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嘉興市 > 南湖區(qū)旅游

南湖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21、南星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星橋
  南星橋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鳳橋鎮(zhèn)新篁社區(qū)新篁小學東側,原名新橋,為磚橋,明末已有。據(jù)明崇禎《嘉興縣志》卷三《橋梁》載:明末已有。至清乾隆年間,橋已坍。嘉慶五年(1800),張鎮(zhèn)(字起也)等七名里人同募重建,改建成石橋。東西橫跨丁谿,系七孔梁式石板橋,全長34.7米,寬2.76米,凈跨20.4米,距水面高3.8米。橋面南北兩側石護欄齊全,有望柱6對,天磐石8個。南北橋首有“南星橋”額(張廷濟題),又題有南石欄額:“壽紀光華”,北石欄額:“文昌朗照”。橋中孔東側橋柱(由五塊條形石并列而成)靠南一塊刻文字一段:“大清嘉慶五年,歲在庚申正月穀旦。張起也、曹宏芳、戴盈科、陸蒼佩、張駕虹、陸在川、張德容同募建南星石橋。張廷濟書。”有橋聯(lián),南為:“虹跨珣谿槜李紀春秋勝地,龍迎秦嶺里仁標吳越名鄉(xiāng)”,北為:“山色云浮澉乍浦百峰拱秀,波光銀涌漢魏塘兩水安瀾”。南星橋紀年明確,規(guī)模較大,造型美觀,保存尚好,是當?shù)刂亍?a href=/landscape/80/nanxingqiao.html class=blue >[詳細]
嘉興絹紡廠老廠區(qū)
  嘉興絹紡廠老廠區(qū)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南湖街道南湖社區(qū)南湖東畔,東界紡工路,西連南湖路,南臨嘉興南湖中學,北靠浙江省武警總隊醫(yī)院。始建于民國10年(1921),前身為緯成股份有限公司嘉興裕嘉分廠,現(xiàn)已改制,更名為浙江金鷹絹麻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全廠總占地面積310畝,總建筑面積14018平方米(截止1988年底)。全廠設八個生產(chǎn)車間(精練、制綿、粗紡、精紡、織綢、抽絲、漂練、化紡、機動),本次建議保護的為精練、精紡、漂練、粗紡,制綿車間,技術科、轉干品倉庫、幼兒園和大辦公室,總占地面積約4600平方米。其中,五個車間為磚混結構,技術科、轉干品倉庫、幼兒園和大辦公室為磚木結構,外墻砌青磚。嘉興絹紡廠舊址是嘉興目前保存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近現(xiàn)代工業(yè)建筑群,亦是建國后嘉興最老的五大國營企業(yè)之一,經(jīng)歷了民族資本、日偽經(jīng)營、官僚資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迂回曲折、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對于研究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尤……[詳細]
23、西水驛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水驛碑
  西水驛碑位于嘉興市區(qū)斜西街西端環(huán)城西路西側、京杭運河環(huán)城段東岸。坐西朝東。據(jù)《嘉興市志》記載,嘉興地處要沖,“南通八閩,北連三吳,旁及江右”,驛站建立較早。唐貞觀二十三年(649),于嘉興城西門建安運站,至宋發(fā)展為嘉驛站。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嘉興路水驛站。明初稱西驛站,后屢毀屢建,宣德年間重修,萬歷七年(1579),擴建起廳堂廨舍。清康熙十一年(1671),重建西水站,成為排班鳴炮,迎送過往官員之地。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師暉亭,以迎候乘驛命官員和外國使臣。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西水驛設施之完善,傳遞、招待功能之齊全,反映出嘉興城當時的繁華景象。1998年于西麗橋東堍建筑墻體內發(fā)現(xiàn)元至元五年(1268)嘉興路重建西水驛站時所刻碑石。碑高2.14米,寬1.06米,厚0.27米,碑文共21行,每行37字。碑額為“嘉興路重建水驛記”。1999年,就地新建西驛亭,碑石立于亭中。2……[詳細]
24、倉圣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圣祠
  倉圣祠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南湖街道南湖社區(qū)南湖小瀛洲島,俗稱小煙雨樓。原由嘉興地區(qū)民間組織“惜字會”為紀念傳統(tǒng)的文字創(chuàng)始人倉頡,于清光緒年間建,民國十三年(1924)由嘉興名流金蓉鏡倡募重修,解放后又按原貌重修。該祠具有江南傳統(tǒng)特色,系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0余平方米。面闊三開間,進深二開間,通面闊12.90米,通進深8.70米。梁架為抬梁式結構,內四界帶前后單步,梁用瓜柱,不施斗拱,柱礎形似覆盆,刻有纏枝花紋。重檐歇山頂,屋面甏瓦,屋脊為魚帶式,光明照飛檐發(fā)戧,發(fā)呈龍頭狀。整個祠裝飾華麗、宏偉而又古樸,曾得蘇州園林行家稱譽好評。四周有回廊、臺階,前臨放生池,四面環(huán)水,南眺南湖煙雨樓,垂柳環(huán)繞,花石林立,北以假山作屏障,回迂曲折,由圓洞廳,九曲橋溝通湖濱,祠在草木花石湖水懷抱之中,更顯得壯觀、精致。倉圣祠造型別致,環(huán)境優(yōu)美,是嘉興悠久歷史的見證,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1981年公布……[詳細]
民國綏靖司令部營房舊址
  民國綏靖司令部營房舊址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建設街道紫陽社區(qū)榮軍醫(yī)院子城垣內。民國三年(1914),子城垣內建筑被改建為浙軍第二十一團營房,俗稱“西大營”。1937年,日軍占領嘉興,“西大營”毀于炮火。1938年,偽國民政府在此建“綏靖司令部”,大小營房20多幢,均為日式建筑,現(xiàn)保存四幢?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在此駐扎軍隊,復稱“西大營”,后國民黨裁軍,蔣經(jīng)國為籠絡復員軍人,將此處改建為青年中學,繼續(xù)訓練青年軍。西北側兩間二層樓房(現(xiàn)榮軍醫(yī)院住院部1號、2號樓),為日軍占領嘉興時建;東南側兩間平房(靠南1間29號樓現(xiàn)為理發(fā)店,靠東1間27號樓現(xiàn)為傷殘軍人宿舍),為日軍投降后建?偨ㄖ嫉孛娣e3831.5平方米,均為磚混結構,屋頂為硬山頂,墻體為青磚砌筑。其中29號樓還保留有一排取暖用壁爐煙囪。這批營房見證了抗日戰(zhàn)爭及嘉興各個重要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是日軍侵華的有力物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10年……[詳細]
26、雙魁巷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魁巷
  雙魁巷位于秀城區(qū)東北部,緊靠古運河,全長54米,寬2.5米,石板路面,是典型的明、清里巷建筑形制。雙魁巷建于1917年,當時紹興宋傳箕在“洋關街”(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此建有嘉興海關故稱“洋關”)購置一畝土地建造此巷,隱喻“鴛鴦”和“一花雙魁”。據(jù)說宋原計劃開設青樓,后因故未成,遂作民居。巷端有過街樓,下有磚砌券門,巷內共有樓房26間,分列兩側,門戶相對,格局一致,均系磚木結構,門楣上還有浮雕圖案等,門面為二門二吊窗,窗欞為花格裝飾,東側房屋之門梁為方木,西側房屋之門梁為圓木,陰陽、凹凸之別,以便于識別。雙魁巷建筑藝術粗獷中帶有精細,緊湊中保持整潔,具有明清江南水鄉(xiāng)的“一街一河”、“人家盡枕河”、“曲水深巷”的風情特色,是城區(qū)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舊式民用建筑。1981年雙魁巷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加以保護。門票10元景點位置浙江省嘉興市秀城區(qū)巷道北起光明街……[詳細]
沈鈞儒家族墓
  沈鈞儒家族墓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余新鎮(zhèn)長秦村8組,東臨陸涇港,南200米處為滬杭高鐵,坐西朝東,總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是沈鈞儒夫婦、沈鈞儒父沈澡卿和其他家族人員的墳塋。沈鈞儒墓碑上刻有“張夢嬋夫人沈衡山先生之墓”、“民國丙子年二月立”,F(xiàn)墓碑由當?shù)卣略镏谱,原碑?998年6月移置于沈鈞儒紀念館內。1963年沈鈞儒逝世后,其骨灰埋葬在北京八寶山公墓內,此墓僅葬有其妻張夢嬋。沈鈞儒夫婦墓北面為其父親沈澡卿之墓,墓碑上刻有“清故朝議大夫秀水沈澡卿公之墓”。沈鈞儒(1875~1963),字秉甫,號衡山,原籍嘉興,清光緒時進士,中國法學家,政治活動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職。沈鈞儒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愛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在中國革命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家族墓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09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8、覺海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覺海寺
  覺海寺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建設街道斜西街435號,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舊稱報忠觀,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觀為寺,至正末年因戰(zhàn)爭遭毀,明永樂十五年(1417)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奉敕改名為“覺海寺”,雍正十二年(1734)授御書“覺海寺”匾額,清代名僧玉琳琳國師任主持,屬佛家“禪宗”的“臨濟派”。寺院中軸對稱,面積6132平方米,中軸由南向北依次為前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寶殿、后殿三圣殿;中軸西由南向北依次為鐘樓、二層樓廂房、地藏殿;中軸東由南向北依次為庫房、齋堂、廚房、廂房。另外,南大門西側設有法物流通處。寺內僅三圣殿為明代建筑,其余皆為建國后重建。三圣殿屋架由楠木修成,寺內供奉朱天君像(祭明末代皇帝崇禎,為原物),反映了當時復明的民族思想。覺海寺歷史悠久,在全國佛教寺院中有較高的影響力,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1981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9、唐蘭故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蘭故居
  唐蘭故居位于嘉興市新嘉街道秀水兜社區(qū)106號。唐蘭(1900—1979),嘉興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古文字學家、青銅器學家、先秦史學家、詩人,曾任清華、北大教授、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職。一生著述很多,著有《古文字導論》、《殷墟文字記》、《天儀閣甲骨文考釋》、《中國文字學》等,對中國古代史有獨創(chuàng)見解,對青銅器銘文的考證和斷代做出了卓越貢獻,他還精通書法篆刻藝術和詩文,逝世后被追認為中共黨員。此屋為其少年時代讀書時的舊居,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坐北朝南,原由天井、二層樓房、廂房、小平房及院子所組成,占地面積約180余平方米。樓房東間和廂房現(xiàn)由唐蘭的弟媳及侄子居住,三間小平屋內仍保存著唐蘭先生生前用過的木櫥、書桌、椅子、茶幾等物。故居作為唐蘭先生童年居所,見證了先生的成長歷程,對于紀念其光輝的一生有著重要意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00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馬家浜遺址
  馬家浜遺址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xiāng)天帶橋村,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代表遺址,距今約6000年。遺址分上下兩個文化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并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鎊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筑遺跡;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錐、骨針以及石斧和陶片等。在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fā)現(xiàn)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陶豆、罐、盆、玉珠等。從出土器物分析,當時馬家浜居民的生活以狩獵為主,采集和捕撈為輔。馬家浜遺址以其鮮明典型的文化特征,受到考古學界重視,并命名為馬家浜文化,確定了它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地位。馬家浜文化的確立揭示了長江下游地區(qū)史前文化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qū)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家文物局)景點位置浙江省嘉興市秀城區(qū)馬家浜村……[詳細]
31、冷仙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冷仙亭
  冷仙亭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建設街道丁家橋社區(qū)秀州路偏北原地名項家漾,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冷謙,字啟敬,武陵人,明洪武元年(1368)為協(xié)律郎,后僑居嘉興,隨知識淵博的海云沙陀求學,以博學多才聞名,并精通醫(yī)藥秘方,名望甚大,得嘉興民間愛戴,其居地稱為冷仙亭,后改為冷協(xié)律祠,專門祭奠冷謙。冷仙亭建筑原有仙家殿、玉皇殿、斗母殿、冷仙亭及清泉一劍池古井。仙家殿、亭等現(xiàn)已無存,僅存斗母殿,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積約600平方米,三開間,五進深,為抬梁式,金瓜柱,不施斗拱。小方格落地門窗,墁地鋪方磚。殿前有古井一口。今屬嘉興市佛教協(xié)會,供有四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住有僧人。冷仙亭在嘉興歷史上有一定影響力,對于研究地方史以及宗教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81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秀州中學舊址
  秀州中學舊址位于南湖區(qū)建設街道丁家橋社區(qū)環(huán)城東路75號,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為近代西式教育中學,F(xiàn)存建筑包含校史樓和行政樓,總占地面積約353平方米。校史樓系二層洋樓,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屬典型的西式風格建筑,通面闊25.24米,通進深7.74米。墻體用青磚平砌而成,屋頂鋪設洋瓦。1946~1949年作為外籍教師宿舍,解放后借予“地青委”作辦公室使用,2000年修葺后作為校史陳列館。行政樓系二層洋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屬典型的西式風格建筑,通面闊14.27米,通進深11米。墻面用青磚平砌而成,屋面鋪設洋瓦。原為校長住房,1956年左右改為行政辦公樓。秀州中學是嘉興近代第一批西式教育學校,其建筑均為洋人設計建造,在嘉興近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2000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3、秀城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秀城橋
  秀城橋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解放街道秀城橋社區(qū)蘆席匯南,據(jù)《竹林人圩志》載,橋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以依城郭、橫跨秀水而得名。橋南北走向,系單孔有欄石拱橋,全長36.5米,面寬3.71米,拱跨約11.36米,矢高約5.5米,南、北兩側橋坡分別有臺階27級和35級。拱圈由條石縱聯(lián)分節(jié)并砌而成,金剛墻錯縫平砌。橋欄存望柱7個,其中橋頂方形望柱3個,素面無紋飾,橋南北落坡旁圓形望柱4個,呈蓮花頭狀。東西橋額刻“重建秀城橋”,橋頂欄板刻花草紋,橋身西側楹聯(lián)刻“帝道遐昌,興水利而濟涉;皇口鞏固,樂民以便成梁!睎|側上聯(lián)已風化無法辨識,下聯(lián)刻“憑眺一濠,是號秀城之勝概! 秀城橋是嘉興市區(qū)僅存的少量石拱橋之一,歷史悠久,造型美觀,所處位置是嘉興最早的商業(yè)中心,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81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嘉興大曹王寺
  嘉興大曹王寺 嘉興大曹王寺坐落在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古跡眾多的江南水鄉(xiāng),嘉興市南湖區(qū)余新鎮(zhèn)。始建于北宋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蔣薰詩曰:“望得江南十里春,曹王寺外踏青頻”。相傳大將軍曹彬在平定浙江時,為了保全浙江百姓生命而無法完成使命,最后毅然以自刎作為復旨,江南老百姓為了紀念他而建此寺,因稱為大曹王寺。寺院規(guī)模宏大,占地四十余畝,早在宋、元時期即已是嘉興著名的旅游圣地。在明代有清明“游曹王”之說,香客不遠數(shù)百里而來,趕廟會三天。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每歲三月,鄉(xiāng)人市女燒香者萬計!泵磕甑那迕鞴(jié)和八月初二廟會仍是人山人海、接踵而至,不僅四周鄉(xiāng)鄰的善男信女集于此,還有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常熟的香客和護法信眾也紛紛踏至而來,商賈環(huán)寺成市,到清代更是成為集鎮(zhèn)。如今是南湖區(qū)主要旅游景點之一。……[詳細]
輔成小學校舍樓
  輔成小學校舍樓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建設街道瓶山社區(qū)少年北路輔成小學內,建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總占地面積2236平方米,包含教學樓和行政樓。教學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通面闊47米,通進深43米,系二層四開間樓房。樓北延伸出一個大禮堂和2個教室,平面呈“山”字型,屋頂鋪設洋瓦,墻體用青磚砌筑,門窗為拱形,屬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風格。此樓原被嘉興高專、一中用作宿舍樓,后被實驗小學、輔成小學用作教室;行政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通面闊29.48米,通進深7.3米,系二層二開間樓房,屋頂鋪設洋瓦,墻體用青磚砌筑。此樓原為宿舍樓,后被實驗小學、輔成小學用作行政辦公樓。輔成小學在嘉興教育界有較大影響,建筑具有明顯的西式風格,對于研究嘉興近代教育史和建筑史,均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00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