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泉州市旅游

泉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61、虎岫禪寺
虎岫禪寺
  虎岫禪寺虎岫禪寺位于石獅寶蓋山東麓。西面是雄踞峰頂的姑嫂塔,東面是風光旖旎的鰲城,鰲城再往東,便是碧波萬頃的臺灣海峽。旅游勝地“閩南黃金海岸”就像一塊翡翠鑲嵌在海峽西央岸;⑨端率冀ㄓ谔瞥懹^年間,原名真武宮;明朝嘉靖年間,虎岫寺出了個高僧去靜法師。有一次嘉靖皇帝御設羅天大醮會召其參加講經,深受嘉靖皇帝贊賞,賜封虎岫寺為“虎岫禪寺”。自此,虎岫超過計劃、真鯉寺、石佛寺、西資巖,被譽為泉南四大勝概,而虎岫寺發(fā)達地區(qū)泉面四大勝概之冠。此后,虎岫寺屢經修葺,并擴建關夫子殿、文昌祠、雙塔、寺門等,使主體建設與配套建筑渾然一體。虎岫寺肇啟于唐貞觀年間。至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塔石村民蔡夢良捐資“造真圣圣龕一所”,供奉北極玄天上帝,名“真武宮”。明洪武二十四年,定名為“虎岫寺”。明嘉靖年間,才由嘉靖皇敕封“虎岫禪寺”,F今所見寺貌,乃經歷代興衰,多次修葺、添建而成;⑨端轮虚g真武大殿高達三丈二尺,威武氣派……[詳細]
安海龍山寺
  時代:明至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安海鎮(zhèn)海型厝村北的龍山之麓,故名龍山寺,該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系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142座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寺,又名天竺寺,俗稱觀音殿。相傳古時該地原有一巨樟,濃蔭蓋地,夜發(fā)祥光,時人崇之。東漢時高僧一粒沙認為這是一棵異樹神木,于是請工匠把它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隋越王皇泰年間(618-619年)始建寺奉祀。明天啟三年(1623年)重修。該寺歷千余年,傳布廣遠。唐宋以來,龍山寺的香火便隨著安平商賈的足跡傳播海外。在東南亞、臺灣等地尤其突出,僅臺灣就有二百多座同名的寺宇,其中最著名的是鹿港龍山寺和臺北艋龍山寺。寺前有月池一洼,山門為石牌坊,上刻“天竺梵鐘”四個大字。進了山門,但見寺的前墻上嵌一大石碑,刻“龍山寶地”。兩側為鐘鼓樓、正門廊前有石獅、石鼓各一對,門額懸……[詳細]
63、德濟門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門天后宮正對面。泉州天后宮前德濟門外的聚寶街、萬壽路富美碼頭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據記載,11世紀時鎮(zhèn)南門內外“異貨禁物堆積如山”。13世紀(南宋)時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為蔽,以石成之”,城內外商業(yè)繁榮,有“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13世紀城門附近更加繁榮,時人稱贊“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于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jiān)郡偰玉立拓南羅城,把原城墻圍長20里擴為30里,改鎮(zhèn)南門為德濟門。14世紀(明洪武年間),德濟門城墻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屢有重修,至民國37年(1948年)毀損。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由德濟門城門、城墻、門道、門道兩側墩臺、內外壕溝、拱橋以及甕城和甕城門等組成,并出土不少13~14世紀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紀(明朝、清朝)的鐵炮。城門遺址進深約14.10米,分前后2門道,最寬……[詳細]
64、千秋亭碑
千秋亭碑
  據《后漢書.光武帝本記》載:光武于是命有司設壇場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已末,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祀于六宗,望于群神.....更是三年六月,劉秀滅王郎,取邯鄲,收復河北,得天下三分之二,稱帝條件日臻成熟.然而他對眾將多次懇請稱帝,卻屢加拒絕。非是劉秀不想早日復漢稱帝,定鼎天下,實因疑慮缺少"君權神授"之兆,不能順服天下民心。大軍行至古鄗城(今柏鄉(xiāng)縣固城店),忽報舊時同學關中儒士強華求見,劉秀迎入帳中。強華見了劉秀,呈獻《赤伏符》,說:讖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乃上天詔示漢室中興,劉氏當立,大王應順天應命,稱帝登基,不可違逆。"劉秀見水到渠成,不再推脫遂即批準眾議,乃命有司就鄗南設壇,擇日受朝。有司至鄗城南郊,看定千秋亭(今柏鄉(xiāng)城北十五里鋪)畔,五成陌間筑起壇場,高約數丈。并擇選六月己末日,為黃道吉日,請劉秀即皇帝位。是日,天高氣爽,旭日東升,劉秀戴……[詳細]
65、東關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關橋
  東關橋東關橋在永春縣東關鎮(zhèn)東美村的湖洋溪上,民間盛傳此處觀音十分靈驗,建橋后年年香火不斷,故又名通仙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清光緒元年(1875年)復建,民國18年(1929年)里人李俊承母子重修。該橋較完整地保留宋代橋梁的建筑特點,為福建少見的長廊屋蓋梁式古橋。泉(州)永(春)公路通車以前,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經之地。橋長85米,寬5米,用輝綠巖和特大木料構筑,有二臺、四墩、五孔。墩呈船形,用石條逐層丁順配搭,互相疊壓而成,兩頭俱作尖形,以分水勢;墩下以大松木作臥樁,承載整座橋梁,古稱“睡木沉基”,枯水時水清木現;墩上用巨石疊成三層支架大梁。每個橋孔都由22根長16~18米的特大杉木作梁鋪設成上下兩層。上以磚石砌墻,用木料做柱檁、橋板、護欄。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為防止雨水浸蝕橋板及供行人歇腳,在橋上建造20間木屋,屋架、椽角和兩……[詳細]
南安云山寺
  云山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高田村凌云山,始建于宋代,原名慈濟宮位于高田村中。現址為1993年旅居東南亞的凌云葉氏華僑重新捐助而成。云山寺主祀威武英烈惠澤尊王葉森,惠澤尊王為葉氏祖先,其信仰遍布東南亞地區(qū),云山寺也是惠澤尊王的祖廟;轁勺鹜跣杖~名森(1189一1208年),眉山鄉(xiāng)高田村人,生于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少年穎異,勇而豪杰,獨居凌云堂,不茹葷,不受室,亦不與庸俗人偶,言吉兇多奇中。嘉定元年(1208年),正值弱冠之年,一日沐浴更衣,端坐而蛻:鄉(xiāng)人德之,立廟以祀,后屢著靈響。據《南安縣志》載:“嘉定末有功于朝,敕封‘威武惠澤尊王’,并賜祀典:爾后歷經百年,宮宇久圮,鄉(xiāng)人移奉于祖祠,神光依然愈熾,水火盜賊,悍之;災殃疾疫,擊之;歷數百年,護國裨民,香火鼎盛!痹粕剿伦铣保秶鷱V寬,規(guī)模宏大,現占地面積三十多畝,寺前大埕左右立有金亭,中有七層鎏金鐵鼎,左右前方有兩個噴池。整座……[詳細]
泉州開元寺鎮(zhèn)國塔
  泉州開元寺鎮(zhèn)國塔,座落在泉州開元寺內東面,與西邊的仁壽塔相隔200米對望,俗稱“東塔”。鎮(zhèn)國塔,塔高5層,平面8角形,高約48米,建于南宋末年,于嘉熙二年建(公元1238),在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竣工。塔身結構雖為石質(花崗巖),卻是宋式木構的高仿之作,細節(jié)一絲不茍。塔基須彌座雕刻精美,壸門內雕刻著佛陀誕生至成道的故事(與西塔主要為花卉不同)、佛本生故事、阿育王皈依佛門、佛教東傳等39幅;塔身每一面皆刻有天王、菩薩、僧人等浮雕。泉州開元寺雙塔,構造之精美、保存之完好,稱之為中國石塔巔峰之作,絕對實至名歸!東為鎮(zhèn)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七級磚塔,今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高48.24米。東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詳細]
九日山摩崖石刻
  九日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南安縣豐州鎮(zhèn)。九日山以風景秀美、古跡眾多而聞名于世,山高80余米,有東、西、北三峰環(huán)拱,現存主要勝跡有八戒石、翻經石、高士峰、老佛巖、姜相峰、姜相墓、陀羅尼經幢等九日山最突出和最珍貴的是摩崖石刻,在東西兩峰的摩崖上,有宋至清的題刻75段,其中有反映海外交通的13方祈風石刻,記載了從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偕市舶-為“番船”祈風,預祝一帆風順、滿載而歸的史實。古代航海主要依靠風力,船隊出海要“祈風”保佑平安!捌盹L”的典禮十分隆重,由泉州郡守或提舉市舶使主持,率領屬僚、商人在海神“通遠王”面前舉行,然后宴飲于懷古堂,并勒石記事。九日山石刻中還有蔡襄、蘇才翁、蘇紳等人的題刻。西峰頂上有一尊大石佛,盤膝于蓮花須彌座上,高4.5米,是太師陳洪進在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所倡刻的。(國家文物局)……[詳細]
69、六勝塔
六勝塔
  六勝塔位于石獅市石湖村釵山上,六勝塔是八角五層塔心柱仿木樓臺閣式花崗巖石結構,為北宋政和年間僧人募資建造,元代重修,六勝塔是海船進出泉州灣的重要航標。<史載,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通過募捐建六勝塔于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27年),該塔被元軍毀壞。根據民間傳說,1276年,南宋端宗趙昰被擁于福州,受元軍所逼,--閩南,又為蒲壽庚所阻,進泉州城未遂,一度避居石湖,并在此建行宮,后由石湖出海,死于硇洲(今廣東吳川縣南海)。石湖因而遭到元軍報復性的洗劫,六勝塔亦未能幸免。嗣后,海上貿易繼續(xù)發(fā)展,蚶江再度繁榮,民居稠密,番船所經,風檣林立。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蚶江富商巨賈凌恢甫鳩資重建。其后,該塔歷盡滄桑,1961年5月被定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1984年由省政府撥款修茸一新,同時收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二冊![詳細]
老君巖造像(老子塑像)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qū)閩海蓬萊意境區(qū)內的羽仙巖下。1988年月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車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占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tài)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唐代石雕藝術瑰寶。老君巖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蔚為半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何存至今……[詳細]
泉州市舶司遺址
  泉州市舶司遺址位于鯉城區(qū),據道光《晉江縣志》記: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有關方志記載:南薰門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內水門巷竹街南薰門(水門)遺址西北,西到水仙宮,東到三義廟,北到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興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葉。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設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續(xù)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遷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間,管理著泉州諸港的海外貿易及有關事務。市舶司內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詩吟詠,是一座戒貪、頌廉亭。市舶司東側即市舶庫,西南即水關、鵲鳥橋,西為水仙宮,市舶司遷榕城后,司荒廢,后漸為民居,現僅存遺址。水門水關,在竹街西,北為鵲鳥橋。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沿破腹溝建翼城,以翼衛(wèi)羅城,水門水關即建于斯時。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臨郡契玉立南拓羅城以就翼城,在德濟門至臨漳門中間水關左建南薰門……[詳細]
安溪革命烈士紀念碑
  安溪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泉州市安溪縣鳳城鎮(zhèn)北面鳳冠山。1933年,在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領導下,安(溪)南(安)永(春)德(化)革命斗爭迅猛發(fā)展,1933年5月1日舉行游擊隊成立周年大會,并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南游擊隊第二支隊(簡稱紅二支隊),8月24日成立第一個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蘇維埃政權——官橋區(qū)革命委員會,8月25日成立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恐慌。9月8日,安溪國民黨當局通過混入紅二支隊的原民軍副營長、股匪頭目王觀蘭,在蓬萊溫泉青云樓設下圈套,制造了震驚八閩的“青云樓事件”。安南永德蘇區(qū)黨、政、軍主要領導和骨干陳鳳伍、李實、李世全、黃福廷、傅有智、駱招全、唐光華等12人被捕遇害。為紀念在“青云樓事件”中犧牲的12位革命烈士,1958年5月,中共安溪縣委、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在烈士犧牲地縣城北面鳳冠山上建立革命烈士紀念碑,并于同年11月竣工。鳳冠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占地面積120平方米,……[詳細]
73、洛伽寺
洛伽寺
  洛伽寺洛伽寺位于石獅市閩南黃金海岸東畔宮嶼島,占地面積二十多畝對臺灣海峽。該寺由香港友幫集團捐獻二十多畝地給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作為建觀音菩薩之道場。2000年3月17日正式開工,由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友幫集團董事長楊孫西、盧文瑞、許榮茂等海內外人士鼎力支持。于2001年3月竣工。塑雕有圓通寶殿毗盧觀音、善財、龍女等。石獅洛伽寺位于石獅市閩南黃金海岸東畔宮嶼島,面對臺灣海峽,占地面積二十余畝。洛伽寺由香港友邦集團獻地給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作為建觀音菩薩之道場,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于1996年向各級人民政府申請籌建,得到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的關心與支持。1997年3月27日由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主持,特請全國政協(xié)委員、安徽大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會長仁德大和尚及普陀山、福州鼓山涌泉寺、閩侯大雪峰寺、莆田廣化寺、廈門南普陀、泉州開元寺等諸山長老舉行奠基。經過多方籌備,得到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友邦集團董事長楊孫西……[詳細]
74、泉州釋迦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釋迦寺
  釋迦寺位于鯉城區(qū)東魯巷南段東側。1998年3月公布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釋迦寺舊址為元朝蒲壽庚書房之一隅。元、明易代,別創(chuàng)為一小庵堂。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大學士李廷機之女許婚未嫁而婿夭亡,矢志出家,李廷機遂修以居之,并擴建佛堂、齋堂等,釋迦寺方初具規(guī)模。薪傳自清源山彌陀巖臨濟宗。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彌陀巖中興祖通化祖師遣徒重拓,辟為弘法道場,接度在家僧眾,故其規(guī)制有似近代居士林。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明代錫蘭王子世利把交刺惹后裔世濟美購置厝、地、田、池作為寺產,現釋迦寺尚存契約2紙。清朝御史陳慶鏞及提督、知府等,先后為寺豎匾、撰聯。1989年翻建重修。釋迦寺西向,有前庭、前殿、大殿。大殿為歇山式建筑,后堂兩殿北側為功德堂與廂房,后堂北為撫院。寺的前部寬14.3米,后部20米,進深44.75米,面積約760平方米。寺中供奉釋迦佛。其中一尊釋……[詳細]
亭店楊氏民居
  亭店楊氏民居亭店位于泉州市南郊,紫帽山麓,這里經濟繁榮,文化教育發(fā)達,風景秀麗,是個著名的僑鄉(xiāng),楊氏宗祠就座落于其間。亭店楊氏創(chuàng)基之始,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其始祖入閩后擇居于此,拓荒墾殖,躬農為生。傳至明永年樂間,人口繁衍至千余人。明嘉靖三年(1524)倭寇來犯,族居地宗親被迫-他鄉(xiāng),而當戚光、俞大猷平定倭患后,社會安定,族人乃由各方回祖居地亭店,世代相承,蕃衍至今。亭店楊氏經濟得以繁榮,是在清嘉慶以后,其時宗族0現手工業(yè)和商賈,全鄉(xiāng)共有糖坊、油坊各八家,染紡房三間,典當四間,經濟開始發(fā)展。道光咸豐年間,許多族親出洋圖發(fā)展者就不下萬人,其間最負盛名的就當數楊嘉種(阿苗),是位華僑工商業(yè)家,自制輪船“孫獺”號,常川走于祖地與菲律賓,并索引數百族親往菲,此時的亭店華僑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楊嘉種于光緒年間曾被慈禧太后加封授予“官道街臣”金匾。此間,他還在家鄉(xiāng)興建大厝,歷時十三年,面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