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文物古跡介紹

1、甘露巖寺 AAAA
甘露巖寺
  甘露巖寺位于福建省泰寧縣境內的泰寧風景名勝區(qū)金湖西岸,長灘人形山西側,始建于宋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距今已有850多年的歷史,采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結構建筑,是海內外久負盛名的巖寺之一,上世紀50年代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巖寺隱藏于赤石深壑之中,左邊一塊紅色巖石象一口碩大無比的“鐘”,右邊那塊像一面獨步天下的巨“鼓”;甘露寺便在這鐘鼓石之間,所以有這么個說法叫“右鼓左鐘,廟(妙)在其中”,以這來形容其地理位置。甘露巖是一個天然的內窄外敞的洞穴,高約80米,深30米。洞的上下為礫巖,中層為砂巖,滲出的泉水經巖層濾凈,清甜甘冽如甘露,寺廟因此被稱為甘露巖寺。寺廟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洞穴上部寬30多米,下部寬卻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古人則以獨木擎天的方式解決巖勢上寬下窄的難題,這也是巖寺最神奇的地方。一根柱子落地,上面建起了四幢樓閣,整個重檐歇山式的層……[詳細]
2、泰寧古城 AAA
泰寧古城
  泰寧古城,位于泰寧縣城。據(jù)縣志和其他歷史資料記載,泰寧古城古稱“金城場”,西漢時為閩越王無諸的校獵場所,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建縣,宋明兩代為泰寧鼎盛時期,有“漢唐古鎮(zhèn)、兩宋名城”之美譽。當時人文發(fā)達,物華天寶,李綱、朱熹、楊時等歷史名人曾留隅、講學于此,歷史上泰寧曾出過狀元2名,進士50多名,有“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之說,歷代“爵列王廷者相繼不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趙煦欽賜孔子闕里府號“國泰民安”中“泰民”的諧音“泰寧”二字為縣名,沿用至今。泰寧古城內的尚書第古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片古建筑群含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時期建筑物1.27余萬平方米,集官宅、民居、祠堂、生產生活用的輔房、店面以及古街小巷于一體,氣勢恢宏,布局合理,工藝精良。進入尚書第有豪門府第高不可攀之感,進入世德堂有溫馨和諧的大家庭之感,進入李氏宗祠就會融入古戲臺……[詳細]
永安寶應寺
  寶應寺坐落于吉山村口,東靠北陵山,面臨文川溪。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幾經戰(zhàn)亂焚毀,爾后多次重建。 1984年3月,由釋寂理法師與劉明如居士募緣在舊址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寶應精舍。1985年初又籌款陸續(xù)擴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千手觀音殿、海會塔等,F(xiàn)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是年改為寶應寺。1987年12月24日,寶應寺經三明市委明委(1988)2號文件批準開放。 該寺院在創(chuàng)建文明寺中成績顯著,1990年至1992年連續(xù)2年被永安市佛教協(xié)會授予文明寺院稱號;1994年又被三明市宗教局授予文明寺光榮稱號。2005年被永安市評為五好宗教活動場所。現(xiàn)寺院住持釋寂蓮法師(畢業(yè)于福建佛學院)。 寶應寺是永安市的重點寺院。提倡文明進香,不燒紙錢,不燃放鞭炮。既可保持寺院的整潔又可消除事……[詳細]
泰寧尚書第建筑群
  泰寧尚書第建筑群位于泰寧縣城區(qū)勝利二街福堂巷,與世德堂、李氏宗祠共同構成尚書第建筑群。旁有勝利一、二街及紅軍街等較有代表性的老街道。尚書第建筑群為明代民居建筑精品,保持了明、清以及民國至今的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濃縮了古代建筑的生活場景;周圍亦有城中留存的老街及古代民居。泰寧尚書第建筑群為明代民居建筑精品,俗稱“五福堂”,位于泰寧縣城區(qū)勝利二街福堂巷,為明代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李春燁的府第,是福建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尚書第建于明天啟年間,府第坐西朝東,有主宅5幢、輔房8棟,分5道門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廳堂、天井、回廊外,120余間房屋皆為磚石木結構。每幢主宅均為三進,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崗巖石板鋪設,廳堂是方磚地,天井有雕花的石柱、花架和石缸。庭前甬道分南北二門進出,北端進門設儀仗廳、接客廳。甬道設五重門樓,門額都嵌有石匾,分別題刻有“尚書第”、“柱國少!、“四世一品”……[詳細]
5、安貞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貞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省罕見的一座大型民居建筑,省內現(xiàn)存最完好的古代夯石建筑之一。以其精堪的清代建筑藝術風格,被譽為“閩中瑰寶”,是展示中國古代建筑實體的活化石。安貞堡于清代光緒十一年(1885)由當?shù)剜l(xiāng)紳池占瑞、池連貫父子鑒于清末匪患四起,傾其萬余資財,建此土堡,歷時14年完工。1991年3月,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始修復開發(fā)安貞堡。安貞堡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坐西朝東,前部呈方形,后部為半圓開,依山而建,逐次增高,遠遠望去,層次分明,氣勢不凡。外墻用厚石加土夯制,高9米,厚4米,建有5口水井,12個廚房,大小房間360余間,三進設有18個廳堂,堡內屋檐、門扇、窗欞、柱礎、斗拱梁架、雀替等均隨處可見雕刻、彩繪、泥塑和壁畫。安貞堡只有上下兩層,其中樓上有四條環(huán)堡走廊,最外圍環(huán)堡走廊墻壁上布有槍眼180個,瞭望窗90個。各廳堂楠木浮雕刻有三國、水滸、……[詳細]
6、南山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商周南山遺址位于三明明溪,在1988年對遺址內3號洞進行第一次試掘時,就發(fā)現(xiàn)洞內有厚厚的一層用紅燒土鋪墊的人類居住層。2005年第二次試掘時,在4號洞內發(fā)現(xiàn)了人類居住的遺跡,同時發(fā)掘出一件舊石器時代的用水晶石制成的刮削器。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個洞穴里,還存有大量磨光黑陶碎片,數(shù)量之多在福建考古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些碎片從工藝上來說已經屬于距今45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同時,在4平方米的探方中,發(fā)現(xiàn)了300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果核,這在福建內陸地區(qū)尚屬首次,為研究稻作起源和傳播提供了珍貴的材料。……[詳細]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暨毛澤東、朱德舊居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暨毛澤東、朱德舊居位于建寧縣溪口鎮(zhèn)溪口社區(qū)溪口街49號。1931年5月16日至3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采取“誘敵深入”、“避強打弱,在運動戰(zhàn)中殲滅敵人”的方針,自江西富田一路向東橫掃700里至福建建寧,取得白云山戰(zhàn)斗、白沙戰(zhàn)斗、中村戰(zhàn)斗、廣昌戰(zhàn)斗、建寧戰(zhàn)斗五戰(zhàn)五捷,殲敵3萬余人,繳-2萬余支的輝煌勝利,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5月3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擊潰建寧守敵劉和鼎部第56師7000余人,解放了建寧城,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發(fā)動的對中央蘇區(qū)的第二次“圍剿”。當晚,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委率領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進駐溪口天主教堂。他們在這里從事了許多的重要革命活動,開辟了建(寧)黎(川)泰(寧)革命根據(jù)地;毛澤東滿懷豪情地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真實反映了工農紅軍“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詳細]
建寧縣革命紀念館
  革命紀念館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對人民群眾和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1959年7月,建寧縣以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毛澤東、-同志舊居)為依托,成立了建寧縣革命紀念館。1977年,國家文物管理局撥款,修復了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同志舊居)。1991成立建寧縣博物館,與紀念館合署。1985年10月,紀念館所轄的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和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紀念館又分別被團省委、三明市委確定為全省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和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紀念館被確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7月被共青團福建省委、少先隊福建省工作委員會確定為省少先隊雛鷹訓練基地。建寧縣革命紀念館為三級達標紀念館,紀念館占地總面積為28700平方米,現(xiàn)有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毛澤東、-同志舊居)、紅一方面……[詳細]
東坑建筑群
  東坑建筑群位于清流縣余朋鄉(xiāng)東坑村,年代為明、清。簡介:由陳氏(宣瑞)祖屋、致懿堂、琢玉書院、思成堂、仰峰堂、臨水宮、“陳氏一門”木牌樓等七處古建筑組成,是廟宇、書院、祠堂、民居、過街門樓等不同類型組成的建筑群。陳氏(宣瑞)祖屋始建于清末,坐東朝西,總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由半月池、書院,花臺,兩側橫屋組成,平面整體呈“凸”字形,正廳面闊七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致懿堂:又名陳氏(盛瑕)祖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1270平方米,由半月池、門坪、門廊、前廳、天井及其左右廊、正廳組成,整體呈規(guī)整的矩形,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均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三面青磚空斗墻圍合,懸山頂。琢玉書院:又名翠禧祠,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系東坑第一所書院,坐東朝西,占地面積392.15平方米,由門坪、前廳、天井左廊、天井右側門頭房、正廳、配房組……[詳細]
溫坊湯氏宗祠、祖厝(紅一方面軍第1師無線電臺駐地舊址)
  溫坊湯氏宗祠、祖厝年代:清座落地點:將樂縣南口鄉(xiāng)溫坊村簡介: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現(xiàn)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風格。前有空坪,單進合院式,由門樓、門廳、正堂組成,占地面積270.64平方米。門樓牌坊式,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祖厝自清康熙末年建成后,從未大修。坐東南朝西北,為前后二堂加左右各一直護厝格局,占地面積992.18平方米;正堂的柱、檁、枋等處均有彩繪,保留有紅軍標語多處。1931年至1934年間,紅1師和紅軍東方軍所屬部隊曾三次進駐溫坊村。紅軍在村里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思想,教唱《紅軍歌》,并將聞訊而逃的湯邦榮(曾任民國邵武、順昌縣長,將樂縣議長)、湯永年(曾任清流、沙縣縣長,福建省參議員)父子家的谷倉庫房打開,沒收其衣物、房產、銀圓等財物分給貧苦群眾。紅1師司令部就設在湯氏祖厝,師長李實行、政委吳溉之及警衛(wèi)班均居住其中。師部無線電臺設在緊鄰的湯氏宗祠,紅軍戰(zhàn)士散居……[詳細]
明溪顯應廟
  顯應廟舊稱“夫人廟”,香火常年不斷,頗受明溪人的敬仰!胺蛉藦R”祭奠的是在明溪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五代女英雄莘七娘,她在當?shù)乇环Q為惠利夫人。2011年底,惠利夫人信俗獲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明溪客家民俗旅游再出新亮點。據(jù)傳,惠利夫人知書達禮,并精通醫(yī)術。五代時,隨夫出征福建,轉戰(zhàn)于明溪雪峰鎮(zhèn)(今城關)。其夫在明溪不幸染疫身亡,為了陪伴丈夫的亡靈,她僑居明溪,對周圍村民樂善好施,并以其掌握的醫(yī)術和所知的草藥義務為當?shù)厝罕娭尾,后歿于明溪驛。明溪百姓感其恩德,將她奉為神靈,立廟祭祀,還把城區(qū)最中心的橋稱作惠利橋。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朝廷敕莘七娘封為“惠利夫人”,不久加封為“惠利福順夫人”,清代復加封為“普佑夫人、靈應夫人”,其影響擴大到寧化、清流、建寧、長汀、連城等地。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宰相文天祥,給“夫人廟”香火鼎盛帶來很大影響。當時,他為抗擊元兵曾征戰(zhàn)于江西福建一……[詳細]
際下塘紅軍墓
  際下塘紅軍墓位于明溪縣楓溪鄉(xiāng)楓溪村際下塘路口左2米。1934年5月,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在中共臨時中央“左”傾錯誤戰(zhàn)略指導下,屢戰(zhàn)失利,蘇區(qū)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此時,地方-民團也乘勢蠢蠢欲動,頻繁對當?shù)氐母锩犖榘l(fā)動襲擊。5月17日,紅軍25團某連張連長,帶領70余名戰(zhàn)士從寧化廟前回楓溪時,在華山河明橋受到華山-民團余傳芳團的襲擊,民團用土大炮裝上紅硝、耙齒、鐵砂突然向紅軍隊伍開炮。紅軍英勇反擊,繳獲了兩門土大炮,擊敗了民團,但張連長同2名戰(zhàn)士光榮犧牲,6名戰(zhàn)士負傷。紅軍戰(zhàn)士把犧牲的烈士遺體帶回楓溪,安葬于楓溪瑕上大沙壩上。1934年11月7日,國民黨軍第52師進犯歸化,占領了歸化城和東南地區(qū),后又向西北逼進。閩贛軍區(qū)、地方軍民與敵人浴血苦戰(zhàn)后,歸化城失守。閩贛省機關和紅17、紅18團轉移至楓溪,其余蘇區(qū)軍民轉入邊沿區(qū)域及龍棲山一帶與敵周旋,進行艱苦的游擊戰(zhàn)爭。1……[詳細]
忠山古建筑群
  忠山古建筑群位于三明市三元區(qū)巖前鎮(zhèn)忠山村,年代為明、清。簡介:由先賢祠、永興庵、楚山公祠、隆武橋、莊氏宗祠、陳家大院、莊述富民居等七座建筑組成。先賢祠:始建于元至正年,清康熙年大修,坐東朝西,由院坪、下堂、邊廊、天井及上堂組成,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上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上堂四根正金石柱為梭柱造,柱高4米,直徑近1米,柱礎為上、下兩節(jié)高浮雕的蓮瓣仰覆式樣,有明顯的元代建筑風格。永興庵:始建于唐會昌年,清同治辛未年(1871)重修,由院坪、山門、前殿、天井、邊廊、大殿組成,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九柱,明間抬梁減中柱,懸山頂。楚山公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坐東朝西,由院坪、護厝、門樓、下堂、天井、花廳、上堂、后堂組成,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隆武橋:始建于元至正年,明隆武年(1646)重修,橋身東西走向,通橋長37米,橋梁24米、東端引橋7米、西端……[詳細]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興國寺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興國寺位于沙縣鳳崗街道辦事處東山村西部興國寺內內。1934年1月,紅軍東方軍在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的率領下,歷時半個月之久,攻克了沙縣縣城。1月25日,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設在沙縣興國寺,大殿為作戰(zhàn)指揮廳,彭德懷、楊尚昆等住在左右?guī)。抗日?zhàn)爭爆發(fā)后,福建省立福州中學、福建省立醫(yī)學院等6所學校及其他單位內遷沙縣,其中福建省立福州中學于1938年2月遷址至興國寺,1939年8月分設省立初級、高級中學。省立高級中學的中-員積極開展活動,1940年11月,上級黨組織將福建省立醫(yī)學院和福建省立高級中學的黨員組合成立中共沙縣工作委員會。1941年黨組織派中-員陳振先進入省立高級中學就讀,組織開展--,出版《文藝專刊》等進步刊物,發(fā)動-,組織100名學生參加藝術劇團第二大隊,深入鄉(xiāng)鎮(zhèn)宣傳演出,掀起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春,沙縣師范學校移至興國寺。1947年3月,徐仁忠在沙縣師范學……[詳細]
永安陳氏大宗祠
  位于永安市貢川鎮(zhèn)城南巫峽頭陳氏大宗祠是明代宮殿式建筑物,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景點之一。其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是陳氏入閩始祖唐中丞搽陳雍的紀念祠,清代康熙、光緒年重修。宗祠坐西朝東,現(xiàn)存一進門樓和二進正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厚實,木雕、石雕、磚雕工藝精湛。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為抬梁和穿斗結構,中堂有神臺,設五個神龕,分別崇祀唐代入閩始祖陳雍和宋代陳瓘、陳淵等人。歇山式門樓正中,“陳氏大宗祠”五個大字遒勁有力;大門兩側,石獅雄踞;二進石華表上世承天寵大字描金;焚紙寶庫、花木草坪及兩邊廂房布局有序;追遠堂內肅穆高雅,狀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進士等金匾高懸于大廳上方!坝耗伦陲L”、“敦宗愛國、”“理學之門,忠貞之家”等匾額記載過往的種種故事。宗祠內珍藏著一部清光緒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譜,共48分冊;還有民間收藏的清嘉慶、道光年間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