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開封市 > 蘭考縣旅游

蘭考縣文物古跡介紹

焦裕祿紀念園
  焦裕祿紀念園(原焦裕祿烈士陵園)始建于1966年2月,位于開封市蘭考縣城北黃河故堤上,2007年7月更名為焦裕祿紀念園。焦裕祿是山東淄博市人,1962年12月出任中共蘭考縣委書記。為改變蘭考貧窮落后的面貌,帶領干部群眾向風沙、鹽堿、內(nèi)澇進行頑強斗爭,積勞成疾,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終年42歲。其高尚的品德和行為受到廣泛稱贊,被譽為縣委書記的榜樣。紀念園主要紀念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焦裕祿烈士墓、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等,是中軸對稱紀念性園林。紀念碑位于紀念園南部的中心,1993年5月建成。碑高19.64米(寓意紀念焦裕祿同志1964年逝世),碑正面鐫刻毛主席手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訪貧問苦”、“查三害”,背面為碑記。紀念碑在四周蒼松翠的映襯下,顯得潔凈無暇。墓碑位于紀念碑北側墓區(qū)最高處,由大理石雕砌而成。碑高2.75米,正面鐫刻“焦裕祿烈士之墓”,碑陰為烈士生平簡介。墓蓋由漢白玉外鑲……[詳細]
2、鹿臺崗遺址
鹿臺崗遺址
  鹿臺崗遺址位于蘭考縣東部裴村店鄉(xiāng)。鹿臺崗遺址地層關系自下而上依次為: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先商或岳石文化、商文化、春秋時期文化等,而與鹿臺崗相距僅數(shù)十公里的朱崗、段崗、牛角崗諸遺址地層關系自下而上依次為: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商文化、春秋時期文化等。通過對鹿臺崗遺址和朱崗、段崗、牛角崗遺址文化內(nèi)涵的比較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雖近在咫尺,但是文化面貌卻大相徑庭。出土文物在鹿臺崗遺址的文化內(nèi)涵中,未見二里頭文化遺存,確共存有與二里頭文化屬同時期的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從而表明今杞縣境域應是二里頭文化分布的東部邊界。相反鹿臺崗遺址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岳石文化最西的地點,豫東一帶先商文化最西的地點,而位于其西部的朱崗和其西南部的段崗、牛角崗遺址也均未發(fā)現(xiàn)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的遺存。出土文物這就告訴我們在夏時期,以鹿臺崗為界,形成了夏、夷、商三大古族角逐的局面。不過鹿臺崗遺址中先商或岳石文化遺存中……[詳細]
3、張良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良墓
  張良墓是蘭考縣境內(nèi)的一處歷史遺跡。該墓位于蘭考縣城西6公里的三義寨鄉(xiāng)曹新莊火車站南側,緊靠隴海鐵路。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qū)面積35000平方米。張良祠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其祖為戰(zhàn)國時韓國人,祖父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襄王和悼惠王之相,有五世相韓之稱,為韓國的功勛世家。秦滅韓后張良為報國仇,圖謀復韓,結交刺客,曾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后投歸劉邦,并成為重要謀士。楚漢戰(zhàn)爭中輔佐劉邦消滅項羽,建立漢朝后,-為留侯。漢高祖劉邦譽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塑像東昏縣(蘭考縣)西南的白云山(高十四丈,土山無石因每早出白云故名)下有黃風洞,是張良隱居的地方!短m考縣志》又載:張良曾谷于此(白云山),死后葬于此。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拓縣閻廷臣在張良廟立的石碑記載:漢留侯張良舊塋地20畝,墓東一里……[詳細]
牛牧崗遺址
  牛牧崗遺址位于蘭考縣西部的雙塔鄉(xiāng)牛牧崗村北。遺址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12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在已發(fā)掘的近400平方米范圍內(nèi),古代文化堆積較厚,一般達5米以上;延續(xù)時間長,時代涵蓋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屬于夏代的先商文化,以及商代、春秋、戰(zhàn)國、西漢、唐宋至明清;文化遺存較為豐富,發(fā)現(xiàn)有灰坑、房基、墓葬等遺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瓷器、青銅器、建筑構件等遺物。古水井其中龍山文化遺存分布廣,遺存最為豐富。少量仰韶文化遺物的發(fā)現(xiàn),反映出距今5000年以前民權一帶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部分地點先商文化遺物的出土,說明商族在滅夏前曾經(jīng)在商丘西部地區(qū)活動過。出土文物之前,東周、漢代文化遺存在豫東西部地區(qū)未曾發(fā)現(xiàn)。牛牧崗遺址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西漢時期的墓葬8座,為豎穴土坑墓或磚室墓,多有隨葬品,出土帶蓋鼎、壺、罐、盒、小壺、杯等陶器以及日光鏡、錯銀帶鉤等青銅器。碎瓷器牛牧崗遺址……[詳細]
儀封謝家雙樓
  謝家雙樓位于蘭考縣儀封鄉(xiāng)謝莊村,始建于清末,分東西兩個樓院,占地3300平方米,兩座樓院各有廂房、客廳,大門是花子門樓。現(xiàn)存東西雙樓各3間,西廂房5間,東樓長14、5米,寬6、5米,高13、1米。西樓長14、5米,寬6、5米,高13、1米。坐北向南,是兩座二層0,硬山卷棚式建筑,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建筑在高約3米的磚砌臺基上,青磚白灰墻體約1米厚。磚雕花窗,窗內(nèi)按裝木翻板,四角壘砌尖角,狀似皇冠,民俗又稱叉子樓。內(nèi)為重梁起架,方椽,八磚扣頂,木質(zhì)樓板,木樓梯。樓內(nèi)頂方椽上記載樓主和建成日期。東樓建成于清光緒二十三年八月,西樓建成于清朝宣統(tǒng)元年,樓主謝松鶴。謝家雙樓建筑氣勢宏偉,高大宏闊,是豫東地區(qū)典型的清代富家民居。謝家雙樓地處黃河故道,黃河多次泛濫改道,外墻體至今殘留著黃水浸泡的痕跡,能在原址保存百余年的民俗建筑為數(shù)極少,具有歷史和文物價值![詳細]
老君營吳家宅院
  吳家大院位于蘭考縣儀封鄉(xiāng)中老君營村,始建于清末,分東、中、西三院,占地3000平方米,西中兩院被毀,現(xiàn)存東院基本保存完好。該建筑自南向北留存有二層樓閣式正房,東西廂房,門上磚雕“重門燕喜”,院門為城墻式建筑,下面正中為建在三級臺階之上的大門,墻頂上面有可供人行走的通道、瞭望及防御垛口,墻高約5.5米,厚0.83米,異常堅固。正房是一座二層0硬山卷棚式建筑,面闊三間,建筑在高約2米的磚砌臺基上,樓頂是可以瞭望的城垛式墻體,四角聳起磚砌尖角,狀似皇冠,正房的墻體厚約0.95米,其堅固程度,建筑風格在古民居中實屬罕見。兩邊的廂房為二層0硬山式坡屋頂建筑。高度比正房稍矮。整個吳家大院的建筑外形氣勢宏偉,高大宏闊,并且在每座房屋的屋檐上都保存有精美的磚雕,堪稱一絕,是豫東地區(qū)一座典型的清代富家民居。吳家大院地處黃河故道,黃河多次泛濫改道,外墻體現(xiàn)仍殘留黃河水浸泡的痕跡,能在原址保存百余年的民俗建筑為……[詳細]
黃陵崗塞河功完碑
  黃陵崗塞河功完碑位于蘭考縣城東北40公里宋莊村碑樓內(nèi)。碑系漢白玉雕刻而成,通高3.25米,碑身高2米,碑額高0.75米,厚0.20米。下有一龜形座,高0.5米,額上雕盤龍。明弘治八年(1495年)立,劉健撰文,李倫篆額,李真、周文書丹。碑文主要記載了明弘治二至八年(1489-1495年)7年間,開封東至山東西南和江蘇西北交界處這一段黃河決口及治理的經(jīng)過。文中對明朝政府先后委派的官吏和治河的方法、興修的主要工程、動員民工的人數(shù),都有較詳細記載。尤其是對弘治六年(1493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大夏、太監(jiān)李興、平江伯陳銳3人的治河功績記載更詳。碑文書法圓熟秀麗,耐人玩味,是難得的書法珍品。黃陵崗河口堵塞功成以后,于當?shù)亟◤R立碑。后來廟傾碑存,由于風雨浸蝕,個別字遭損毀。建國后,建碑樓,樹鐵柵,加以保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