”。鏡屏楷書“癸山占有兆,丁水壯奇觀”。兩側護坡飾如意圖案和兩個直徑均為0.39米的圓形“壽”字,并刻楷書對聯(lián)“丑紐早生人拔萃,未來豫卜地鍾靈”。墓前立《欽賜祭文》碑,高3.28米,寬0.62米,碑首浮雕雙龍戲珠,篆額“欽賜祭文”。第一級墓坪上保存有石羊、石虎和1對石柱。柱上刻聯(lián)“吉穴卜牛眠氣壯山河貞石鐫功垂赫煜,殊恩頒鳳詔光生泉壤天廚賜……[詳細]
橫嶼宋井群
  橫嶼宋井群位于晉安區(qū)鼓山鎮(zhèn)橫嶼村,距化工東路400米。橫嶼宋井群散布在福州東郊橫嶼的7個自然村(直街村、擁上村、東村、東頭村、船尾村、安鋪村、西邊村(文保碑載7個,二普、三普說6個)有10口(文保碑所載,而二普三普登記為9口)宋代水井,均為石構,井欄用整塊石頭鑿成圓圈狀。除安鋪村3口,紀年漫漶不清外,其余現(xiàn)可確認的共有7口(三普說6口)宋代水井,其井欄或石盂上均鐫刻有始建紀年題刻,現(xiàn)分述如下:直街宋井,井身為圓形,花崗石砌造,深8米。井欄是用整塊花崗石鑿成圓圈狀。井邊有兩個圓形石盂,均有題刻。其中一個外徑77厘米、內徑58厘米、高45厘米;外壁鐫刻“弟子吳陰、陳哥舍,紹興丙寅(即紹興十七年,西元1146年)”?瑫,字徑7厘米。另一石盂刻有“辛未歲四月日題”等字,楷書,字徑9厘米。擁上宋井,有兩口。井身均為圓形,花崗石砌造。其中一口井深6米;井欄用整塊花崗石鑿成圓圈狀,外徑1米,內徑0.7……[詳細]
52、宦溪窯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宦溪窯址
  宦溪窯址位于福州市宦溪鎮(zhèn)硋、板橋村一帶,數(shù)量36窯,主要分布在板橋的新厝山,硋(ài)石由(yòu)村的后門山、城里坪及附近的幾個山頭。南北長約1.7公里,相傳有36窯!逗罟汆l(xiāng)土志》記載:“硋石由,有碗窯古跡,居民約百余戶,分何、鄧、池等姓。”1956年,修建簡易公路時曾發(fā)現(xiàn)窯址,證實志書中有關碗窯的記載。窯址堆積層高1~5.8米,寬30米。已發(fā)現(xiàn)兩個拱形窯床殘址,窯床為磚質結構,磚的體積為28×18×5厘米。歷年來,出土的遺物主要有匣缽、墊餅、墊柱、支圈等窯具和各種日用器皿。采集到的標本有碗、壺、缽、罐、瓶、碟、爐、盒、蓋和燈盞、托杯、注子,而以碗居多。釉色以青釉為主,輔以黃釉,有部分白釉,還有少量的黑釉;裝飾技法有刻花、印花和劃花。紋飾有荷花、菊花、弦紋、劃紋、蓮花瓣等。經鑒定,主要為宋代遺物,部分為元代器物。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磐石山遺址
  磐石山遺址[新店鎮(zhèn)磐石村東北200米·青銅時代-漢代·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發(fā)現(xiàn)。遺址面積1萬多平方米。采集有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黑陶和灰硬陶片;矣蔡掌级鄶(shù),部分硬陶表面施薄釉。陶片紋飾有繩紋、弦紋、席紋、藍紋、米字紋、云雷紋等,可辨器形有釜、罐、豆等。……[詳細]
降虎紅軍墓
  降虎紅軍墓位于宦溪鎮(zhèn)降虎村。1934年7月,由紅軍等七軍團6000余人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在尋淮洲、樂少華、粟裕、劉英和中央代表曾洪易的領導下,由瑞金出發(fā),于8月7日抵達福州。是日半夜11時,向福州發(fā)起進攻受挫,9日凌晨撤出戰(zhàn)斗。8月10日,在降虎梧桐山一帶與國民黨軍87師261旅52團遭遇激戰(zhàn)一天后,由于敵援軍大量趕至,先遣隊決定全部撤出戰(zhàn)場,轉移至連羅蘇區(qū)。該戰(zhàn)斗異常激烈,紅軍傷亡600多人。1995年,當?shù)卮迕裨诋敃r戰(zhàn)斗處,修建了紅軍烈士墓,以緬懷為革命犧牲的紅軍先烈。降虎紅軍墓于2002年6月被晉安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晉安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鼓嶺醫(yī)院(宜夏別墅)
  鼓嶺醫(yī)院(宜夏別墅)位于晉安區(qū)鼓嶺宜夏村后浦樓,原為鼓嶺醫(yī)院。1919年由威廉·甘布爾夫人捐資,美以美會的美德信醫(yī)生(Dr.EmmaJ.Betow)建立。醫(yī)院選址于鼓嶺當時的鼓山路(KushanRoad)畔,原建有三個病區(qū),以及一間有良好照明的手術室、一間浴室和為護士、仆人們準備的房間。建筑為石木結構,面闊25米,進深36米,占地面積390平方米。建筑西側有凸出的塔樓,前有寬敞的外廊,是福州地區(qū)近代洋房常見的樣式。1958年改作鼓嶺衛(wèi)生院,1986年辟為福州于山賓館鼓嶺分館。1992年8月,加德納夫人來鼓嶺時就住在本建筑內。1995年4月公布為晉安區(qū)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劃撥給福建華南女子職業(yè)學院。1919年,在威廉·甘布爾夫人(Mrs.WilliamA.Gamble)夫人的慷慨資助下,美德信醫(yī)生(Dr.EmmaJ.Betow)建立了鼓嶺醫(yī)院(耗資4000美元)。弗蘭西斯卡·納斯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