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慶陽市旅游

慶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宋代磚塔
  在全國所有的黃土高原殘原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黃上層最厚,從而贏得了“天下黃土第一原”的美稱。董志原是慶陽市第一大原,也是黃土高原最大的一塊原面。董志原位于慶陽市中南部,地處涇水之北,馬蓮河和蒲河兩大河流之間,原面面積91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3%。原面北起慶城縣驛馬鎮(zhèn)北原頭,南至寧縣新華鄉(xiāng)南原嘴,東起合水縣何家畔鄉(xiāng)東原畔,西至肖金鎮(zhèn)西原崗,南北最長處110公里,東西最寬處50公里。黃土層厚度達150-200米。董志原遠在10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盛夏時節(jié),當游客從董志原腹地的慶陽市機場乘機起飛,舷窗下便會呈現(xiàn)一個平疇無垠、公路縱橫、屋舍棋布、麥浪似海的大平原。四周那神雕鬼塑的溝壑,猶如起伏的黃海波濤拱托著這塊大平原。董志原位于六盤山之東,因六盤山又名隴山,故以董志原為中心的黃上殘原總稱隴東黃上高原。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據(jù)考證。數(shù)百萬年前,這里是一片滿布沼澤的稀樹草原,隨著……[詳細]
橋兒溝積善橋
  橋兒溝積善橋位于慶陽市華池縣林鎮(zhèn)鄉(xiāng)東華池村楊蘭溝自然村,明代所建。橋長20米,寬3.6米,高8米,占地516平方米。該橋采用紅砂巖條石砌貼,黃土橋面,拱券式橋洞,橋洞高6.7米,寬3.3米,橋墩兩頭以石峽為依托,基礎堅固,橋底外側鑿有圓形石窩,深0.15米,直徑0.3米,橋外側有寬50厘米,高5米的石砌護墩。橋旁殘留圓額石碑一通,上 書-“積善橋”,碑為明天啟七年(1627)重修碑記。該橋建筑歷史悠久,為甘肅境內(nèi)少有的石拱橋,其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獨特工藝,是研究明代橋梁的實物依據(jù)。2012年被慶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橋身東側以東20米,南至橋南側臺基以南15米,西至橋身西側以西20米,北至橋北側臺基以北15米![詳細]
寺村塬革命紀念館
  寺村塬革命紀念館(習仲勛舊居)位于慶陽市正寧縣五頃塬鄉(xiāng)南邑村,總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展廳面積640平方米。該館現(xiàn)有藏品56件(套),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36年1月下旬,關中特區(qū)蘇維埃政府移住新正縣南邑村,新正縣革命委員會更名為新正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關中特區(qū)蘇維埃政府管轄。同年元月,中共中央改組了中共關中特區(qū)委員會及關中特區(qū)蘇維埃政府,賈拓夫任特委書記,秦善秀任關中特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張邦英任副主席。1937年10月,關中特區(qū)更名為關中分區(qū),習仲勛任中共關中分區(qū)黨委書記。1941年7月,關中分區(qū)第二次黨代會選舉習仲勛連任關中分區(qū)黨委書記。2008年縣上對關中特區(qū)蘇維埃政府革命舊址進行全面修復、加固,并收集相關圖片、照片、歷史資料、文物古跡、工藝珍品、字畫展陳等進行陳列布展,將隴東窯洞文化、農(nóng)耕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態(tài)文化整合,把人文景觀和自然環(huán)境有的機結合起來,建成了一個……[詳細]
164、黃帝冢
黃帝冢
  黃帝冢從正寧縣城山河鎮(zhèn)坐汽車至五頃原回族鄉(xiāng),在五頃原與二頃原結合的斜坡彎道的峴子處,有一東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臨谷,一峰聳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現(xiàn)修水平梯田18階,每階1~3米,階面寬1~2米,上植核桃樹近千棵。冢頂部原呈長方覆斗形,現(xiàn)為橢圓形,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0米,面積1500~1800平方米。從土層成形看,動土層至少在40米以上,從冢三面臨谷、水土流失情形看,原?隙ǜ叽蠛陚。當?shù)乩夏耆苏f是上輩傳下來的“仙人墳”,再沒有這么老、這么大、這么高的墳了。原先故墳上長滿又高又密的松樹,都說有神動。經(jīng)考證,爭期間砍掉的樹是1958年后五頃原林場修筑、種植的。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黃帝陵帝冢”。rl]《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黃帝陵縣東八十里子山亦稱子午嶺,即《史記》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慶陽知府趙本植編纂的《慶陽府志》載:“黃帝陵在……[詳細]
隴東中學禮堂
  隴東中學禮堂位于慶城縣北0.5公里的慶城鎮(zhèn)南街慶城中學院內(nèi)。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于1940年創(chuàng)辦。原為慶陽縣文廟,文廟初建于明洪武年間,歷代均有維修,規(guī)模較大。設隴東中學后,文廟大成殿作禮堂,名宦祠等古建作教室和宿舍用,F(xiàn)隴東中學已遷,原建筑僅留禮堂一座。禮堂(大成殿)原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07)所建,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五間,長20米,寬14.4米,高9米,校牌“隴東中學”為毛澤東題寫。1987年進行過修繕。……[詳細]
166、圣公泉遺址
圣公泉遺址
  圣公泉遺址圣公泉遺址位于老城鎮(zhèn)南四尺深的小井一口,內(nèi)有細泉泛出。傳說泉水較常水重二錢,清涼甘洌,爽口沁脾,煮茶尤香,可醫(yī)百病。唐朝大詩人王勃曾到此地,賦詩《晏圣公泉》,披襟乘石磴,列笈俯春泉,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影飄垂葉外,春度落花前,興洽林塘晚,重巖起夕煙”。清乾隆年間,立坊樹碑上,清代合水書院亦建于此,亦名“圣泉書院”,因年久失修,僅存遺跡。……[詳細]
167、政平書房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政平書房
  政平書房位于寧縣政平鄉(xiāng)政平村南部堡子山上。清嘉慶年間貢生張憲私宅。書房南北長25米,東西寬19米。四合院式布局。上房、下房各7間,南北廂房各3間,共20間。全為磚木結構。上房和廂房做工考究,明柱承檐,斗拱翹角。門窗全為大型套花雕刻。上房長19米,寬9.6米,階高0.9米,走廊設明柱4根,廊寬l米,門窗采用透雕和凸雕技法,有花卉、博古架等。整體建筑布局合理,做工精細,材料質優(yōu),保存完整![詳細]
168、曹洪墓
曹洪墓
  曹洪墓曹洪墓明代墓。曹洪,字文詔,山西大同人、以軍功屢建遷至總兵官。崇禎末年曹文詔與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乓戰(zhàn)于正寧縣湫頭塬,兵敗自刎!墩龑幙h志》記:曹文詔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據(jù)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寧縣愉林子鎮(zhèn)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東北距縣城20公里,F(xiàn)存封土殘高約12米,底徑約25米,規(guī)模較大.據(jù)傳說封土堆原為圓形,20多年前冢的中間下陷,形成現(xiàn)在的馬鞍型。燕氏墓碑為元代墓碑。燕氏墓碑原在正寧縣周家鄉(xiāng)燕家村西側三百步之遙的塬面上,有四個大墓冢,墓前設有一通石碑和一些石刻。目前,獨存石碑一通和兩個石關.其它石刻已佚,墓冢已被夷平。正寧縣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公布此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搬遷到縣文化館內(nèi)保護,石碑通體高3米,寬1米。厚20厘米,碑額小篆書寫“欠元故燕君墓表銘書,由上左。從碑文看,此碑為安西邸總管燕候圭安葬其父母和眷屬所立,時在元代大德癸卯三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