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整體建筑原前后兩幢,臨街面(騾馬街)的叫前廟。前廟東壁磚雕“河清”,西壁磚雕“海晏”;“河清”、“海晏”,乃預(yù)!疤煜绿健敝。主體建筑稱后殿,規(guī)模宏敞,殿宇輝煌。建造時,設(shè)計、用料、施工一應(yīng)皆為外地人,特別是建筑藝術(shù),雕梁畫棟,磚雕石刻,小瓦飛檐,都融合了閩南文化的因素。傳說大廟落成,人們膜拜三天,可謂盛極一時。 天后宮又稱天妃宮,祭祀的神像,相傳為宋代福建莆田湄州林氏女,名默,她是掌管海上航運的海神,好善樂施,常只身搶救海難漁民,援助漁業(yè),功德無量,是沿海地區(qū)人民心目中的保護神。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90年)統(tǒng)一臺灣時,據(jù)說,因此神顯圣助陣,神號便由天妃晉封天后,閩商把他們會館建成天后宮,反映了他們的尊祟信仰和爭奪市場的鄉(xiāng)土凝聚力量,同時也寄托了他們牽車服賈、遠客他鄉(xiāng)、祈求神佑、經(jīng)商順暢的心理。 閩商的這種南來文化一直得到泗陽人民的認同。宋金以來,泗陽人民飽受水災(zāi)之苦,也把治水……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