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潮州市旅游

潮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41、仙巖寺
仙巖寺
  仙巖寺饒平縣饒洋鎮(zhèn)西部巖頭東是西巖的一支山脈,由北往南延伸,蜿蜒起伏。歷史悠久,馳譽中外的西巖茶,就是這支山脈的特產。在那巍峨的絕壁下,屹立著一座寺院,名叫“仙巖寺”。創(chuàng)于清乾隆六年(1741),1986年擴建一新。寺于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由開山禪僧比丘純量化緣募建,嘉慶、同治年間曾數(shù)次修葺。嘉慶乙丑(1805)冬,崇興僧募化在寺左建一文昌閣。1986年夏,眾善信集資重建三落廳堂,紅柱畫梁,舊貌換新顏,聳然壯觀。寺頂巖壁上端叫“上巖”,上有幾丈寬的一片空曠地,松樹,龍眼,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在巖石頂有一“龍洞”,洞口一米多寬,深若隧道,相傳古時此洞可通達大埔三河壩。寺左有一“出米洞”,傳說洞里每天能漏出白米供寺僧食用。后來有位法名叫鴻林的和尚,把洞口挖大些,希望能多出一點米糧來,不料洞穴此后就不再出米了。現(xiàn)在洞里只能看到潔白的泥漿,人們叫它“觀音土”,經發(fā)酵后可作制酒用,可謂人間奇聞……[詳細]
茂芝全德學校
  全德學校,原名龍岡書室,俗稱塘唇書齋,位于饒平縣北部上饒鎮(zhèn)茂芝社區(qū),有一間教室,一個房間,一個天井,占地面積三百平方米。1927年10月5日,朱德同志率南昌起義軍抵達上饒茂芝,指揮部設在全德學校,并在這里召開重要的軍事決策會議。全德學校舊址現(xiàn)為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潮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歷史沿革民國初,為適應興辦新學之潮,“龍岡書室”易名“全德學!。該名出自《莊子·天地》“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取意道德上完美無缺。據(jù)當年全德學校老師回憶,現(xiàn)門樓上“全德學校”四字由詹得天書寫。共和國成立后,全德學校曾作為上饒公社烈屬敬老院之用。在饒平縣革命史上乃至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80年1月23日,朱德同志的女兒朱敏、北京軍區(qū)后勤部部長、原南昌起義軍第九軍教育團書記長趙熔在廣州軍區(qū)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李章、饒平縣委書記閻福的陪同下……[詳細]
三饒城隍廟
  三饒城隍廟位于三饒鎮(zhèn)中華路,是饒平最大的城隍廟。城隍作為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三饒城隍廟規(guī)模之大,可以用俗語“饒平城隍大過府”來形容。朱元璋為了加強神權的統(tǒng)治,各級官員赴任時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職。城隍廟規(guī)模不小于府縣衙門。城隍廟宇之大、品級和某些建筑規(guī)格之高,都為潮汕地區(qū)古建筑所罕見的。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饒平縣城明成化十三年(1477),兩廣都御史朱英奉朝廷之命,析海陽縣之元歌、信寧等八都建置饒平縣。朱英觀察后定下饒堡(今三饒鎮(zhèn))為縣治。著手建筑衙署及各有關辦公場所。在筑防護城墻時,初時議定為取土為料。朱英考慮到土城不夠堅實耐用,便令內務部燒制條磚砌,使城既牢固又壯觀。因此百姓將其奉為城隍。明代雖然-很多,但城隍廟供奉主神是為百姓著想的辦實事的好官?梢娊K會贏得人民的敬仰……[詳細]
望海嶺寺
  饒平縣錢東鎮(zhèn)沿饒錢公路往北約5公里處,有一山嶺,因能望風茫茫南海而名“望海嶺”。嶺上林木蒼翠,清風爽人。望海嶺寺就建在這清幽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于明朝,1988年重建。這里以供奉三尊自占傳下的雕琢精巧的觀音菩薩而聞名于潮汕及閩南詔安一帶,是佛門的一處勝地。寺創(chuàng)建于明代,由錢東田心村劉門林氏倡建,清嘉慶丙寅年(1806)蒲月和清光緒庚辰年(1880)重修。由于歲月遷移,人事滄桑,該寺曾一度頹廢。1988年由麥嬋真女士發(fā)起倡建,于是年十一月由旅港同胞麥嬋賢女士發(fā)起十余善信捐資贈建。翌年全面完成主結構及南院工程。寺宇是雙佩劍全包宮殿式結構,比較獨特的是上座位于東,下座位于西,兩座相朝,山門在兩座之間向南,門外還有一座僧舍,合共十廳十房八天井,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進入山門,就是小廳,廳外有走廊可通上、下兩座。上座是大雄寶殿,有彩瓷雙鳳朝牡丹等裝飾,金碧輝煌。下座設觀音殿,上塑葵龍朝火寶。殿中供有三尊雕……[詳細]
45、獅子寺
獅子寺
  獅子寺(石佛寺)饒平縣汫洲鎮(zhèn)汫西鄉(xiāng)青山(獅北)的獅子寺,以其天然石佛、石觀音菩薩坐像故又名石佛寺,聞名遐邇。始于南宋(1127—1279),1994年起,由釋清虛(內字達妙)住持在山坡上興建,至2003年夏已基本建成,依山面海,氣勢磅礴。進汫洲鎮(zhèn)市區(qū)大公路從山門前經過,禮佛旅游非常方便。鄉(xiāng)老相傳:南宋末年,兵燹狼煙,一位北僧流落至此,見瀕海綠洲,頓生駐钖之念,逐結葦為廬,以石作圣作像,鳴鏜柝,修持焉。鄉(xiāng)人呼之為“石佛寺”。元朝(1271—1368)間,海潮暴漲,青山之濱濁浪滾滾,廬毀佛沒,僅遺傳說。時過境遷。1956年,青山圍墾,滄海桑田。1990年,該縣錢東鎮(zhèn)仙洲鄉(xiāng)定慧凈寺住持釋定慧(1912—1992)過此,忽聞鐘鼓之聲,尋之末見寺院。越載,鄉(xiāng)民在離地僅三寸之處忽挖到天然石佛和石觀音坐像,奇妙無比。眾驚訝,遂請之恭奉。1994年3月,應鄉(xiāng)民之請,釋清虛尼師來此興寺。寺坐東向西,占地15……[詳細]
46、古嶺寺
古嶺寺
  古嶺寺饒平縣黃岡鎮(zhèn)北郊棲云山東麓,即霞西管區(qū)古篤嶺徑之中的古嶺寺,創(chuàng)自清(1644—1911)初,自1992年至1997年由住持釋達悟尼師籌資重建告竣。它前臨南海柘林港灣,后倚棲云山峰,山青水綠,靈秀以昭,猶有眾多佳聯(lián)妙墨刻寺柱,是禮佛和游覽勝地。寺之后座墻外,是一塊天然巨石,石上刻一個“佛”字。石高6米,寬5米。清初,這里是一座小寺院,古道從寺后通往嶺后各鄉(xiāng)村,行人從此經過,必先祈拜然后才過嶺,寺前設有開水桶,供路人飲喝。古寺后廢。改革開放,百業(yè)俱興。1990年,港、臺同胞及鄉(xiāng)間父老倡議于古跡上重建寺宇。經釋達悟尼師艱辛籌資,善信者及鄉(xiāng)親慷慨解囊。該寺于1992年興建大雄寶殿,越年竣工。后經4年續(xù)建,高地鏟低,矮地填高,圍墻筑樓,才全面完工。已共投資66萬元(另外出資15萬元修水泥路)。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寺坐北向南,三進格局。前廳為天王殿,塑有四天王坐像,……[詳細]
47、松林古寺
松林古寺
  松林古寺位于意溪鎮(zhèn)郊松林峰山麓。寺雖廢而靠山雄偉,兩邊山脈宛延環(huán)拱山門,狀似龍象護寺;寺前湖泊如鏡,橫堤護基:遠觀江山名城盡收眼底。松林古寺創(chuàng)始未詳,也未知何時而廢!拔母铩逼陂g開東溪時在廢寺低洼處出土一韋馱菩薩石像及圓形石座,上刻“開山會堂和尚”六字,鄉(xiāng)民因之以“開山”又稱寺名。據(jù)專家考證為隋唐以前石刻文物,故知其歷史之悠久也。1993年5月適逢林希炎、柯紫蓉伉儷陪師宏生大和尚來寺朝山禮圣,見寺山氣魄非凡,樹林婆娑。寺雖廢而靠山雄偉,兩邊山脈宛延環(huán)拱山門,狀似龍象護寺;寺前湖泊如鏡,橫堤護基;遠觀江山名城盡合眼底,美不勝收。隨后獨資捐建普同塔三座,功德堂等,現(xiàn)已落成使用。昔有潮郡名人對此留待詠日:“頭枕松林峰,腳踏蓮花湖。左手挽筆架,右手托葫蘆”偉哉!不愧為風景名勝古跡。隨發(fā)大愿心獨資捐建普同塔三座,功德堂等,現(xiàn)已落成使用。今又發(fā)菩提心捐建“大悲殿”以為倡導,希十方善信同發(fā)愿心共建“松林……[詳細]
大埕云峰寺
  云峰寺,位于與閩省按壤的饒平縣大埕鎮(zhèn)的一片田野上,背依云峰山的公雞峰,面朝南海的大埕灣,與南澳島遙遙相對。東西兩側,有龍山、虎山拱衛(wèi),可謂獨占山川靈秀,氣勢非凡。明崇禎十七年(1644)由大埕人名臣黃錦捐創(chuàng),1996年2月獲登記開放。寺院建高出綠疇約一丈,面積約十畝的平臺上,前面有潔白圍墻加橙黃色雕欄環(huán)繞。院子北面正中是內山門,上有石刻匾額“云峰院”三字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天童寺方丈釋明旸法師親題。寺院的結構是三時模式,中間二層是主體,分前廳、中廳、藏經樓,地面上全鋪磨光花崗巖石板,美觀大方。兩側各有四廳八房朝拱,其間各有伙巷并開有旁門通往前院。整座寺院面積3102平方米,布局嚴密、對稱。中廳設大雄寶殿,是宮殿式結構,高約3丈,寬敞堂皇。廳眷塑有“雙龍乾火寶”,殿頂橫匾“大雄寶殿”,殿中供奉釋迦牟尼等三佛,兩邊羅列十八羅漢,全是名家重塑金身,俱用玻璃龕護。佛像高大莊嚴,光彩照人。藏經樓上……[詳細]
饒平普光禪寺
  普光禪寺普光禪寺,座落于饒平縣汫洲鎮(zhèn)汫西域內的卓港口,座西南朝東北,與石壁山雷音禪寺遙相朝望,燈火互見。創(chuàng)于民國二年(1913),1984年由釋定慧倡修。寺宇分三廳八房兩通巷,構筑精巧,約一畝余地。主結構外有圍墻,圍成一寬廣院子。寺始建于1913年,正是清末民國初時候,兵禍戰(zhàn)亂,旱澇災害,紛至沓耒,因而盜賊峰起,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當時由當?shù)馗咐仙菩陌l(fā)起,集資建起這座普濟院,意在施茶施粥,收斂餓殍,賑濟貧苦,因取普光明堂之名。1984年,由釋定慧介修,募化諸山長老,十方善信,海外僑胞,特別是得到旅港釋定因法師鼎力相助,并由信女石花奔走獲得有關部門支持,重新修建寺院。踏進院門,便見滿院花木,郁郁蔥蔥,玫瑰紅艷,玉蘭幽香,令人忘卻這里接近市塵,而是一處適宜修持的清靜勝地。穿過花木,就是寺宇左中右三門。中間正門上面的石匾額陰刻著“普光禪寺”四個楷書大字。中廳正中是大雄寶殿。殿中釋伽牟尼雕像,高約……[詳細]
51、紫來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來樓
  紫來樓位于樟溪鎮(zhèn)烏溪村,始建于明末,擴建于清初。明嘉靖年間,鐘氏祖先從福建丁洋搬遷至此,創(chuàng)鄉(xiāng)定居。至明末,為保族人安居樂業(yè),以免受兵亂、盜賊之苦,建造了“紫來樓”。后來隨著宗族的不斷壯大,便在清初擴建外圍,名曰“拱賜”,形成二圍土樓。紫來樓是二環(huán)圍土樓,樓二層,高6.8米,土樓大門向東,面積2348平方米,直徑57.4米。共有房屋五十四間(內圍十八間,外圍三十六間,首層為居室,二層為儲備糧草之用),二圍二大門,樓內中心處辟有廣場,場中心有一直徑2米的八卦圖,水井三口(內圍一口,外圍二口),樓內外各有祖廳一間,用于安置祖先神位。各樓房后墻上方均開一槍眼,外圍門二側各開一炮眼,以抵御外侵。該樓外墻以灰、砂、土夯筑而成,內墻則用田泥,外抹貝灰;其平面為環(huán)形,內外環(huán)均由多角構成圓形,且內高外低,層次分明;房屋后墻體墻角之間均用鐵鉤連接,堅實牢固;內圍祖廳設置雙層屋頂夾層,可容四十多人藏身,逢危急,……[詳細]
52、石庵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庵
  石庵位于湘橋區(qū)意溪鎮(zhèn)桂坑村石庵山(古稱石甕山)西面半山坡,距潮州市區(qū)約15公里。山上高樹凝煙,怪石嶙峋,曲徑迀回,洞穴幽邃;山下碧溪流水,清幽雅致。石庵依山而筑,盡得自然之神韻。庵分二層:上為佛堂,白墻灰瓦,十分簡樸,堂前有桂花一株,高逾一丈,植于明代,據(jù)傳為明末公主(郡主)手栽,芬馥異常;下為自然巖洞,洞虛如室,可容十數(shù)人。從山腳登蜿蜒小徑而上,可見路左峭壁上,鐫“寒拾留響”、“不昧因果”的摩崖石刻,為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錦手書。石庵有“最上巖”,《海陽志》載:“最上巖在城東石庵山,捫蘿陟蹬凡三數(shù)三至半山,巖石隱伏,有僧舍兩椽,下為巖洞,洞虛如室,可容數(shù)人。巖前余地寬可數(shù)十人坐,有石壁削立,鐫“最上巖”三字,明尚書黃錦書。相傳明黃錦嘗避亂于此。其石壁頂平方,西望郡城歷歷在目。壁下有洞,深無際,林木陰森,蒼郁奇石,巖側桂花一株,芬馥異于;埽簧缴盥疯,人跡罕有至者!笔纸ㄓ诿鞔,清光緒十……[詳細]
潮安古巷鎮(zhèn)
  象埔寨,位于古巷鎮(zhèn)古一村,座西向東偏北30°。象埔寨寬162.4米,深154.4米,寨為方形,建筑格局規(guī)范嚴謹,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做厝,座座格局不同相同”之說,全寨由一大門進出,并各有通道連接最后面的“陳氏大宗祠”,通道長約110米,寬5.9米,在通道的兩側有三條平行巷,每條巷長140米,寬2.3米,從寨門內至大宗祠后,建有三條橫向貫穿全寨的大街。第一街長157米,寬2.7米。第二街長157米,寬3.7米。第三街長157米,寬1.5米。由三街六巷形成寨中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寨門為石拱結構,高2.45米,寬1.5米,門上有匾額“象埔寨”,并有落款,上款“壬戌之秋”,下款“穎川郡立”。 象埔寨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寨中至今還保存著宋、明、清不同年代的建筑物,其中“陳氏大宗祠”有宋代建筑特點,如木棚門簪,木瓜肥大粗壯無飾,寨中七十二座建筑物,分別有單進、二進、三進等形式,門簪變化不定,據(jù)傳寨內四邊角……[詳細]
54、丁氏大宗祠
丁氏大宗祠
  在潮安區(qū)磷溪鎮(zhèn)仙田鄉(xiāng),有一座坐西北、向東南,三進格局的宗祠,占地面積約六百五十平方米,該祠為仙田鄉(xiāng)丁氏崇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之祠堂,堂號為丁宦大宗祠。該祠原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資重修,古祠煥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禮部尚書黃錦公贈的石刻對聯(lián)一副,聯(lián)曰:官紀太常,五馬清風余鳳水;崇名宦,千秋礻西土 祀薦仙田。丁公允元,原籍江蘇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諫免鹽鐵稅由太常寺少卿被貶為潮州知軍州事。在任期間,主持在韓山古揭陽樓遺址建韓文公廟,把原城南的韓廟遷往韓山,并以唐賢趙德、宋賢陳堯佐配祀,題匾為“忠 礻右 廟”;主持增筑韓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設橋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韓江西橋被潮人稱為“丁公橋”;重視教育,曾撥田租365石作為教育經費,使學子有所養(yǎng)……丁公卸職后,占籍海陽縣,為仙田丁氏之始祖。后人對丁公知潮期間的政績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碩勛議定丁公配……[詳細]
朱德茂芝軍事會議舊址
  茂之軍事會議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次重要軍事決策會議,舊址位于上饒鎮(zhèn)茂芝圩的全德學校。1927年10月5日凌晨,-率領南昌起義軍2000余人,從大埔縣三河壩經九村、二祠、到達上饒茂芝后,即命令第九軍教導團300余人馳援饒平農軍攻克饒平縣城,第三天上午,-在全德學校主持召開重要軍事決策會議,軍事骨干周士第、李碩勛、陳毅等20多人參加會議,作出“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重要戰(zhàn)略決策。爾后起義軍從麒麟嶺經閩粵交界的柏嵩關出境,最后到達井崗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建立了新民主主義革0據(jù)地。-率師告別茂芝前,還滿懷深情地贈給饒平農軍一匹馬和一批槍械。1980年1月23日,-同志的女兒朱敏、北京軍區(qū)后勤部部長、原南昌起義軍第九軍教育團書記長趙熔在廣州軍區(qū)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李章、饒平縣委書記閻福的陪同下,訪問了上饒茂芝全德學校。1981年7月10日,全德學校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列為第一批縣級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