綸生白公祠(亦稱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現(xiàn)華洲街)龍?zhí)洞鍍?nèi),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祠為本村白姓后人為紀念其先祖白綸生而建。白出身貧苦,后經(jīng)商致富。他宅心仁厚,為社會作過許多善舉。曾設壽材店河南,凡貧苦而無法成殮者都施贈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災,他當即匯去大筆款項救濟。一次鄰村西滘遭災,農(nóng)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強行收去土地,他便斥出巨資買下這些土地,免租轉給農(nóng)民耕種,還資助農(nóng)民恢復生產(chǎn)。他的善舉為清廷所……[詳細] |
基督教河南堂位于洪德路洪德五巷23號,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其中主堂兩層面積450平方米,庭園面積350平方米。主堂二樓是禮拜堂,有座位400多個;浇毯幽咸脛(chuàng)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原是位于岐興中約的中華基督教同寅會禮拜堂,最初由美國教士巴色古牧師在河南洲頭咀一帶傳教,光緒三十年(1904)由華人劉星南牧師主持,先后在洲頭咀建同寅留產(chǎn)醫(yī)院和學校。又在同福西路現(xiàn)區(qū)聯(lián)合醫(yī)院處辦培英小學、在岐……[詳細] |
利濟橋位于海珠涌的東段,舊稱瑤溪。清代及民國初年,瑤溪以二十四景而聞名,成為旅游勝地。在其起迄兩端,建有兩座石橋,東端的名利濟橋,西端的名匯津橋,是瑤溪二十四景的首尾二景。今二橋仍在。利濟橋距今江南大道中馬路橋約120米。清初時為木橋,名待月橋。后改石板,名為利濟,橋由花崗石砌成,寬約2.5米,長約23.5米,兩端為石階。橋面兩側的石欄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損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修復原狀。水中兩橋墩,底……[詳細] |
匯津橋俗稱馬涌橋。這座始建于清代中葉的三孔花崗石梁橋,如今依舊以古樸的風姿穩(wěn)跨馬涌(今海珠涌中段)。因珠江潮漲時,江水自海珠涌東西兩端同時灌入,至此匯合,故名“匯津”。橋北接馬涌直街,南接西華北街。橋南東側仍保留著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記,當年此橋的地位可見一斑。時至今日,該橋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橋上行人絡繹不斷,是當今廣州古橋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詳細] |
河南寶崗天主堂位于海珠區(qū)同福中路寶玉直街崇正里4號,原是一間教徒聚集祈禱的小公所,后由于教務發(fā)展的需要,教徒日漸增多,廣州教區(qū)購買與原公所相連的兩間房屋進行擴建,于1938年1月破土動工,同年6月份建成。建筑物為一座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樓下作教堂使用,樓上兩層作神父的居室,總占地面積264平方米。1947年,廣州教區(qū)委托天主教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代管該堂。1953年外籍神父離境回國,之后由中國籍神……[詳細] |
厚德圍公館 位于廣州市新滘鎮(zhèn)廣州園藝農(nóng)工商聯(lián)合公司內(nèi)。是李福林的公館,名厚德圍。占地面積有13334平方米,俗稱二十畝。 公館集果園、住宅及碉樓于一體,建于民國十年(1921年)。四面環(huán)水,如一小島。主要建筑有主樓、耕仔樓、水榭和門樓等。主樓為鋼筋混凝土構筑。主樓入口處原設有可起合的吊橋,現(xiàn)改為水泥橋。首層正門施花崗巖石框,有鋼鐵制造的“趟攏”。內(nèi)為廳堂。左右設梯,采用拱券形窗,樓頂四角分別建有挑……[詳細] |
康帥府 位于泰沙路五鳳村沙溪村金紫里大街,乃鄉(xiāng)間里巷小神廟。坐東朝西,一路三進,磚、木、石結構,前亭后殿,總面闊6米,總進深14米,建筑占地面積84平方米。四周巷陌。拜亭為石柱歇山頂四角亭, 面闊6米,進深8米共七架,前后兩步架。正脊灰塑醒獅博古紋飾。四垂脊灰塑四獅飾花,碌灰筒瓦頂。綠琉璃瓦當、滴水!叭f福攸同”木雕封檐板。花崗石0.3米×0.3米方柱。花崗石柱礎。地面為后修仿階磚水泥地面。第二……[詳細] |
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泰沙路五鳳村沙溪村金紫里大街。建于清同治壬申年(1862)。坐東朝西,三面臨街,與康帥府并排,同為村中小神廟。前亭后殿,總面闊5米,總進深9米,總建筑面積45平方米,磚、木、石結構。拜亭面闊5米,進深4.5米。卷棚歇山頂,灰塑博古紋飾垂脊。碌灰筒瓦頂,綠琉璃瓦當、滴水,花卉木雕封檐。前后檐柱花崗石0.3米×0.3米方柱,花崗石柱礎。改為水泥地面。殿闊5米,深4.5米。硬山頂,碌筒瓦……[詳細] |
乙丑七進士牌坊位于廣州市中山大學內(nèi)。原在忠賢坊(現(xiàn)解放中路)。與“熙朝人瑞”牌坊、“總揆百僚”牌坊和“盛世直臣”牌坊統(tǒng)稱四牌樓。據(jù)《廣州城坊志》記載:乙丑進士牌坊為表彰明天啟五年(1625年)廣東進士李覺斯、梁士立、羅亦儒、吳元翰、岑之均、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年),砂巖砌筑,四柱三間五樓,各樓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石額刻“乙丑進士”4字,額坊分別為梅雀紋式和菱紋式梅花圖案……[詳細] |
簡家崗火葬墓 位于南郊七星崗河南新村。1956年發(fā)現(xiàn)4座南宋火葬墓,墓 的地面都有灰沙砌筑的墳頭,形式類同,但保存的殘整不一。4座墓各用一個陶壇盛骨灰,其中1號墓的墳面保存較完整。墳頭象一具棺材,前有祭臺。墳頭前端略寬,微向上翹起,長1.24米、寬0.74米、后寬0.7米,連基座高0.92米。正面中間有碑龕,嵌一塊黑色石碑,高47厘米、寬30厘米。碑面正中刻“宋故考君簡公墓”7字,正書。右行刻小字……[詳細] |
黃埔古港是十七、十八世紀中國海上貿(mào)易黃金時期的一個窗口。也是中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樞紐,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黃埔古村是廣州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是廣州輝煌海貿(mào)史的見證。黃埔古村因黃埔古港而繁榮,人才輩出,至今在黃埔村還保存著古港口、古宗祠、古廟宇、古民居及名人故居等眾多遺跡。黃埔古港位于今廣州市海珠區(qū)新港東路琶洲街石基村。從西邊公路入村。一座高聳的金碧輝煌的現(xiàn)代牌坊迎面矗立。上刻“凰洲”兩……[詳細] |
粵海第一關紀念館是黃埔古港景觀區(qū)主體建筑,是依據(jù)歷史資料原貌修建的仿古建筑群,是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廣州市政府、海珠區(qū)政府為迎接瑞典哥德堡號仿古商船重訪廣州,在古黃埔港范圍進行了綜合的整治建設,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了黃埔古港景觀區(qū),包括古港公園,哥德堡號重訪廣州紀念雕塑、親水堤岸等景觀以及粵海第一關紀念館四大部分。紀念館館內(nèi)設置了《流淌的輝煌》專題大型展覽,展覽以圖片、實物、模型……[詳細] |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成立于2000年,以進行公眾的科學普及教育以及輔助相關大、中、小學的教學為服務宗旨。以豐富的館藏,極具特色的文化學術氛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博物館以香港同胞捐贈的“馬文輝堂”為館址,最早的標本采集于1817年,有近200年的歷史。目前,生物博物館有植物標本22萬號;昆蟲標本60余萬號;動物標本3萬號,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37種,以及護士鯊、豹紋鯊、翻車魚等百余種珍……[詳細] |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同志提議,經(jīng)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設立。1982年8月30日正式開館,葉劍英同志為本館題寫?zhàn)^名。1984年5月,聘請廖仲愷、何香凝之女廖夢醒擔任名譽館長,F(xiàn)館址為原仲愷農(nóng)工學校辦事處舊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落成于1928年,1982年10月12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本館最初主要展覽廖仲愷、何香凝的革命和愛國事跡,……[詳細] |
潘家大屋是清代廣州首富潘振承及其族人在河南(今海珠區(qū))龍溪鄉(xiāng)的故居。潘氏一族從清代中葉的乾隆至道光(1736-1850)的一百多年間在廣州十三行開設同文行、同孚行,經(jīng)營對外貿(mào)易,曾富甲一方,財雄勢大,且熱心文化教育與公益事業(yè),科舉功名鼎盛,名人輩出。潘振承、潘有為、潘有度和潘正煒是其中的佼佼者。潘家大屋原是龍溪鄉(xiāng)潘家花園的一部分。潘家花園是潘振承自閩入粵,在廣州河南開村建祠后,復經(jīng)其子孫有度、孫有……[詳細] |